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春 作品数:26 被引量:28 H指数:3 供职机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建筑科学 文化科学 艺术 历史地理 更多>>
突出研究方法训练的建筑学博士课程改革探索——基于五所国际知名建筑院校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通过调研5所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的建筑学博士课程体系,归纳出在海外研究型大学中普遍采用的三种课程形式:"讲座/工作营"、"专题研讨",和"论文研讨"。这三种形式都以研究方法训练为目的,并由贯通校际和校内各机构的公共平台加以保障。在此项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建筑学博士教育的现有模式,我们对同济大学的建筑学博士课程体系进行了突出研究方法训练的改革尝试。 蔡永洁 李颖春 周静敏关键词:研究方法 公共平台 基于“形态发生单元”的复杂历史环境空间认知 以上海老城厢金家坊片区为例 2024年 本研究引入城市地理学的“形态发生单元”概念,尝试在遗产保护工作中建立一种针对复杂历史环境的空间认知方法。该方法将现存历史环境理解为若干空间系统组成的形态复合体,对各系统中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形态单元进行历史分层,进而识别其在现存环境中的位置和空间特征。研究以上海老城厢金家坊片区为例,识别出“前现代”“近代I”“近代II”三个形态生发单元,指出三者的叠压和拼贴,形成该片区既有别于传统江南市镇,又迥异于近代外国租界的空间特质。研究旨在为上海老城厢地区的抢救性记录提供一种兼顾时空维度的研究框架,并可为长时段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同类建成遗产的空间认知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张劭祯 李颖春“全球——地方”语境下的美国建筑输入——以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在上海的实践为例 被引量:1 2007年 美国约翰·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是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大型商业设计公司,在近30年的时间里作为重要的境外设计力量参与中国的都市化进程。本文以波特曼事务所在上海的建筑实践为考察对象,通过"全球——地方"语境下中国"现代性"构建的视角,对其在上海的重要建成项目上海商城、外滩中心和明天广场进行开发背景的挖掘,以及设计和使用过程的回顾。以此探讨自1980年以来,一种基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美国建筑输入重构上海都市空间的历程,进而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历史缘由和深刻影响。 薛求理 李颖春关键词:中国现代性 大众文化 “传统”的再释 评《建成环境中的传统:“真实”、超真和拟真》 2021年 近年来,中国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导向引发了建筑行业对传统的重新关注。在此背景下,如何定义传统,如何理解传统与当下及未来的关系,成为建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议题。2021年6月,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黄华青、梁宇舒两位青年学者翻译的《建成环境中的传统:"真实"、超真和拟真》(Traditions:The"Real", the Hyper, and the Virtual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该书的作者奈扎·阿尔萨耶(Nezar Al Sayyad)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休教授,"国际传统环境研究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Environments,简称"IASTE")共同创始人。 李颖春 张劭祯关键词:青年学者 从“哀悼工厂”到“大众艺术城”——巴黎104艺术创作中心的改造策略 被引量:1 2022年 位于巴黎市19区的104艺术创作中心是由一座百年殡仪馆改造而成的大型文化设施。论文从历史演变、改造设计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作为巴黎近代工业与市政建设的见证者,殡仪馆经历的奥斯曼改造、政教分离,以及2000年以来巴黎左右政党对城市更新政策博弈等重要历史事件;建筑师团队在文物建筑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延续了原殡仪馆“集中和理性”的空间组织原则,并尝试在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地区发展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对话;此外,104中心从“哀悼工厂”到“大众艺术城”的成功转型也显示出紧急保护、功能策划、同步合同、资金保障、公众参与等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这为存量更新时代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经验借鉴。 杨辰 李颖春 张稀普关键词:工业遗产 再利用 里弄商业空间的历史演进与更新机制——以上海衡复风貌区西成里街区为例 2025年 本文通过历史地图的梳理、现场调研测绘,网络数据挖掘等方法的结合,追溯上海衡复风貌区西成里街区1920s—2020s年间里弄商业空间的历史演进,发现其在未经强大外力干预的情况下,通过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社会经济互动,逐渐形成(1)商住平衡的街区功能;(2)“与古为新”的空间改造;(3)“行业能人”驱动的业态转型,并最终成为具有区域吸引力的新天地时尚副中心。本研究旨在通过具体案例,呈现城市历史环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生动力,为城市更新在目标和工具上的转型提供参照。 王紫瑜 李颖春 杨辰 肖音关键词:城市更新 历史演进 新书推介:《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 2021年 导读:批判遗产研究的批判性阅读A Critical Reading of Rodney Harrison’s Heritage:Critical Approaches2021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罗德尼·哈里森(Rodney Harrison)所著《文化和自然遗产:批判性思路》一书的中文译本[1]。该书英文版Heritage:Critical Approaches面世于2012年8月. 李颖春 罗德尼·哈里森 谭镭关键词:批判性阅读 自然遗产 新书推介 中文译本 昆山思常路茶室 2012年 昆山市思常路茶室的设计探讨了在现代中国城市中如何让居民重新接触自然。同时,它还在建筑实体上用低技术、低成本的手段实验了平缓曲线的形式语言。此设计也可以看做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产生的另类影响。 李颖春关键词:滨水 本土化 现代建筑 设计,教育的社会责任 2005年 帕森设计学院、社会研究新学院和奥本大学乡土工作室是美国三所著名的教学研究机构,本文概述了这三所院校的历史沿革、办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并以此论证了设计和教育的目的在于履行社会责任。作者进而通过评判、比较上海的发展前景和纽约“零地带”的重建得出结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在于创新,而创新的目的则是为了回应城市世代绵延的今古对话。 保罗.戈德伯格 李颖春关键词:社会责任 教育 城市 法律文书视角下再探上海外滩公共空间的起源 被引量:2 2022年 上海外滩公共空间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的原英租界外滩,是近代中国最早一处带有休憩功能的城市滨水空间。本文基于上海档案馆藏英文文献《河滩权始末,1845—1930》,借鉴科斯塔夫提出的“城市进程”概念,通过社会协商和空间建设的互动关系考察上海外滩公共空间的形成经过。研究发现,“西方冲击”和“华洋竞争”的二元认知框架尚不足以解释外滩公共空间的起源,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四方博弈是其得以“留作公用”的直接原因。因此,最广泛的社会参与是城市空间建设得以突破时代局限性的关键因素。 李颖春 孟心宇关键词:城市形态 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