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本书

作品数:12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伦理
  • 3篇道德
  • 3篇生态
  • 3篇生态伦理
  • 3篇民族
  • 2篇生态危机
  • 2篇伦理学
  • 1篇傣族
  • 1篇道德人格
  • 1篇道德行为
  • 1篇道德意识
  • 1篇德行
  • 1篇意蕴
  • 1篇异化
  • 1篇语境
  • 1篇云南少数民族...
  • 1篇人性
  • 1篇少数民族地区
  • 1篇社会平等
  • 1篇生态安全

机构

  • 12篇云南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李本书
  • 1篇蒋颖荣
  • 1篇李湘云
  • 1篇杨泽树
  • 1篇王海锋

传媒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学术探索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曲靖师范学院...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昆明大学学报
  • 1篇玉溪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个隐微的回答——翻译何以可能之方法论解读
2009年
基于理解的语言性及其诠释学因素的客观存在,伽达默尔提出了"不可翻译性"之诠释学原则。从佛经翻译到全球境域中的东西互译所显露出的种种翻译死角也局部支持这一结论。伽达默尔本人对《真理与方法》中文翻译的态度变化,不仅状写了可翻译与不可翻译之两难,而且也是本体诠释学对翻译何以可能的一个隐微的方法论之回答。
李本书杨泽树
关键词:翻译伽达默尔
伦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言语行为探析被引量:3
2004年
同传统的交流语言相比 ,网络语言在语言环境、语言形式和内容方面 ,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而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 ,也造成了人们话语系统的失真 ,导致了人们网络言语行为的失范 ,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 ,如何建构网络时代的话语系统 ,实现网络语言的文明 ,是急待解决的一个道德难题 ,它不仅仅关系到每个公民个体道德素质的培养 。
李本书
关键词:网络语境网络道德人格
建筑异化的沉思:让建筑回归诗意居住的本质
从人类生活方式和认识方式的视野来看,建筑异化破坏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尖锐对立。建筑异化是建筑与人、自然和社会矛盾对立的外在体现,它有物质化、精神化、市场化和数字化四个极端的维度。我们必须从居住理念上消...
程瑞来李本书
道德行为发生规律论被引量:8
2003年
作者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的发生不是无规律可循的,而是受着利益、情感和快乐这三种因素所构成的"三角形铁律"的制约。任何一种行为都是主体基于对利益、情感和快乐的考虑而引发并完成的,没有任何一种我们称之为道德行为的人类行为会例外,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引发并决定着人类的道德行为能否发生及如何发生。这三者对于道德行为的影响,我们把它概括为利益律、情感律和快乐律。
李本书
关键词:道德行为
现代生存论语境下民族禁忌的生态伦理价值被引量:10
2005年
云南少数民族禁忌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智慧。本文通过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有关动植物、山水、生产生活等的禁忌,揭示出云南少数民族多样性的禁忌背后所潜藏的哲学意蕴以及生态伦理价值,指出民族禁忌对促进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本书王海锋
关键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
善待自然:少数民族伦理的生态意蕴被引量:46
2005年
云南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一些与现代环保理念有关的生态伦理意识。这种伦理意识包容在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图腾崇拜、创世神话中。这是一种原始的、原生态的文化,它深刻体现了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伦理智慧。特有的民族生存方式孕育着特有的民族生态意识,而这种特殊的生态意识又体现出民族对待自然特有的方式,在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生态危机的21世纪,少数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无疑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李本书
关键词:生态危机
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的批判与重建被引量:10
2005年
面对当今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人居环境持续恶化的困境,必须构建当代民族生态伦理观念、防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既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念,更要广泛吸收各民族生态文化精髓,同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而不断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李本书
关键词:民族生态伦理生态文化
论良心与道德及爱好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
2005年
良心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而且是包含善恶成分的道德意识活动,但道德意识并非就是良心,良心只是指向自我行为的道德意识,因而它始终是一种反省的意识。良心与爱好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良心限制了人们的爱好,爱好也妨碍了良心的形成;但是,良心同样可以以义务感的形成来强化人们的爱好,爱好也同样可以促进良心即义务感的形成。良心体现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最终支配权和至上权,可以通过教育而提高,同时它还具有差异性。
李本书
关键词:良心道德意识爱好
傣族“龙山林”文化禁忌与边疆生态环境的安全被引量:10
2008年
每个民族在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智慧。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的傣族更是如此。傣族人民认为,"龙山林"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正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人们不能随便在"龙山林"中砍伐树木、猎捕动物和开垦土地,从而也就最有效地保护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及整个生态安全。傣族人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的这一"龙山林"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然的禁忌,它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我们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本书
关键词:生态安全
试论毛泽东伦理观转变的思想路向
2003年
从伦理文化的视角 ,毛泽东伦理观的形成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 ,同时也是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并运用于实践的产物。毛泽东伦理观有一个从精神利己主义向以大公无私为本质的利他主义转变、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有其思想的、物质的和文化的基础 ,并对当代中国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李本书
关键词:利己主义利他主义社会平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