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铃 作品数:23 被引量:29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眼球病理取材模具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眼球病理取材模具,包括左半模具和右半模具;左半模具内设置有第一前半容腔和第一后半容腔;右半模具内设置有第二前半容腔和第二后半容腔;第一前半容腔、第一后半容腔、第二前半容腔和第二后半容腔均包括角膜区、巩... 张俊芳 顾宏卫 胡楠 管怀进 秦柏 杨铃文献传递 羊毛甾醇合酶及羊毛甾醇在大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的分布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已有研究证实与羊毛甾醇结构相似的三萜类化合物对于全身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近年来发现羊毛甾醇合酶(LSS)及羊毛甾醇对白内障具有治疗作用,但羊毛甾醇及其抑制剂与其他眼病的关系尚不清楚。了解羊毛甾醇在眼组织中的分布有助于阐明其与眼病的关系。目的 研究正常大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中LSS及羊毛甾醇的表达及分布,为相关眼科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取SPF级雄性SD大鼠15只,采用戊巴比妥钠过量麻醉法处死实验大鼠,立即摘取眼球,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RT)-PCR法检测大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LSS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对LSS在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定位;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检测羊毛甾醇在正常大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的含量。结果 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大鼠视网膜中无LSS蛋白表达,LSS蛋白在晶状体组织的相对表达量为0.43±0.05,明显高于角膜组织中的0.2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P〈0.01)。RT-PCR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视网膜中无LSS mRNA表达,大鼠角膜和晶状体组织中LSS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51±0.04,明显高于角膜组织中的0.29±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P〈0.01)。免疫荧光化学法结果表明,LSS主要表达于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层角膜细胞的细胞质以及晶状体上皮细胞和浅皮质层细胞,而视网膜组织中未检测到LSS表达,且视网膜中LSS与NeuN标记的神经元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标记的Müller细胞无共表达。LC-MS检测显示,正常大鼠视网膜中未检测到羊毛甾醇,大鼠晶状体中含羊毛甾醇为(24.37±2.91)ng/mg,明显高于角膜组织中的(5.31±0.58)ng/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3,P〈0.01)。结论 LSS及羊毛甾� 康丽华 沈心悦 杨梅 张国伟 张俊芳 秦柏 杨铃 胡楠 管怀进关键词: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SD大鼠 三种不同人晶状体固定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对比研究三种固定人晶状体的方法,探究氯仿固定液固定法与苦味酸固定液固定法制作人晶状体石蜡切片标本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眼球摘除的晶状体30例,根据不同的晶状体石蜡切片固定方法分为传统组、氯仿组和苦味酸组,对比3组不同固定方法制作的石蜡切片标本经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结果:三组人晶状体石蜡切片标本制作方法均获得完整的组织结构切片,但是传统组切片HE染色后掉片较为严重,组织形态欠完整,并且较多的细胞发生变形,存在于晶状体内的各层细胞排列乱序,染色后对比度较差,染色不鲜艳。氯仿组细胞形态与组织结构保存完整,各层细胞有序排列,HE染色后对比明显,色泽鲜艳,但是组织结构出现部分不清晰现象,细胞也存在部分变形。苦味酸组切片细胞形态、组织结构保存完整清楚,各层细胞排列整齐、染色鲜艳,对比清晰。结论:经过传统固定液改良而成的氯仿固定液和苦味酸固定液在制作人晶状体石蜡切片标本时效果更优。 秦柏 张俊芳 石海红 杨铃 朱曼辉关键词:人晶状体 石蜡切片 HE染色 1%不含防腐剂的利多卡因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影响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目的:观察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在1%不含防腐剂利多卡因作用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集 24只兔(48只眼)晶状体前囊膜及赤道部囊膜,分别用利多卡因溶液或平衡液浸泡,后行台盼蓝—茜素红染色,显微镜照相,对... 段海霞 管怀进 杨铃关键词:兔晶状体上皮细胞 病理学改变 利多卡因 晶状体前囊膜 病理学研究 防腐剂 文献传递 神经生长因子滴眼液对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神经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滴眼液对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35只中华大耳白兔双眼接受近视性LASIK术,术后左眼用配置的100·g/mlNGF滴眼液,右眼滴平衡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BSS)作为对照,1滴/次,3次/d。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第1周、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各取5只兔,在观察双眼前后节反应后处死兔,摘除双侧角膜,进行角膜神经氯化金染色。光镜下观察LASI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过程,分别比较角膜上皮、浅基质层,深基质层NGF组与BSS组LASIK术后不同时期角膜神经的数量。结果LASIK术后角膜深基质层、角膜瓣连接处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未受损,瓣切削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消失。术后不同部位的角膜神经再生程度不同,术后第6个月周边部角膜神经形态已接近正常,角膜中央仍无神经分布。NGF组与BSS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上皮、浅基质层神经数量比较,NGF组大于BS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深基质层神经数量比较,NGF组大于BSS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NGF滴眼液对LASIK术后不同部位、不同时期角膜神经的修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丁冬梅 陈辉 桑爱民 程新梁 杨铃关键词: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角膜神经 神经再生 rs7624556和rs13119914位点与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关系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rs7624556和rs13119914位点与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关系。方法选取208例江苏汉族干性AMD患者(A组)和同一地区正常人群218例(B组),RT-PCR法检测并比较两组rs7624556和rs13119914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结果两组rs7624556和rs13119914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苏汉族人群rs7624556和rs13119914位点与干性AMD无明显相关性。 周天球 管怀进 苏舒 杨铃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直角边缘囊袋张力环预防兔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直角边缘囊袋张力环(capsule tension ring,CTR)预防兔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术后,实验组植入CTR和CraneOV-55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对照组只植入CraneOV-55CIOL。观察术后并发症和PCO情况。术后3mo行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观察晶状体后囊膜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3mo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发生了明显的PCO(P>0.05),各组Soemmering环形成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发现,两组兔赤道部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了巨大的Soemmering环,大量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至后囊膜。结论:直角边缘CTR未能预防兔PCO的发生,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改进。 石海红 吴坚 杨铃关键词:后囊膜混浊 囊袋张力环 脓肿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脓肿分枝杆菌性角膜炎(MAK)的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刮取6例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急性期MAK的病灶组织,其中4例作涂片Ziehl-Neelsen抗酸染色,3例作透射电镜(TEM)检查。另取2例角膜移植术中获得的慢性期MAK的角膜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包括苏木精-伊红(HE)染色、抗酸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EM检查。结果4例角膜刮片组织涂片抗酸染色后均见单个或聚集成束状、团块状红色分枝杆菌;还可见大量中性白细胞及坏死的角膜上皮和基质组织,炎性细胞内外散在大量抗酸染色阳性分枝杆菌。2例角膜移植术者病变角膜HE染色可见角膜上皮局限性增生,基质变性、坏死、溃疡形成,病灶中可见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新生血管形成与纤维瘢痕组织增生;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未见明显阳性分枝杆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均未见CD^4+、CD8^+细胞。3例角膜刮片组织电镜下可见形态多样的脓肿分枝杆菌,并可被单核巨噬细胞或中性白细胞吞噬,菌体中可见小空泡、异染颗粒等多种包含物;2例角膜移植术中获得的角膜板层组织电镜下见脓肿分枝杆菌形态多为细长杆状,细胞壁缺失(L型杆菌),内含物结构不清甚至消失,可见数个至几十个高电子密度的小颗粒散在于菌体内外。结论脓肿分枝杆菌引起的角膜炎早期呈急性化脓性炎症反应改变,晚期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反应改变,分枝杆菌多转变为L型,导致炎症反应长期迁延不愈。 殷丽 姚勇 管怀进 张俊芳 石海红 杨铃关键词:分枝杆菌感染 角膜炎 免疫组织化学 显微镜检查 一种眼科手术标本的病理取材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眼科手术标本的病理取材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远离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斜块,所述本体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套,固... 杨铃 石海红文献传递 PCR检测诊断细菌性眼内炎的探讨 2012年 目的采用PCR定性方法探讨快速诊断外源性细菌性眼内炎。方法用常见致病性细菌的共有引物片段,建立PCR检测方法。结果数小时可检测出标本中微量致病性细菌,与细菌培养法相比,阳性率略高于培养法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R检测速度快,有助于外源性细菌性眼内炎的快速明确诊断。 杨铃 崔之础 陆宏关键词:PCR 细菌 眼内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