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树华

作品数:49 被引量:207H指数:9
供职机构: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7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癫痫
  • 12篇儿童
  • 10篇综合征
  • 10篇小儿
  • 10篇患儿
  • 8篇蛋白
  • 6篇疗效
  • 6篇惊厥
  • 5篇电图
  • 5篇神经系
  • 5篇神经系统
  • 5篇癫痫患儿
  • 4篇预后
  • 4篇胼胝
  • 4篇胼胝体
  • 4篇胼胝体压部
  • 4篇可逆
  • 4篇可逆性
  • 4篇急性
  • 4篇发热

机构

  • 47篇唐山市妇幼保...
  • 4篇复旦大学
  • 3篇华北煤炭医学...
  • 3篇华北理工大学
  • 2篇河北联合大学
  • 2篇唐山市第五医...
  • 1篇唐山职业技术...
  • 1篇秦皇岛市第二...

作者

  • 48篇李树华
  • 29篇庞保东
  • 25篇刘寅
  • 21篇曹丽华
  • 15篇董琰
  • 14篇张静
  • 12篇张双
  • 11篇王玉珍
  • 10篇吴家骅
  • 9篇王晓青
  • 7篇张润春
  • 4篇李丽
  • 4篇彭建霞
  • 3篇周水珍
  • 3篇张琰
  • 3篇高静云
  • 3篇寇世和
  • 3篇李树民
  • 3篇王红芳
  • 2篇李光民

传媒

  • 5篇中国妇幼保健
  • 3篇临床儿科杂志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煤炭工业...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西部医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临床神经电生...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国药业
  • 1篇现代医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 5篇2004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中RV_1、TV_1振幅特点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中RV1、TV1振幅的特点,为新生儿心电图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不同胎龄新生儿共142例,按胎龄分组,28~30周组、~33周组、~36周组、~40周组四组。测量RV1、TV1振幅。结果不同胎龄新生儿RV1振幅、TV1振幅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早产儿各组与足月儿组RV1振幅、TV1振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V1振幅、TV1振幅随胎龄增长而增高。结论不同胎龄新生儿RV1、TV1振幅不同,随胎龄增长而增高。
李丽庞保东寇世和李树华李树民刘忠王丽娟王瑾陈家菲金殿均
关键词:心电图胎龄新生儿
Tourette综合征与孕期保健
2007年
李树华庞保东曹丽华刘寅董琰
关键词:TOURETTE综合征孕期保健神经精神性疾病生活质量
MRI检查癫痫发作为首要症状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神经影像特征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分析以癫痫发作为首要症状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核磁共振(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以癫痫发作为首要症状的RESLES患儿临床特点及MRI影像学特征。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11例患儿诊断为低钠血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轻微升高6例,10例患儿出现轻微语言障碍;患儿入院时MRI检查均提示胼胝体压部局限性、孤立性、边界清楚病灶,形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T_(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_(2)WI呈等或稍高信号,FLAIR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ADC呈低信号,ADC值范围:0.24~0.79×10^(-3)mm^(2)/s,增强扫描均无强化,病灶无坏死及囊变,周围未出现明显水肿及占位效应;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均在1~2周内得以好转并出院,出院后复查MRI发现,27例患儿DWI高信号均完全消失,4例胼胝体压部DWI高信号病灶范围较首次检查时明显缩小,信号明显减弱。结论以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RESLES患儿头颅MRI表现与神经毒性反应相似,MRI检查可见SCC中病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T_(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_(2)WI呈等或稍高信号,FLAIR及DWI呈稍高信号,ADC呈低信号,以上异常MRI信号均可在短期内消失或减弱。
王玉珍张静焦丽华李树华刘寅庞保东
UCH-L1和S100B蛋白在癫痫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癫痫患儿外周血血清中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S100B蛋白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初诊的,且入院前24 h内有癫痫发作的癫痫患儿80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80名为对照组。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UCH-L1、S100B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比较病例组中不同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不同癫痫发作类型的患儿血清UCH-L1、S100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病例组UCH-L1与S100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癫痫持续时间≥5 min组UCH-1、S100B蛋白水平高于癫痫持续时间<5 min组(P<0.05或P<0.01)。全面性发作组UCH-1、S100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局灶性发作组(P<0.01)。结论癫痫患儿外周血中UCH-L1、S100B蛋白水平升高,且二者的增高与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类型有一定关系。
张双闫凯李树华张静贾玉凤
关键词:儿童癫痫S100B蛋白
儿童非典型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的探讨(附8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儿童非典型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主要是与SARS进行鉴别。方法 对 2 0 0 3年 4月~ 5月儿童非典型肺炎 87例采用隔离、ELISA法做肺炎支原体IgM、衣原体IgM、IgG ,柯萨奇病毒BIgM ,巨细胞病毒IgM。乳胶凝集法查EB病毒抗原 ,免疫金标法查EB病毒抗体。酶联免疫法查SARS冠状病毒抗体IgM ,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87例非典型肺炎中支原体肺炎 80例 ,衣原体肺炎 2例 ,EB病毒肺炎 5例。结论 目前SARS的实验诊断技术尚不普及 ,为了减少“疑似”和避免浪费 ,应尽可能做排除SARS的实验。而这些病原的抗原、抗体检查技术均已成熟 ,这些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对排除SARS和AP的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庞保东刘寅曹丽华李树华彭建霞韩静高静云张淑敏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非典型肺炎儿童
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免疫状态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丙种球蛋白静滴(总量2 g/kg),疗程2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免疫球蛋白IgA、IgE、IgG和IgM,电化学发光法检测IL-1、TNF-α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IgG显著升高,IL-1、TNF-α水平显著降低,CD4+水平显著升高、CD8+水平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可改善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免疫状态,有可能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吕建军庞宝东曹丽华刘寅董琰王晓青李树华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病毒性脑炎免疫功能
儿童多发性硬化33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儿童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1998年5月至2011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病史记录中确诊和可疑MS患儿的病史资料,重新以2005年McDonald标准进行评估,纳入符合该标准确诊MS的连续病例。提取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和随访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3例确诊MS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17例,女16例。发病年龄2岁4个月至14岁10个月,其中<10岁26例(78.8%)。①以急性脑病起病9/33例;结合首次发作及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视觉障碍26例(78.8%),惊厥16例(48.5%),脊髓受累12例(36.4%),均为非完全型横贯性脊髓炎表现。②合并癫9例(27.3%),其中4例为部分性,5例为全身性;5例出现于MS首次发病;4例于MS复发时发作。③28/33例入院时行CSF检查,WBC和(或)蛋白升高13/28例(46.4%),寡克隆带阳性13/28例(46.4%)。④31/33例入院时行MRI检查,病变部位以额、顶、颞叶皮质下白质多发(22/31例,71.0%),其次为脑干(14/31例,45.2%)和侧脑室周围(9/31例,29.0%)。30/33例行EEG检查,其中24例(80.0%)异常。⑤确诊MS患儿均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1例同时予IVIG,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⑦随访4个月至10年,平均4.5年。26/33例(78.8%)有复发,首次复发时间≤3个月15例(57.7%),复发患儿中有3例死亡。22/26例复发患儿复查MRI,20例(90.9%)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病灶较前增大,2例(9.1%)病灶较前缩小。结论儿童MS发病年龄<10岁比例较高;首次发病可以急性脑病起病;视力障碍、惊厥和脊髓受累常见。MRI显示皮质下白质病灶多见。以复发-缓解型为主,多于半年内复发。
李树华张林妹周水珍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儿童预后
苯巴比妥联合丙戊酸钠在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观察苯巴比妥联合丙戊酸钠对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患者的疗效及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RESLE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且对照组患者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研究组患者口服苯巴比妥与丙戊酸钠缓释片,均治疗3周。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caspase-3、MBP和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次数、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治疗后疗效、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caspase-3、MB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低于治疗前,丙二醛(MDA)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aspase-3、MBP、SOD、CAT、IL-2、TNF-α和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MD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发作次数少于治疗前,HAD评分低于治疗前,MoCA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HAD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SLES患者接受苯巴比妥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可有效改善caspase-3、MBP水平,缓解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提高认知功能,临床疗效较好。
王玉珍焦丽华康国李树华张双
关键词: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儿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小儿神经内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RESLES患儿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儿均予小剂量甲泼尼龙,观察组患儿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均连续治疗4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观察组患儿癫痫发作消失、恶心呕吐消失、腹泻腹痛消失、发热消退、胼胝体压部病灶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1、β-肌动蛋白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和韦氏智力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3.64%比9.09%,P>0.05)。结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RESLES的疗效较好,可促进症状消退,改善神经行为,降低患儿的神经元损伤标志物水平,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王玉珍焦丽华康国李树华张双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甲泼尼龙
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患儿复发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IDDCNS)儿童复发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例IDDCNS复发者和50例病史在0.5 a以上的IDDCNS无复发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二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发病前诱因、临床症状、激素治疗反应、首次发病后遗症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复发特征:IDDCNS近期内复发几率高,0.5 a内复发者占75.0%。复发组多发性硬化(MS)18例,视神经脊髓炎、非完全型横贯性脊髓炎各1例;无复发组主要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病例(39例)。2.单因素分析:发病年龄、性别、惊厥、瘫痪、意识障碍、共济失调、病情自然缓解、首次发病后遗症8种因素与IDDCNS复发无明显相关关系;发病前病毒感染或预防接种及临床表现有发热、视觉障碍、多灶症状、病理征阳性、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6种因素对IDDCNS复发有明显影响。3.多因素分析: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视觉障碍(OR=42.50)、病理征阳性(OR=8.666);影响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为神经系统多灶症状(OR=0.068)。结论儿童IDDCNS多于0.5 a内复发,复发后诊断以MS为主;首次IDDCNS中出现视觉障碍、病理征阳性复发几率增加,存在神经系统多灶症状复发几率降低。
李树华周水珍
关键词:复发因素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