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艳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妊娠
  • 1篇亚临床
  • 1篇亚临床甲减
  • 1篇药物
  • 1篇用药
  • 1篇用药调查
  • 1篇用药频度
  • 1篇增殖
  • 1篇致病
  • 1篇致病菌
  • 1篇妊娠合并
  • 1篇妊娠期
  • 1篇上消化道
  • 1篇上消化道黏膜
  • 1篇上消化道黏膜...
  • 1篇肾炎
  • 1篇肾盂
  • 1篇肾盂肾炎
  • 1篇食管
  • 1篇食管癌

机构

  • 5篇黄石市妇幼保...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黄石市中心医...
  • 1篇黄石市第二医...

作者

  • 5篇朱艳
  • 1篇谢鸿
  • 1篇朱磊
  • 1篇金星
  • 1篇肖晓林
  • 1篇李娜

传媒

  • 1篇吉林医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药物评价研究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妊娠期亚临床甲减对甲状腺功能及妊娠结局的效果观察
2018年
评价妊娠期亚临床甲减采取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的价值,对妊娠治疗工作的开展予以参考。方法:选择我院收治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n=70),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以及观察组(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对比2组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治疗期间甲状腺功能(TSH、FT3、FT4)水平改善情况以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SH、FT3、FT4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早产儿、胎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妊娠期亚临床甲减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利于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以及妊娠结局改善。
朱艳
关键词:妊娠期亚临床甲减左甲状腺素钠片
探讨EMR与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
2021年
对EMR与 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 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本次研究中选择了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之间在我 院实施了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疾病治疗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随 机分为了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中患者仅采取 ESD操作方式进 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采取EMR与ESD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耗 时、住院时间、整块切除率、病变残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 耗时、住院时间均高于观察组,数据对比具有意义(P<0.05);患者的整块切除率高 于观察组,病变残存率则低于观察组,数据对比不存在意义(P>0.05)。结论:ESD 联合 EMR 和单独 ESD 治疗结直肠早癌、黏膜及黏膜下肿瘤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当,但两组手术耗时统计有显著差异(P <0.05)。对照组并发症出现率高于观 察组,数据对比具有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期间, 采取EMR与ESD治疗方式可显著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并发 症出现率,值得推广。
谢鸿李娜朱艳
关键词: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致病菌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致病菌构成及转归。方法:对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患者平均年龄(32.13±5.84)岁。急性肾盂肾炎发病在妊娠13周之前为9例,占14.75%;妊娠13周至妊娠28周之间为41例,占67.21%;妊娠28周以后为11例,占18.03%。尿培养阳性患者为54例,阳性率为83.617%,共分离13种病原体,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占50.82%。治疗前使用抗生素可造成尿培养出现假阴性结果,P<0.05。结论: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多发生妊娠中晚期,大肠埃希菌是占首位的致病菌。头孢三代类药物因其低毒、有效,应该作为首选抗生素之一。
朱艳
关键词:致病菌
2015-2017年黄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患者感染MRSA的用药调查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了解黄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患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用药情况。方法选取2015—2017年该院院内感染MRSA的住院病历410份,对标本来源、抗菌药名称、用法用量、疗程、联合用药及特殊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等进行调查,计算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和药物利用度指数(DUI),并对不适宜用药进行总结。结果 410株MRSA标本主要来自于痰液(51.46%)、脓性分泌物(22.44%)和血液(12.44%)。410份病历中,共涉及6种抗菌药,其中替考拉宁使用最多(32.81%),其次为万古霉素(25.79%)和利奈唑胺(23.08%);替考拉宁的DDDs最大(1 512.35),其次为利奈唑胺(922.83)和万古霉素(907.20),所有药物的DUI≤1.0;用药不适宜病历57份(13.90%),主要为用法用量不适宜(25份,43.86%)和溶媒不适宜(16份,28.07%);所有特殊级抗菌药物均未越级使用,但只有38份(9.27%)经专家会诊后使用。结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是该院治疗MRSA感染的主要药物,且临床使用较好,不存在滥用倾向,但也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合理用药,延缓细菌耐药。
肖晓林金星汪琴庆朱锦婷朱艳
关键词:用药频度抗菌药物
长链非编码RNA UBE2Q1-AS1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调节作用及机制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lncRNA)UBE2Q1-AS1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UBE2Q1-AS1发挥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食管癌EC9706、Eca109、KYSE-510、TE-13细胞和永生化食管上皮HET-1A细胞中UBE2Q1-AS1的表达。将KYSE-510细胞分为si-NC组和si-UBE2Q1-AS1组,分别转染si-NC质粒和si-UBE2Q1-AS1质粒。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KYSE-510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KYSE-510细胞的迁移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UBE2Q1-AS1与微小RNA(miR)-377-3p的靶向关系。RT-qPCR检测各组KYSE-510细胞中miR-377-3p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KYSE-510细胞中同源盒蛋白A1(HOXA1)、纤连蛋白(Fibronectin)、叉头相关转录因子C2(FOXC2)、粒状蛋白质2同源物(GRHL2)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HET-1A细胞比较,UBE2Q1-AS1在食管癌细胞中表达均升高(P<0.01)。si-UBE2Q1-AS1组KYSE-510细胞增殖活性低于si-NC组(P<0.01)。si-UBE2Q1-AS1组KYSE-510细胞迁移能力低于si-NC组(P<0.01)。UBE2Q1-AS1与miR-377-3p间存在靶向关系(P<0.01)。si-UBE2Q1-AS1组KYSE-510细胞中miR-377-3p表达水平高于si-NC组(P<0.01)。与si-NC组比较,si-UBE2Q1-AS1组KYSE-510细胞中HOXA1、Fibronectin、FOXC2蛋白表达降低,GRHL2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均P<0.01)。结论:在食管癌细胞中,UBE2Q1-AS1表达上调,敲低UBE2Q1-AS1可能通过调节miR-377-3p/HOXA1轴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王银燕黄翠朱艳朱磊
关键词:食管癌长链非编码RNA细胞增殖细胞迁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