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玉博

作品数:12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4篇急性
  • 3篇疗效
  • 2篇蛋白
  • 2篇血肿
  • 2篇血肿周围
  • 2篇血肿周围组织
  • 2篇依达拉奉
  • 2篇尤瑞克林
  • 2篇卒中
  • 2篇卒中患者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脑卒中
  • 2篇脑卒中患者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阿司匹林
  • 2篇出血
  • 1篇蛋白表达

机构

  • 10篇濮阳市油田总...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2篇杨玉博
  • 1篇王海涛
  • 1篇康孝理
  • 1篇王德生
  • 1篇王亚楠
  • 1篇戚继萍
  • 1篇李旭忠
  • 1篇郭素彦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09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神经内科睡眠监测装置
本发明属于睡眠监测装置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神经内科睡眠监测装置,包括显示屏、控制键、枕头本体和监测器本体,所述枕头本体左侧面贴合连接具有侧板,所述显示屏和所述控制键均安装在所述侧板上,所述控制键处在所述显示屏的下方,所述...
邱文娟李旭忠邱文慧陈宏杨玉博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中NF-кB的病理学观察
2009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脑组织中NF—κB(nuclear factor—kappaB)的表达特征及意义。方法筛选临床脑出血患者死亡病例21例,按出血时间(发病至死亡时间)分为6组:0—6h、6~12h、12~24h、24—48h、48—72h、72~96h。自出血灶边缘13cm处、海马和大脑皮层及出血灶对侧相应部位的脑组织取材,出血灶对侧设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F—κB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脑出血后6h时出血灶周围即有NF—κB蛋白表达(5.27±0.12),6~12h表达增加(8.52±0.66),24~48h时达高峰(34.47±2.81),72~96h表达减少(19.50±2.6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0—6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蛋白还表达于两侧海马和大脑皮层。结论脑出血后脑组织中NF—κB表达增加,对脑水肿的形成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王亚楠王德生杨玉博戚继萍王海涛
关键词:脑水肿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miR-320aAQP4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微小RNA-320a(miR-320a)、水通道蛋白4(AQP4)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2年4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80例AD患者为AD组,另选取同期34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qPCR检测血清miR-320a水平,ELISA检测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42、Aβ40、Aβ42/Aβ40、AQP4水平,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分析AD患者血清miR-320a、AQP4水平与Aβ42、Aβ40、Aβ42/Aβ40水平和MMSE评分的关系,及对AD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组血清Aβ42、Aβ42/Aβ40、miR-320a、AQP4水平和MMSE评分降低,血清Aβ40水平升高(P<0.05)。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D患者血清miR-320a、AQP4水平与Aβ42、Aβ42/Aβ40和MMSE评分呈正相关,与Aβ40水平呈负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320a、AQP4水平单独与联合诊断AD的AUC分别为0.802、0.819、0.913;灵敏度分别为83.75%、87.50%、92.50%;特异度分别为70.59%、70.59%、82.35%。二者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P<0.05)。结论AD患者血清miR-320a、AQP4水平降低,二者与AD患者Aβ沉积和认知功能相关,可作为AD辅助诊断指标。
岳亚敏郭素彦杨玉博康孝理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水通道蛋白4
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发生的影响及停用时机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发生的影响及停用时机。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内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幅度和SSS评分上升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26.67%显著高于对照组3.33%(P<0.05)。结论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在溶栓早期进行会加重颅内出血发生率,建议溶栓24 h后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阿司匹林干预。
杨玉博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中的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脑梗死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积极的常规治疗和抗栓治疗,研究组加服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脂、炎性因子的不同。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2.5%)相较于对照组(72.5%)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脂和炎性因子的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脑梗死,在临床上效果显著,对于血脂和炎性因子的水平变化均有良性影响,值得临床多关注研究。
杨玉博
关键词:辛伐他汀抗栓治疗脑梗死
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脑梗塞患者抽签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奥扎格雷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阿司匹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轻脑神经损伤。
杨玉博
关键词:脑梗塞奥扎格雷钠阿司匹林疗效NIHSS评分
用依达拉奉和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用依达拉奉和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这9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有47例患者。我院为对照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为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依达拉奉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治疗前后其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依达拉奉和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此用药方法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优选方法。
杨玉博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依达拉奉尤瑞克林
依达拉奉在临床治疗脑梗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5年
目的研究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脑硬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按入院顺序选择我院诊治的符合标准的脑硬死患者74例,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四个疗程后,研究组脑硬死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明显高于对照组脑硬死患者总有效率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依达拉奉静脉滴注治疗脑硬死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安全性高。
杨玉博
关键词:依达拉奉神经功能安全性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中NF-kB的表达规律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中NF-κB(nuclear factor-kappaB)表达规律和意义。 方法:筛选临床脑出血患者死亡病例21例,按出血时间(发病至死亡时间)分为6组:0~6h、6~12h、1...
杨玉博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周围蛋白表达炎细胞浸润
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2例,两组均进行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入院当日采取丁苯酞静脉滴注治疗,治疗2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疗程白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随访1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m RS)以分析预后。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s-CRP及IL-6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NIHSS及m 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因子表达,并可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有利预后。
杨玉博
关键词:丁苯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因子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