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身麻醉影响下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术中监测指标的评价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相关麻醉监测指标与运动诱发电位(MEP)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全身麻醉下更可靠地评价MEP监测指标的方法。方法选取2001年2月至2004年6月26例接受脊柱脊髓手术的患者,术中使用依托咪酯和芬太尼进行麻醉,应用双频指数(BIS)和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使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进行术中监测。记录不同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下的TMS—MEP,分析MEP随着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而变化的规律,并尝试利用这一规律来分析术中MEP变化的原因。结果所有病例麻醉状态下MEP的波幅均与相应时间的BIS和TOF监测指标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在这些指标问建立有效的回归方程(F=15.274~152.513,P〈0.01)。当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发生变化时,将对应的BIS和T1/Tc输入该回归方程,可以对MEP的波幅进行有效地预测。在手术操作导致MEP波幅降低的情况下,MEP波幅的实测值会显著偏离预测值,从而有利于区分MEP变化的真实原因是手术操作,还是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的改变。不同患者回归方程的截距与偏回归系数各不相同,且差异较大,回归方程在不同患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结论将麻醉与肌松的监测指标BIS、T1/Tc以及相应的回归方程纳入MEP术中监测结果的分析,是一个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方法,可用以排除麻醉状态的波动对MEP变化原因判断的干扰。
- 谢红雯袁庆国沙成姜宏志杨玉明王大明
-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神经肌肉阻滞
- 成人颅骨骨膜窦的诊治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成人颅骨骨膜窦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例成人颅骨骨膜窦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以及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结果10例颅骨骨膜窦均表现为头皮柔软肿物,有波动感;术前检查示颅骨骨膜窦不是颅内静脉回流的主要通道。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头皮肿物消失,术后无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月~16年,均无复发。结论成人颅骨骨膜窦很少单独引流颅内静脉,手术治疗安全,疗效满意。
- 王作伟王长春杨玉明谭晔袁庆国沙成王大明
- 关键词:颅骨骨膜窦成人
- 急性脊髓损伤时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通过观察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TMS MEP)在急性脊髓损伤时的表现及其与功能预后的关系 ,探讨TMS MEP于临床手术时在脊髓运动功能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32只家兔被随机分成 4组 ,对照组了解麻醉及手术对实验的影响 ,另 3组动物为脊髓损伤组 ,观察脊髓损伤后动物TMS MEP和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脊髓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TMS MEP在脊髓损伤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但并未完全消失的动物 ,大部分动物的运动功能能基本恢复正常 ;脊髓损伤后TMS MEP完全消失但其后 1h内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的动物 ,其运动功能可以大部保存 ;对于TMS MEP在脊髓损伤后完全消失而且后来一直未见有恢复迹象的动物 ,其运动功能的恢复大多较差。结论TMS MEP监测对脊髓的损伤非常敏感 ,伤时TMS MEP的表现与其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
- 谢红雯刘树山吴承远沙成王大明王长春杨玉明裴傲
- 关键词:脊髓损伤运动诱发电位手术中经颅磁刺激
- 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分析总结听神经瘤的临床特点、提高面神经保留率、手术入路的选择、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近12年来经显微手术治疗的97例听神经瘤病例。结果:本组听神经瘤镜下全切除率为97.9%,面神经保留率为89.7%(90例),术后患侧仍有听力者9例,无死亡患者。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及丰富的解剖知识是提高听神经瘤治愈率和降低致残率、死亡率的关键。
- 姜宏志杨玉明谢红雯沙成袁庆国
- 关键词: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面神经颅内肿瘤雪旺氏细胞手术入路
- 多节段颈髓室管膜瘤的手术治疗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髓室管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们治疗的26例多节段颈髓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手术中、术后注意要点。结果肿瘤完全在颈髓内14例、主要位于颈髓累及胸髓者12例,平均累及4.5个节段。双下肢不完全截瘫18例,不完全高位截瘫8例,呼吸困难6例,括约肌功能障碍10例。MRI显示脊髓空洞形成24例。20例采用椎板复位固定,6例未采用,其中1例为二次手术无法复位固定者。术后患者肌力恢复21例,无改变4例,1例手术后临床症状较术前加重。术后呼吸困难1例。MRI 均未见术后肿瘤残留,1例未固定者脊柱不稳定。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可以全切除多节段颈髓室管膜瘤,术后患者症状多有明显改善;手术后应进行椎板复位固定以保持脊柱稳定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杨玉明姜宏志沙成袁庆国王长春谢红雯周昆王大明
- 关键词:室管膜瘤外科手术颈髓多节段
- 应用显微手术与栓塞联合治疗脊髓血管母细胞瘤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优选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6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特点,总结栓塞、手术治疗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操作技巧和治疗结果。36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中,单纯手术12例;手术+栓塞24例。结果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行占位、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DSA表现为边界清楚、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有明确供血动脉。36例患者中术后功能恢复正常27例;生活自理4例;需他人照顾5例。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6例。结论栓塞可以降低血管母细胞瘤的血液供应;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危险性、扩大手术适应证。
- 杨玉明王大明姜宏志沙成袁庆国刘加春
- 关键词: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栓塞治疗性显微手术
-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5例报告
- 2001年
- 沙成谢红雯杨玉明刘树山
- 关键词:外科手术病例报告CT
-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治疗特点
- 2003年
-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2例65岁以上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栓塞优缺点、脑血管痉挛及电解质紊乱的防治。结果:62例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手术和/或栓塞的死亡率为4.8%,单纯手术27例,单纯栓塞33例,栓塞后再手术2例,1例巨大动脉瘤行颈内外动脉搭桥手术。结论: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手术危险性大,首选栓塞治疗,尤其对于体弱、多病、颅内多发动脉瘤,必要时手术治疗或手术和栓塞联合治疗。
- 杨玉明刘树山崔壮沙成谢红雯
- 关键词:老年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痉挛电解质紊乱
- 脊髓空洞症的外科治疗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2 0 0 1年本科手术治疗的 5 1例脊髓空洞症 ,男性 2 4例 ,女性 2 7例 ,年龄 9~ 6 0岁 (平均 31 8岁 )。术前均行MRI检查 ,其中伴枕大孔区病变 46例(Chiari畸形 45例 ) ,不伴枕大孔区病变 5例。结果 术后随访 6个月~ 7年 ,症状改善 33例 ,病情稳定 16例 ,症状加重 2例 ,无死亡 ,总有效率 96 1%。结论 脊髓空洞症与枕大孔区病变密切相关 ,对病情进展的脊髓空洞症首选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应根据相关病因及影像学资料来选择。
- 裴傲刘树山袁庆国沙成王长春杨玉明
- 关键词:脊髓空洞症外科治疗发病机制手术方法MRI
- 经颅海绵窦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5
- 2001年
- 目的 :研究额颞眶 -颧弓入路中 ,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 ,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 :10例成人头颅标本 ,采用经额颞眶 -颧弓开颅 ,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 ,侧方硬膜下 ,及上方入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 16例海绵窦病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外侧硬膜外入路可用于显露三叉神经第 2、3支 ,三叉神经节 ,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后垂直段 ,外展神经及岩骨颈内动脉水平段 ;侧方硬膜下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外侧及前下 ,后上静脉间隙 ,以及所有走行在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和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水平段 ;上方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内侧、外侧及后上间隙 ,海绵窦内ICA水平段、前膝、前垂直段及床突段的内侧面 ,以及垂体的外侧面。结论 :依据海绵窦内病变的位置不同 ,在额颞眶 -颧弓入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开海绵窦 ,既可安全地显露病变 ,又可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 菅凤增沙成王兴文杨玉明袁庆国刘树山
-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海绵窦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