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卵巢
  • 3篇卵巢癌
  • 2篇生活质量
  • 2篇热灌注
  • 2篇细胞
  • 2篇化疗
  • 2篇化疗治疗
  • 2篇活质量
  • 2篇灌注
  • 2篇腹腔
  • 2篇腹腔热
  • 2篇腹腔热灌注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6篇吉林大学白求...

作者

  • 6篇杨雷
  • 5篇刘子玲
  • 3篇李薇
  • 3篇李佩桐
  • 3篇苏龙
  • 1篇崔久巍
  • 1篇王冠军
  • 1篇姜艳
  • 1篇王畅
  • 1篇林海
  • 1篇陈晨
  • 1篇谭业辉
  • 1篇郭亮
  • 1篇高素君
  • 1篇宋艳秋
  • 1篇白欧
  • 1篇范秀丽
  • 1篇杨岩
  • 1篇姚程

传媒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原发于骨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一例
2012年
患者,女,61岁。因进行性胸、背部疼痛3个月,双下肢无力伴麻木1个月,截瘫1d于2010年9月27H入院。2010年6月初患者开始出现胸、背部阵发性疼痛,逐渐累及双侧肩胛骨、腋下及心前区。2010年8月末出现左下肢麻木,继而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2010年9月未双下肢麻木、无力进一步加重,并出现感觉减退,
杨雷刘子玲郭亮苏龙李佩桐范秀丽李薇
关键词:细胞淋巴瘤肩胛骨双下肢无力左下肢麻木背部疼痛双下肢麻木
霍利斯弧菌引起的重症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3年
霍利斯弧菌(豪氏弧菌)是一种嗜盐弧菌,由Hickman等在1982年发现,2003年该菌被重新命名为Grimontia hollisae。霍利斯弧菌分布于自然界,可引起中重度的肠炎,发病率低。2012年7月,笔者发现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该菌引起皮肤感染合并败血症的病例。
杨雷陈晨苏龙姜艳刘子玲李薇
关键词:文献复习重症感染多发性骨髓瘤皮肤感染自然界
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Ⅱ-Ⅳ期的卵巢癌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接受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全身静脉化疗,采用EORTC QLQ-C30...
李佩桐杨雷刘子玲
阿帕替尼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观察阿帕替尼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期间给予口服阿帕替尼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患者,纳入患者均为二线及以上治疗后出现耐药或复发...
任梦杨雷
关键词:卵巢癌子宫内膜癌
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Ⅱ-Ⅳ期卵巢癌患者分别接受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和单纯静脉化疗,采用EORTC QLQ-C30问卷进行生活质量调查,同时行CA125、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及生存率随访。结果腹腔热化疗后1周患者在躯体、角色、认知、社会功能、总健康状况、疲倦、恶心呕吐、食欲丧失及腹泻领域生活质量,较单纯静脉化疗下降显著(P〈0.05);二者2周后恢复至无明显差异,其中恶心呕吐等领域生活质量恢复较单纯静脉化疗延迟。两种治疗后患者血液学毒性及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但腹腔热化疗患者1年及2年生存率高(P〈0.05)。结论腹腔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提高患者生存率,治疗间歇1周内部分领域生活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李佩桐刘子玲杨雷
关键词:腹腔热灌注卵巢癌生活质量
64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染色体核型与年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点,探究AML细胞遗传学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初诊原发AML患者640例。收集患者治疗前骨髓标本,采用G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核型异常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09)》进行识别和描述。结果正常核型、平衡核型及非平衡核型呈现不同的年龄分布特征。随年龄增加,正常核型的比例从6.67%(0~9岁组)升高到58.33%(≥70岁组)(X^2=20.68,P=0.001),平衡核型的发生率从73.33%(0~9岁组)降低到11.11%(≥70岁组)(X^2=48.22,P〈0.01),非平衡核型的发生率从3.39%(10-19岁组)上升到30.56%(≥70岁组)(X。=18.92,P=0.004);复杂核型在0~9岁组的发生率为6.67%,10~19岁组及20~29岁组未检出,从30~39岁组到/〉70岁组,其发生率由1.72%升高到11.11%(X^2=8.34,P=0.080);单体型核型在30岁以下组未检出,30岁以上组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78,P=0.311)。结论不同染色体核型具有不同的年龄分布特征,这可能为AML病因学研究及预防提供有益参考。
苏龙高素君李薇谭业辉姚程宋艳秋杨岩刘子玲白欧林海杨雷王畅崔久巍王冠军
关键词:细胞遗传学年龄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