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昆
- 作品数:18 被引量:43H指数:5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大鼠及精氨酸酶Ⅰ表达的变化(英文)被引量:5
- 2011年
- 背景:近期相关研究发现精氨酸酶Ⅰ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动脉, 并未对静脉性疾病, 进行广泛研究。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精氨酸酶Ⅰ的表达变化, 分析其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血管钳夹股静脉+双后肢髋人字石膏外固定制动的方式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 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点和血栓形成的不同病理生理过程情况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高峰期组和无血栓形成组,提取各组血液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精氨酸酶Ⅰ在各组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栓形成高峰期组精氨酸酶Ⅰ表达量比其他3组明显上升(P <0.01),正常对照组、血栓形成前组和无血栓形成组精氨酸酶Ⅰ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提示精氨酸酶Ⅰ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 宋恩李云建章玉冰姚黎清周如丹李宏昆李兴国张春强王兵赵学凌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
- 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 B1和组织因子的表达(英文)被引量:3
- 2012年
- 背景:目前调控静脉内皮细胞、血小板、炎性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促进局部深静脉血栓微环境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未发现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可靠方法。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在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6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模型组采用股静脉钳夹联合下肢石膏制动构建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于造模后2.5,25h,解剖股静脉观测血栓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将模型组分为:血栓形成前组(造模后2.5h)、血栓形成组和血栓不形成组(造模后25h)。取各组股静脉内皮组织,采用基因芯片筛查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一步采用real-timePCR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基因芯片分析及real-timePCR结果均发现,造模后2.5h,血栓形成前组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25h,血栓形成组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表达明显高于血栓形成前组、血栓不形成组和对照组(P<0.05)。提示局部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李兴国郑宏宇李文李宏昆赵学凌吴雪梅王兵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
- 血管组织中Plaur和Plat诱导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释放促血栓形成
- 2012年
- 背景:目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病因学机制及其形成的核心调控网络仍未完全阐明,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预测也无理想的方法。目的:观察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静脉内皮细胞中Plaur和Plat的促血栓形成作用。方法:采用股静脉钳夹联合下肢石膏制动构建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依据取材时间及是否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组和血栓不形成组,分别于造模后2.5,25h取大鼠股静脉内皮细胞用于实验。结果与结论:基因芯片分析及real-timePCR结果均显示创伤后2.5h,大鼠股静脉Plaur、Plau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表达上调;血栓形成时,Plaur、Plau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表达上调更显著。信号通路分析显示Plaur、Plau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上游调控基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为触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及血栓形成的关键基因。提示Plaur、Plau可通过上调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引发血小板黏附、聚集,促进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 胡继红吴雪梅李宏昆李兴国周如丹赵学凌王兵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信号通路内皮细胞
- TGF-β1、Serpine1、vWF、PF4在深静脉血栓患者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表达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e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第4因子(PF4)mRNA在深静脉血栓患者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表达变化及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患者分为血栓形成组15例和无血栓形成组15例,另选正常对照组15例。采集患者血栓形成和不形成时相应状态的血液样本,提取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采用PCR和实时-PCR技术,检测TGF-β1、Serpine1、vWF、PF4 mRNA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 PCR和实时-PCR的检测结果一致,TGF-β1、Serpine1、vWF、PF4 mRNA在血栓形成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血栓形成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在无血栓形成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TGF-β1、Serpine1、vWF、PF4 mRNA表达上调可能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胡继红赵学凌李宏昆吴雪梅王兵
- 关键词: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第4因子
- 缺氧诱导因子1在创伤性深静脉兔模型血栓形成及消退过程中的表达(英文)被引量:1
- 2012年
- 背景: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消退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极其复杂,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缺氧与损伤因素参与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消退过程。目的:观察静脉壁中缺氧诱导因子1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兔血栓形成及消退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钳夹双侧股静脉+石膏固定双下肢建立兔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PCR及ELISA检测股静脉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mRNA、蛋白在兔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建模后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模型兔创伤后24h,经B超监测,血栓形成率为58%;血栓栓子随造模后时间延长逐渐缩小机化,创伤后第5天开始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的血管腔有断续血流信号。模型兔股静脉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在造模后1,3,5d表达逐渐升高(P<0.05或P<0.01),此后7-14d表达逐渐下降(P<0.05或P<0.01)。结果证实,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缺氧诱导因子1表达上调,在血栓形成后的溶解及机化再通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1表达下调。
- 刘海平赵学凌吴雪梅周如丹李宏昆李兴国郑宏宇
- 关键词:创伤深静脉血栓缺氧诱导因子1
- 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大鼠组织蛋白酶B,C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英文)被引量:1
- 2011年
- 背景:骨科手术后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但目前临床上对此尚缺乏有效预测诊断手段,组织蛋白酶可能是血栓形成的有效生物标记物。目的:观察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前后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C在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二者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候选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血管钳夹股静脉+双后肢固定制动的方式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根据观察时间点和血栓形成情况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高峰期组和血栓不形成组,提取各组血液RNA并反转录为c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C在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血栓形成高峰期组大鼠血细胞中组织蛋白酶B,C表达明显,血栓形成前组和血栓不形成组大鼠血细胞中组织蛋白酶B,C表达于正常对照组大鼠为无明显差异。提示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C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可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候选分子标志物。
- 姚黎清宁亚赵学凌章玉冰李宏昆李文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组织蛋白酶分子标志物
- BFMCs椎体成形术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BFMCs椎体成形术与PKP治疗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OVCF的患者共290例,其中PKP组216例,BFMCs组74例,所有患者均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比基线数据,手术指标,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T值及骨折椎体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90名患者都成功地完成手术。与BFMCs组相比,PKP组在手术持续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MCs组骨水泥渗漏明显低于PKP组(P<0.05),其中BFMCs组骨水泥渗漏7例(9.50%),渗漏至椎前3例,椎间隙4例;PKP组骨水泥渗漏85例(39.40%),渗漏至椎前16例,椎间隙44例,椎体旁16例,椎管渗漏9例(沿后纵韧带分布),均无神经脊髓症状。2组患者术后骨水泥块分布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0名患者术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2组间患者术后第1个月随访时BFMCs组VAS评分明显优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FMCs组的ODI评分明显优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日、术后第1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评分都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2组间患者在手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复高率及脊柱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复高率及脊柱后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BFMCs与PKP在治疗OVCF的临床疗效相似,它们都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恢复椎体高度,然而,BFMCs能够显著降低骨水泥渗漏,是1种即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 丁恒张帆张源娄振凯李宏昆雷宇李兴国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1在兔深静脉血栓模型股静脉壁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静脉壁中纤溶相关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消退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变化,揭示t-PA、PAI-1在DVT成和消退中的作用。方法50只体质量为2.0-2.5kg的13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和模型组(n=46)。模型组采用钳夹双侧股静脉+石膏固定双下肢建立兔DVT模型,建模后每24h行B超监测血栓形成状况。根据建模后预设的时间点及血栓状态的不同,再将模型组分为8个亚组:建模后4h、8h、12h、1d(无血栓形成)、1d(有血栓形成)、3d、5d、7d;在各相应的时间点取4只兔处死切取股静脉壁,用SYBR@GreenI核酸凝胶染液荧光实时定量PCR及ELISA检测股静脉组织中t-PA、PAI-1mRNA、蛋白在兔DVT模型建模后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有1只兔因麻醉过量死亡,49只进入实验组。创伤后24h,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率为72.73%(24只);血栓栓子随造模后时间延长逐渐缩小机化;从第5天开始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的血管腔有断续m流信号。与对照组相比,t-PAmRNA、蛋白在造模后4、8、12h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12h下降到最低点(P〈0.01),在血栓形成后1d升高至对照组水平(t9〉0.05),3、5d继续升高(P〈0.05),5d达到高峰(19〈0.01),7d再次回落至对照组水平(P〉0.05);与t-PA变化相反,PAI-1mRNA、蛋白在造模后4、8、12h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12h达到最高点(P〈0.01),血栓形成后1、3、5d逐渐下降(P〈0.05),3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5d到最低点(P〈0.01),7d再次升高至对照组水平(19〉0.05)。结论t-PA、PAI-1参与了DVT形成过程;在血栓形成后,t-PA、PAI-1参与了血栓的溶解、机化再通过程。
- 刘海平赵学凌吴雪梅周如丹李宏昆李兴国郑宏宇
-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促进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研究深静脉血栓(DVT)大鼠模型股静脉内皮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e1)的表达变化,及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10只)和实验组(50只)。实验组采用股静脉钳夹联合下肢石膏制动构建大鼠DVT模型。于不同时间点(创伤后2.5 h和25 h)解剖股静脉观察血栓发生率、严重程度,并将实验组分为B组(血栓形成前组,创伤后2.5 h)、C组(血栓形成组,创伤后25 h)和D组(血栓不形成组,创伤后25 h)。分离股静脉内皮组织,提取总RNA,采用Genechip Rat Genome 230 2.0基因芯片筛查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并针对上述基因进行Pathway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基因芯片分析及实时PCR结果均发现创伤后2.5 h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TGF-β1和Serpine1表达均上调,且B组高于A组和D组(P<0.05);血栓形成时,两者亦显著上调,且C组高于A、B、D组(P<0.05),而A、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thway分析提示TGF-β1是Serpine1的上游调控基因,可诱导Serpine1的过度表达,抑制纤溶,促进血栓形成。结论局部静脉内皮组织中TGF-β1和Serpine1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创伤性DVT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 胡继红吴雪梅李兴国李宏昆郑宏宇赵学凌王兵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转化生长因子-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
- 纤溶Serpine1、Serpina1蛋白与DVT预测诊断灵敏性实验研究
- [目的]采集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前、后相应状态的血清样本,筛选血栓形成、不形成状态的差异表达蛋白,并重点关注纤溶相关蛋白,分析它们对血管内皮细胞所分泌的纤溶、凝血酶的作用以及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确定在大鼠血中能作为预测诊断标...
- 李宏昆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