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 作品数:59 被引量:336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淮安市科技支撑计划基金江苏省淮安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食管癌术后纵隔转移灶同时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灶同时加量调强放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39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转移患者,设定原发灶和预防照射区进行SIB-IMRT(simultaneous integratedboos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计划设计。定义2个靶区:PTV1为需要加量照射的淋巴结靶区,给予69Gy(2.3×30次);PTV2为预防照射区,给予54Gy(1.8×30次)的剂量,设计等角度5野调强计划。结果:5野调强获得了满意的剂量分布,患者可在6周内完成治疗计划,所有患者完成了放疗,治疗后3个月复查CT,病灶达CR(complete response)占66.7%(36/54),PR(partial response)占33.3%(18/54),总有效率(CR+PR)达到100.0%。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患者进行同时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物理学优势明显,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急性放射治疗反应可耐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于长华朱振亚韩济华朱卫国潘鹏李涛
- 关键词:食管肿瘤纵隔转移调强放射治疗
- 简单调强放射治疗与同期化疗治疗颈及胸上段食管癌可行性研究及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0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对于颈及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并不一定都能满足临床要求,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ion radiation therapy,IMRT)又会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定义了一种简单调强放疗技术(simplified IMRT,sIMRT)。本研究中我们应用sIMRT联合同期化疗治疗颈及胸上段食管癌,并分析急性放射反应和近期疗效。方法:对30例颈及胸上段食管癌的原发灶和预防照射区进行sIMRT计划设计。定义2个靶区:PTV1,给予64Gy(2.13Gy×30次)的照射;PTV2,给予54Gy(1.8Gy×30次)的剂量,设计等角度5野sIMRT计划。在开始放疗的第1~5天和第29~33天给予顺铂(DDP)+氟尿嘧啶(5-FU)方案同期化疗2个周期,放疗结束后28天原方案重复2个疗程。结果:患者可在6周内完成治疗计划,5野sIMRT获得了满意的剂量分布,剂量分布和IMRT相似,但明显优于3D-CRT。所有患者完成了治疗计划,治疗中仅1例发生Ⅲ级放射性气管炎,无因放疗反应而中断治疗的患者。食管病灶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者27例(90%),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3例(10%),总有效率达100%;淋巴结病灶达CR者13例,PR4例。毒性反应主要为Ⅰ~Ⅱ级白细胞下降。结论:sIMRT较复杂调强计划治疗颈胸上段食管癌剂量分布相似,明显优于3D-CRT,近期疗效满意,急性放射反应可耐受,远期疗效及组织损伤尚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 朱卫国于长华韩济华李涛周锡垒陶光洲
- 关键词:食管肿瘤化学疗法疗效
- 食管癌术后纵隔转移灶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灶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104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研究组。开始治疗时两组均采用前后两野同照放射治疗,分割剂量DT2.0Gy/次,5次/周,照射38Gy后常规组根据CT复查情况重新模拟机定位,两野或者三野避脊髓继续常规分割治疗。研究组行CTsim定位,进行三维适形计划设计,新计划以DT1.5Gy/次,2次/d,5天/周,常规组照射目标剂量60Gy,研究组照射目标剂量68Gy。结果:治疗后3个月复查CT,各组病灶达CR者14//29例,分别占26.9%和55.8%,各组病灶达PR者26/22例,分别占50.0%和42.3%,两组总的有效率(CR+PR)分别是76.9%和98.1%。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患者进行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疗效达CR和CR+PR的患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5和P≤0.05),急性放射治疗反应可耐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于长华岳顺李涛徐益明谢苏丹周建农
- 关键词:食管肿瘤纵隔转移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后程加速超分割
- 三维适形放疗并FOLFOX6方案治疗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前瞻性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放疗并FOLFOX6方案对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至2006年9月,120例术后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被分为两组。所有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2.0Gy/次,5次/周,剂量46Gy后对复发区域进行缩野加量至60Gy。其中研究组60例在放疗的当天给予FOLFOX6方案,放疗的第4周给予第2疗程,放疗结束4周以后继续给予FOLFOX64疗程。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生存率和毒性反应。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100%和95%(x2=0.136,P=0.242);有效率为85%和56.7%(x2=11.6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65%、45%和78.3%、43.3%、23.3%(X2=6.26,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5%和51.7%(x2=9.025,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外周神经病变较对照组稍严重.可耐受。研究组Ⅲ级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及放射性肠炎较对照组严重.对症处理后皆能耐受。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并FOLFOX6方案对局部复发直肠癌的疗效令人鼓舞,可以减少远处转移.提高生存率,但毒性反应加重。
- 朱卫国韩济华李涛于长华彭进周锡垒
- 关键词:直肠肿瘤复发三维适形放疗化学治疗
- 奈达铂与顺铂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8
- 2011年
- 目的:评价奈达铂和顺铂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CCRT)中的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68例宫颈癌初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放疗采用盆腔外照射+高剂量率腔内后装放疗,同期化疗与放疗同时开始,每周1次,共6次。奈达铂组同步给予奈达铂40mg/m2,每周1次,化疗6周;顺铂组同步给予顺铂40mg/m2,每周1次,化疗6周。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完成了CCRT,奈达铂组与顺铂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2%、82.4%、76.5%和85.3%、73.5%、70.6%(P>0.05);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2%、73.5%、64.7%和82.3%、64.7%、61.8%(P>0.05)。两组Ⅰ、Ⅱ级厌食反应分别为17.6%(6/34)和35.3%(12/34)(P<0.05),Ⅰ、Ⅱ级恶心呕吐反应分别为20.6%(7/34)和55.9%(19/34)(P<0.05);血红蛋白下降两组分别为17.6%(6/34)和35.3%(12/34)(P<0.05);Ⅰ、Ⅱ级肾脏毒性分别为5.9%(2/34)和32.4%(11/34)(P<0.05);Ⅰ、Ⅱ级血小板减少分别为38.2%(13/34)和17.6%(6/34)(P<0.05)。结论:奈达铂可应用于宫颈癌CCRT治疗,其胃肠反应和肾脏毒性低于顺铂,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与顺铂相同,但有提高趋势,值得扩大病例数做进一步研究。
- 王海荣于长华朱卫国李涛
- 关键词:宫颈癌同步放化疗顺铂奈达铂
- 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评价同期放疗加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长期疗效及放化疗副反应。方法 2002年2月至2003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将120例初治中晚期宫颈癌随机分为放化组60例及放疗组60例。放化组采用顺铂40mg/m2,放射治疗期间每周化疗1次,共6次。两组的放疗方法及剂量相同,均用全盆四野外照,DT40Gy,每周5次(与腔内放疗同时进行时,外照射每周4次),Ⅱb期盆壁野加量至54Gy,Ⅲ、Ⅳa期加量至60Gy。同时或外照射后接着Ir腔内放疗,A点剂量DT42Gy/7次。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治疗。放化组和放疗组的近期完全消退率分别为83.3%和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放化组和放疗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71.6%、66.7%,和76.7%、53.3%、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21)。放化组和放疗组的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1.7%,65%、55%,和70%、45%、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P=0.015)。放化组的急性反应较放疗组重(χ2=3.84,P=0.05)。结论采用顺铂同期放化疗可以提高中晚期宫颈癌的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
- 朱卫国李涛韩济华于长华周锡垒张晓晔
- 关键词:宫颈肿瘤化学治疗
- 局部进展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比较强调的两种放疗方式并同步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宫颈癌,评价其治疗反应情况和疗效。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Ⅱa-Ⅲb。期宫颈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组,研究组制定IMRT放疗计划,对宫颈原发病灶予以45Gy/22次,盆壁淋巴引流区50Gy/22次;对照组靶区设定标准同研究组,采用四野盒式照射45Gy/22次,其后予以盆壁补充6Gy/3次。两组患者同期化疗方案相同,给予奈达铂30mg/m2,每周1次,共6周期化疗。后装治疗于外照射3~4周开始,每次6Gy,共6次,A点总剂量36Gy。结果自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共招募72例患者,其中研究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在恶心呕吐、血红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Ⅲ级腹泻发生率为5.6%;对照组Ⅲ级腹泻发生率为30.6%,两组Ⅲ-Ⅳ级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35,P〈0.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4%、86.1%、77.8%,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7%、75.0%、72.2%,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7%、86.1%、75.0%,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7%、72.2%、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调强放疗并同步化疗可以明显减少急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与四野盒式照射相似。
- 于长华朱卫国吉雅玲郭佳妮潘鹏韩济华周锡垒李涛张艳
- 关键词:子宫颈癌调强放疗毒性反应
- 三戳孔法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被引量:1
- 2003年
- 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由于损伤小、伤口美观、术后恢复快,其应用越来越多,也日益受到重视,一般采用四戳孔或五孔进腹[1].
- 刘继炎徐小群易军姜斌李涛
- 关键词: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
- 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在肥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时直接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进行荧光胆囊胆管显影的可行性和潜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3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32例肥胖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使用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分为荧光组(n=65)和对照组(n=67)。其中男性50例,女性82例,所有入组患者均体重指数≥28 kg/m^(2)。分别统计荧光组和对照组的两组辨清三管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第一次复查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术后随访等结果。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_(1),Q_(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率)描述,根据最小频数不同应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卡方校正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前炎症指标及肝功能水平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组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8.00(13.50,20.00)min、40.00(30.00,50.00)min、5.00(5.00,10.00)mL、2.00(1.50,3.00)d,对照组分别为32.00(25.00,45.00)min、65.00(50.00,85.00)min、41.00(41.00,46.00)mL、4.00(3.00,5.00)d,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组术后WBC、CRP、GGT分别为9.15(7.10,11.75)×10^(9)/L、7.19(3.22,20.00)mg/L、34.0(20.0,49.0)U/L,对照组分别为13.05(11.02,15.59)×10^(9)/L、18.78(12.90,32.95)mg/L、82.5(68.5,114.5)U/L,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2个月内的随访调查结果均未出现腹痛、肝功能及肝胆彩超异常情况。结论肥胖这项因素对吲哚菁绿荧光的干扰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吲哚菁绿荧光胆管造影在肥胖人群中是一种有用的技术,不仅提高了手术效率,而且增加了术中的安全性,效果优于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周永振符庆胜李涛张旭东朱春富秦锡虎吴宝强
- 关键词:肥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吲哚菁绿胆管损伤
- 胃癌D2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剂量学比较及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胃癌D2根治术同步放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减少复发”。近年来开展的调强适形放疗可以改善靶区的剂量分布和减少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近期的研究表明,胃癌应用调强放射治疗相对常规治疗有明显的剂量学优势,可以在给予靶区相似剂量照射的同时减少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 朱卫国韩济华孙军霞于长华李涛陶光州
- 关键词:调强放疗剂量学三维适形放疗胃癌调强适形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