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波

作品数:34 被引量:285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经济管理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农业
  • 5篇资源环境
  • 5篇资源环境基础
  • 5篇环境基础
  • 5篇黄土高原
  • 5篇城市
  • 4篇人地关系
  • 3篇水土
  • 3篇水土流失
  • 3篇农业文化
  • 3篇农业文化遗产
  • 2篇燕沟流域
  • 2篇宜居
  • 2篇人口
  • 2篇人口空间
  • 2篇人口空间分布
  • 2篇生态
  • 2篇能源
  • 2篇能源供应
  • 2篇农耕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北京市社会科...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浙江财经大学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市城市规...
  • 1篇宏观经济研究...
  • 1篇中国科协

作者

  • 32篇杨波
  • 9篇张雷
  • 6篇徐勇
  • 5篇黄园淅
  • 4篇闵庆文
  • 3篇李江苏
  • 3篇汤青
  • 3篇程晓凌
  • 2篇刘普灵
  • 2篇赵继敏
  • 2篇王斌
  • 1篇焦雯珺
  • 1篇党丽娟
  • 1篇何露
  • 1篇黄晓春
  • 1篇杨明
  • 1篇袁蕾
  • 1篇刘国彬
  • 1篇孙贵艳
  • 1篇安祥生

传媒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生态经济
  • 1篇国际石油经济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前线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西北人口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原生态民族文...
  • 1篇美与时代(城...
  • 1篇宏观质量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际油价变化及未来趋势判断被引量:4
2011年
自进入石油时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便开始受到油价波动的巨大挑战。本文的研究表明:1965年-2000年期间,国际油价的波动始终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主导这一时期油价波动的是发达国家与石油输出组织国家。发生于1973年的中东十月战争、1979年的伊朗革命和1990年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正是引发这一时期原油价格大幅上升的三次关键事件。进入21世纪后,国际油价变动开始从政治主导指向转变为经济主导指向,传统的出口与进口二元国际市场结构也被石油出口国、老牌与新兴石油进口国的"三足鼎立"格局所取代,从而引发了一场新的市场利益博弈。1965年-2000年期间,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增长的近70%来自老牌石油进口国。然而自2001年以来,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增长的95%则自新兴石油进口国。与此同时,老牌石油进口国需求下降国家数量也从2003年不足10个上升至2008年的17个。随着国际石油市场博弈程度和全球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投机行为最终占据了油价机制的主导地位。其结果造成现行油价高出正常油价1~2倍以上,标志着国际油价进入了高风险期。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石油输出国、老牌与新兴石油进口国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投机成分主导下的风险机制将使世界油价继续处在一个高风险阶段。所不同者,经历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石油市场的消费格局将发生相应变化。此种情况下,国际油价很可能呈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据此得出的判断是:未来国际油价有可能保持在100美元/桶的范围(按2008年价格计算),其价格变幅大体保持在(80~120)美元/桶之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石油进口国,中国应认真对待这一种变化。
张雷李江苏黄园淅杨波
关键词:国际石油市场油价波动利益博弈
从胡焕庸人口线看地理环境决定论被引量:29
2012年
人地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人地关系思想中最受关注的思想之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现代地理学解读,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区域差异的原因,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制约或促进作用。对2005年中国省区级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上人均GDP和生产性土地资源率进行分析,并与胡焕庸人口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胡焕庸人口分界线依然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人均GDP空间分布与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人口分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胡焕庸线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差异情况,更在于其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胡焕庸线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待不同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按照其地理环境特征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发展政策。
黄园淅杨波
关键词: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认知与保护研究——以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被引量:17
2020年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地关系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与世界遗产中农业类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联系。文化景观所提供的物质与非物质统一、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理论视角,为全面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基于两者共性和标准,构建了文化景观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框架,即以遗产内涵和价值认知为基础,结合农业文化遗产与农业类文化景观的异同,从遗产特征、要素构成和价值解读等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文化景观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本文以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分析了遗产特征,从农业生产系统中茶农、茶树和古茶园的关系出发,明确遗产要素的构成与互动关系;从价值关联、价值领域、价值载体、价值认知多个层次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进行解读,提出自然类、生产类和文化类价值体系下古茶山生态环境状况、茶对当地人生计保障作用、茶文化与茶树栽培的关系等价值认知内容;并基于遗产特征、要素构成和价值体系,提出正确认知遗产价值和建立遗产保护体系的动态保护机制,以及保护自然要素完整性、传承与活化文化要素、发展生产要素、强化多学科研究支撑和推动茶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等五项保护措施。
杨波何露闵庆文
关键词: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北京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及匹配特征被引量:51
2020年
职住空间作为城市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形态结构、居民的行为体验以及社会的和谐宜居,长期以来受到城市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论文利用覆盖北京全市域并持续1个月的1亿多条手机信令数据,基于DBSCAN的聚类方法,通过OD定向联系,识别出同时具备居住—就业关系特征的职住空间。在此基础上,针对北京市辖区、环路、街道乡镇等不同空间尺度,综合运用空间错位指数、职住偏离度、职住分离率、通勤流动率等计算方法,研究北京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及匹配特征。研究发现:①北京市居住空间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特征,就业空间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特征;②基于各个空间尺度、不同测度方法的分析结果均表明,职住空间的不匹配程度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逐渐降低的态势,但基于街道乡镇尺度呈现出由内向外更细化的就业集聚—居住集聚—二者均衡的三段式变化特征;③无论是就业空间高度集聚导致的非集聚区就业岗位数量不足,还是包括就业高集聚区在内大量区域出现的双向通勤现象,均说明居住功能和就业功能空间重组的必要性。
王蓓王良刘艳华杨波黄晓春杨明
全面推进区域均衡发展被引量:1
2023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在推进区域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区域均衡发展在政策制度、重点产业和要素资源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区域均衡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包括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优化区域产业定位和布局,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增强中心和辐射带动、城区发展和乡村发展等关系,助力北京区域均衡发展,推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杨波
关键词:区域均衡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县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人口空间分布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受自然及人文两方面的影响,胡焕庸线成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基线。本文以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数据为基础,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2010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分析各级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剖面图可以发现,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密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人口密集区用接近2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接近80%的人口;东南—西北两部分人口比重为93.77∶6.23,胡焕庸线仍然是2010年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杨波
关键词:人口密度
中国城市管理水平评价的初步研究——以44个重点城市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对城市管理概念的辨析,界定了城市管理水平的内涵,建立了涵盖城市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空间管理、基础设施管理、文化管理7个子系统组成的中国城市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只对中国包括35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9个沿海开放城市和港口城市在内的44个城市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管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行政管理水平有显著相关关系。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与包括总体管理水平、经济管理水平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地区的一线城市管理水平最高;中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管理水平超过东部部分城市;西部地区城市管理水平整体较低,东北地区城市管理水平位居中游。
赵继敏杨波
关键词:行政管理
城市边缘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综合评价——以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为例被引量:7
2020年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评价是因地制宜地提出乡村发展路径的基础。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农耕地区面临路径选择的困境,对这类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测算和评价,可为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等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地处成都市郊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为例,对遗产地各镇(街道)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劳动强度指数等进行了定量测算和空间格局评价,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条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遗产地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总体水平分别为4.03万元·人^-1和54.69%;12个农业镇(街道)之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差异较大。2)各镇(街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空间格局上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其中,唐元镇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6.35万元·人^-1),郫筒街道最低(1.72万元·人^-1)。3)各镇(街道)农业劳动参与率与城镇化程度呈空间异质性,农业参与率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其中,新民场镇劳动参与率最高(45.57%),红光镇最低(8.46%)。4)各农业生产条件因素中,单位农业产值能耗、单位农用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人均农用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前两个因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后两个因素。基于此,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农业发展应从空间差异化、生产现代化和产业多样化等方面着手,发挥城市边缘区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维持农地轮作模式,保障西北部各镇农业持续生产,加强东南部各镇基础设施和加工业建设。同时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该地区的乡村振兴。
杨波何露闵庆文
关键词: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城镇化城市边缘区
多目标导向下的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绩效评价研究——基于“五位一体”的视角被引量:5
2018年
综观历史时期典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及相关研究,评价城市空间结构绩效也必须要从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在内的多个目标进行综合考虑。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基于专家打分判定权重后加权集成的多指标综合评价和基于线性规划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但是,学术界对于如何在两种方法中进行选择尚缺乏研究。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包括16个区县的城市空间结构绩效的评价比较了两种方法,主张二者都能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绩效进行可靠的评价,测算的结果呈现出类似的趋势。但是,二者的方法策略不同,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将两种方法评价的结果放在一起分析,相比于单一的结果更能对现实问题给予解释。
赵继敏杨波
关键词:多目标城市空间结构绩效
国家人地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作为地球表层的一个物种,人类生存与发展始终以最大限度的资源与环境占有和获取为第一需求,即使进入现代时期,情况依然如此。实际上,随着社会财富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地关系的稳定与协调始终是各国、特别是人口大国(>1亿人口)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自然禀赋(淡水、耕地、草场、森林、能源和矿产)与人文活动(人口、GDP和碳排放)的要素综合分析表明,尽管11个对象国的资源环境秉赋(本底)特征差异明显,但是在资源环境开发的极化效应作用下,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人地关系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一方面,随着资源环境开发规模和深度的不断扩大,国家财富积累与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对各国乃至全球有限的资源基础支撑能力造成日益严峻的挑战。此方面,日本的国家人地关系演进最具说服力。
张雷刘毅杨波
关键词:资源环境基础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