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杰
- 作品数:21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颅内多发动脉瘤1例诊治分析
- 2009年
- 李光杰
-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 2013年
- 目的 研究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18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I级8例,Ⅱ级3例,Ⅲ级6例,Ⅳ级1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18例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簧圈栓塞率38%~ 44%.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15例,闭塞90%以上2例,1例见瘤颈有残留.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的优势.
- 李光杰相毅孙昭胜
- 关键词:动脉瘤动脉导管
- 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与阿司匹林相关性和防治的临床研究
- 李晓卫李永谦陈建超孙昭胜张金荣叶艳巧赵旺淼马荣花王凤莲郑灼赵金恋杨雪辉相毅李光杰毛建辉
- 研究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急性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急诊开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发现应用阿司匹林增加术后出血的机会。应用冰冻机采血小板可减少术后出血率、平均术后出血量、致残率和死亡率。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患者的术后出血率、...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出血阿司匹林神经外科
-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蛋白、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髓鞘碱性蛋白在早期脑挫裂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S100β蛋白、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联合检测在早期脑挫裂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住院治疗的112例脑挫裂伤患者,脑挫裂伤患者均经头颅 CT 或 MRI 明确诊断,其中轻型颅脑损伤68例,重型颅脑损伤44例。正常对照83名均来自健康体检人群,排除肺部疾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 NSE 和 ELISA 法检测血清 S100β蛋白、GFAP、MBP 浓度,并进行组间的比较。结果轻型组患者血清 NSE、S100β蛋白、GFAP、MBP 浓度分别为(18.14±6.83)、(0.92±0.45)、(0.78±0.37)、(4.37±1.84)μg/ L,重型组分别为(32.11±12.48)、(1.58±0.94)、(4.26±1.96)、(14.72±6.77)μg/ L,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94±3.49)、(0.12±0.08)、(0.13±0.09)、(1.98±0.89)μg/ L,轻、重型颅脑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37.520、120.083、283.727、205.569,P 均<0.01);正常对照组与轻型颅脑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值分别为10.599、13.296、5.881、6.018,P 均<0.01);轻、重型颅脑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值分别为13.600、9.249、26.639、22.029,P 均<0.01);正常对照组与重型颅脑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值分别为23.408、21.258、32.797、28.134,P 均<0.01)。结论血清 NSE、S100β蛋白、GFAP、MBP 水平联合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脑挫裂伤诊断及评估损伤程度的辅助指标。
- 李庆禄李光杰王文智李宁李伟
- 关键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蛋白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髓鞘碱性蛋白
- 有两个瘘口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一例
- 2013年
-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fiovenous fistula.SDAVF)是一种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常发生于胸腰段,罕见于颈段,一般有1个瘘口,很少有2个或多个瘘口。我科收治的1例高颈段SDAVF有2个瘘口,现报道如下。
- 李光杰
- 关键词:硬脊膜动静脉瘘高颈段瘘口脊髓血管畸形胸腰段
- 颅脑外伤后颅内并发症86例分析
- 1999年
- 孙昭胜邓春芳李永谦李晓卫陈建超李光杰杨雪辉高新条何秀茹
-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并发症病例分析
- 囊性颅裂与脊柱裂早期手术治疗(附7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1996年
- 78例新生儿囊性颅裂、脊柱裂行早期手术治疗,即在生后24小时内手术。术后不用抗生素,仅注意及时换药,避免大小便污染伤口。结果伤口愈合良好,神经功能恢复和改进,效果满意。37例随访半年至5年,生存率100%.原手术伤口无一例再感染。29例神经症状消失;功能恢复,8例较术前大有好转。
- 黄庆池张树全李光杰张蕴湘
- 关键词:囊性颅裂脊柱裂外科手术新生儿
-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22例临床分析
- 2006年
- 目的观察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垂体腺瘤患者22例,均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肿瘤。先扩张术侧鼻孔,将扩鼻器直接插入鼻孔深处直抵蝶窦前壁,扩张后鼻中隔被完整地推向对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蝶窦前壁的黏膜,然后凿除蝶窦前壁骨质,进入蝶窦。结果本组均未发生严重永久性并发症,无一例死亡。16例(72.7%)随访3个月~2年,平均1.5年;12例(75.00%)治愈,3例(18.75%)控制,1例(6.25%)复发。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省时,简便易行,适用于切除大多数垂体腺瘤。
- 相毅刘秀丽孙昭胜李光杰赵金恋魏少波
- 关键词:垂体腺瘤经单鼻孔-蝶窦入路
- 一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临床观察
- 2013年
-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中责任动脉瘤的判定、一期手术治疗的手术时机、手术顺序和手术方法以及如何防治血管痉挛,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一期手术治疗的颅内多发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及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以及血管痉挛的防治等。结果术后疗效依照GOS评分,18例患者中5分11例、4分5例、3分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行DSA 3例,64排CTA检查12例;14例患者中32个动脉瘤完全夹闭,1例患者有1个动脉瘤瘤颈残余,另1例死亡,2例未行复查。结论术前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明确责任动脉瘤,根据Hunt-Hess临床分级以及GCS评分,可积极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术中、术后积极防治血管痉挛有助于患者预后。
- 毛建辉孙昭胜相毅杨雪辉李光杰赵旺淼张文超张万增
- 关键词:颅内多发动脉瘤预后
- “篮筐”及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价值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及"篮筐"技术在栓塞治疗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 1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确诊,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密填塞。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地采用双微导管及"篮筐"技术进行栓塞治疗,动脉瘤内弹簧圈填塞率76%~93%,复查造影见动脉瘤腔闭塞98%以上,无术中破裂出血、瘤颈残留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1 a,1例动脉瘤复发,经二次栓塞治疗后痊愈。结论双微导管及"篮筐"技术栓塞治疗宽颈且不规整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既能使弹簧圈在动脉瘤体内保持相对稳定,又能很好地保持动脉瘤体内各部位的压力均衡,操作相对简便,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 李光杰相毅孙昭胜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双微导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