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海珍

作品数:42 被引量:265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5篇银屑
  • 5篇银屑病
  • 5篇天疱疮
  • 5篇肿瘤性
  • 5篇副肿瘤
  • 5篇副肿瘤性
  • 5篇副肿瘤性天疱...
  • 4篇乳膏
  • 4篇疱疹
  • 4篇急性
  • 3篇单纯疱疹
  • 3篇雄激素
  • 3篇乳膏治疗
  • 3篇素性
  • 3篇随机对照试验
  • 3篇他扎罗汀
  • 3篇秃发
  • 3篇皮病
  • 3篇狼疮

机构

  • 41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北京地坛医院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香港大学深圳...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2篇杨海珍
  • 23篇朱学骏
  • 16篇涂平
  • 9篇王爱平
  • 8篇陈喜雪
  • 8篇汪科
  • 7篇杨淑霞
  • 6篇季素珍
  • 6篇张斌
  • 5篇李丽
  • 5篇韩钢文
  • 5篇陈伟
  • 4篇王丹
  • 4篇刘玲玲
  • 4篇李若瑜
  • 3篇关欣
  • 3篇王卉
  • 3篇段周英
  • 3篇赵邑
  • 3篇伦文辉

传媒

  • 9篇临床皮肤科杂...
  • 7篇中国临床药理...
  • 5篇中华皮肤科杂...
  • 4篇中国皮肤性病...
  • 4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天津中医药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医学会肾...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6
  • 2篇2005
  • 8篇2004
  • 6篇2003
  • 6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特殊类型的急性痘疮样糠疹1例
患儿,男,9岁。因发现双下肢反复皮疹伴疼痛2年余,加重一年,于2010年1月6日我科就诊。2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于左大腿出现蚕豆大小的暗红色结节,后逐渐增大至鸡蛋大小,自述皮损疼痛,伴全身发热,最高体温39℃。之后该皮损...
张斌杨海珍涂平
关键词:阿奇霉素中草药治疗
误诊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2010年
报告1例误诊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女。24岁,颈部、肩部环形分布水疱2个月,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下疱,真皮乳头及中层血管、毛囊周围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见基膜带IgA(+)、IgG(+)线状沉积,初步诊断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但此后实验室检查发现该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贫血、低蛋白血症、肝功能轻度异常,遂做相关检查,最后确诊为SLE。
王博陈喜雪杨海珍杨淑霞涂平
关键词: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肌炎合并多发性皮肤钙沉着症2例被引量:3
2004年
杨海珍涂平张杏莲赵邑武玲慎
关键词:多发性皮肌炎浮肿下蹲泼尼松
以色素性紫癜样皮病为表现的蕈样肉芽肿1例
本文报告一例以色素性紫癜性皮病为表现的蕈样肉芽肿.患者男,48岁,因双下肢皮疹3年,逐渐加重偶伴瘙痒就诊.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双小腿屈侧同时出现黄豆大小的红斑,不痛不痒,外用药无效,且皮疹逐渐增多、融合,同时双手背、双...
李薇薇杨海珍涂平
非那雄胺治疗男性雄激素源性秃发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通过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价非那雄胺(保法止■)1mg/日治疗中国男性雄激素源性秃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Norwood/Hamilton分级Ⅲ-Ⅳ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非那雄胺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分别为 115人和 113人,分别口服非那雄胺 1mg/日或安慰剂共24周。疗效由独立的专家对治疗前后秃发区的照片比较、研究者的观察和患者的自我评价来判断。并记录临床和实验室不良事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根据独立的专家对治疗前后秃发区照片的判断,非那雄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0.8%,而安慰剂对照组为2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研究者的观察和患者的自我评价结果与之相似,分别为治疗组 54.7%和 40%,对照组 14.2%和 17.6%。两组中,与治疗可能、很可能或肯定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很低,治疗组为0.9%,对照组为 1.8%。结论每日口服非那雄胺 lmg治疗中国男性的雄激素源性秃发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杨淑霞季素珍陈伟王丹汪科王卉王爱平韩钢文刘玲玲杨海珍朱学骏
关键词:雄激素源性秃发非那雄胺保法止男性型
窄谱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 评价窄谱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改良PUVA(PUVA+UVB)疗法比较方法 108例患者,其中50例单纯照射窄谱UVB; 58例口服8 甲氧补骨脂素片, 0. 6mg/kg/次, 2h后照射UVA和UVB;每周3次,疗程8周,观察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经过8周治疗,窄谱UVB组基愈率为70. 0%,显效率为20. 0%。改良PUVA组基愈率为96. 6%,显效率为3. 4%;不良反应:窄谱UVB组仅个别患者出现轻度红斑、色素沉着及皮肤瘙痒。改良PUVA组发生率为40. 3%,多为轻中度消化道反应及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等。照射时间窄谱UVB组最长不超过7min,改良PUVA组最长需30min以上。结论 窄谱UVB治疗寻常性斑块型银屑病具有良好疗效,与改良PUVA疗法相比,虽然疗效略逊,但方法简便,患者无需服药,照光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亦低。
杨海珍汪科段周英关欣曹育春朱学骏
关键词:银屑病
窄谱中波紫外线单一治疗重度银屑病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评价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单一治疗重度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案规律接受NB—UVB治疗的斑块型银屑病患者83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组[银屑病面积及皮损严重指数(PASI)评分〈15,33例)和重度组(PASI评分≥15,50例)。治疗第2…468、12周对患者进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价(PASI评分),并记录不良事件及合并用药。研究结束后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第8周作为主要疗效分析终点。结果治疗第8周轻中度组的PASI的下降比例为68.2(60.0%,78.6%),重度组为77.5%(51.0%,88.4%),均明显优于第4周。轻中度组PASI75、PASI90的比例为45.5%(15例)、21.2%(7例),而重度组PASI75、PASI90的比例为56.0%(28例)、28.0%(14例)。第2周时,轻中度组PASI下降比例22.8%(10.0%,46.3%)及PASI75的比例(12.1%)均明显高于重度组[13.4%(0.0%,27.1),0%]。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红斑及水肿,轻中度组轻度红斑4例(12.1%),共11例次(1.9%);重度组轻度红斑5例(10.0%),共16例次(1.4%),重度红斑l例(2.0%),共1例次(0.1%)。轻中度组轻度水肿1例(3.0%),共7例次(1.2%);重度组3例(6.0%),共12例次(1.1%)。重度组发生治疗后轻度瘙痒1例(2.0%),共1例次(0.1%)。结论NB—UVB单一治疗对轻中度及重度寻常型银屑病均具有叮靠的疗效,重度银屑病患者对NB—UVB的治疗反应并不亚于轻中度患者。轻中度银屑病在治疗早期改善速度快于重度银屑病患者。
赵邑关欣王兵杨海珍
关键词:银屑病
泛昔洛韦(famciclovir)随机对照治疗带状疱疹多中心临床试验被引量:16
2000年
评价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安全有效性。方法:本试验组135例,对照组 111例可评价疗效。给药方法随机开放,泛昔洛韦为试验药 250mg,口服。每日三次,阿昔洛韦为对照药 200mg,每日五次,两药均 7d,分别在服药后 4,8,15,22和29日随访观察主要症状和皮损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7例(12.6%)和15例(13.5%)服药后有新水疱出现,水疱数目开始减少平均日数两组分别为3.22 ±1.45, 3.93 ± 2.52;水疱消退两组平均日数分别为7.39 ± 4.53, 9.04±5.62,结痂开始两组平均日数分别为3.08±1.70,4.16±3.34全部脱痂两组平均日数为13.93±6.46,15.73 ± 7.61,两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疼痛消失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8, 15, 29日时分别为63.7%,41.1%; 85.9%, 58.6%;95.6%,87.4%。两组比较有差异(P<0.01)。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头晕,两组分别为3.0%和2.7%;恶心、呕吐两组分别为3.0%和3.6%,两组比较无差异。两组均有少数病例用药后尿中红细胞,血中ALT及BUN增高,但无?
季素珍杨海珍刘玲玲李恒进王宝玺傅雯雯连石朱学骏
关键词:泛昔洛韦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
板层状鱼鳞病患者转谷氨酰胺酶1活性缺失及其基因突变被引量:13
2003年
目的检测一板层状鱼鳞病家系中患者转谷氨酰胺酶1的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的突变。方法以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转谷氨酰胺酶1的活性,PCR扩增该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并行DNA测序。结果患者皮肤转谷氨酰胺酶1的活性完全缺失。PCR结合DNA测序发现患者该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异常:第604位碱基由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使第202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Q)变为终止密码(R202X),导致其编码的蛋白缺失了C端的615个氨基酸。其父母皆为杂合子。结论板层状鱼鳞病患者转谷氨酰胺酶1的活性完全缺失,是其转谷氨酰胺酶1基因的无义突变,引起编码的蛋白缺陷。
杨勇马铁牛杨海珍卜定方汪科涂平朱学骏
关键词:板层状鱼鳞病活性编码基因DNA测序基因突变蛋白缺陷
非那雄胺治疗中国男性雄激素性秃发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8
2002年
通过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单中心研究,评价非那雄胺治疗中国男性雄激素性秃发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非那雄胺口服1mg/d治疗男性雄激素性秃发的有效率为70.8%,而安慰剂为2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中与治疗可能、很可能或肯定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为0.9%,对照组为1.8%。
杨淑霞季素珍陈伟王丹汪科王卉王爱平韩钢文刘玲玲杨海珍朱学骏
关键词:非那雄胺雄激素性秃发疗效安全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