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润秀

作品数:14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医疗卫生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病例
  • 2篇动脉硬化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细胞
  • 2篇脑梗
  • 2篇病例报告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水平
  • 1篇蛋白质缺乏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性
  • 1篇动脉硬化性脑...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心病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栓塞
  • 1篇血象

机构

  • 9篇内蒙古自治区...
  • 2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鄂尔多斯市中...

作者

  • 12篇朱润秀
  • 8篇袁军
  • 3篇敖姝贞
  • 2篇陈萍
  • 1篇云永利
  • 1篇包萨如拉
  • 1篇武云涛
  • 1篇萨茹拉
  • 1篇乔桂清
  • 1篇何旭娟
  • 1篇刘彩霞
  • 1篇吕翠兰
  • 1篇张姝娟
  • 1篇云裕后
  • 1篇杨磊
  • 1篇萨如拉
  • 1篇卢丽
  • 1篇李自如

传媒

  • 8篇内蒙古医学杂...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癫痫与神经电...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朱润秀袁军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系统疾病
棘状红细胞增多症伴舞蹈病一例
2007年
包萨如拉袁军朱润秀
关键词:舞蹈病常染色体隐性显性遗传病周围血象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表现及与血浆脑脊液生长抑素精氨酸加压素水平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患者CT表现,结合血浆及脑脊液的生长抑素(SS)精氨酸加压素(AVP)水平判定痴呆程度.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痴呆程度与白质损害范围,病灶容积,血浆和CSF中SS,AVP含量均成...
朱润秀
关键词: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头颅CT痴呆生长抑素精氨酸加压素
文献传递
神经白塞氏病的影像学和脑脊液细胞学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袁军朱润秀萨如拉张姝娟乔桂清
关键词:白塞氏病影像学脑脊液细胞学
C-反应蛋白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观察CRP(c -反应蛋白 )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相关病例检测血浆CRP值。结果 :CRP水平随着梗死范围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变化。结论 :血浆CRP水平可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
陈萍何旭娟朱润秀
关键词:CRP缺血性脑卒中
脑囊虫病误诊病例分析
2000年
袁军郭万珍朱润秀敖姝贞刘彩霞
关键词:脑囊虫病误诊NMRCT
深昏迷患者脑功能评估及预后判定的研究
2016年
探讨深昏迷患者脑功能评估及预后判定的情况。方法 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入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深昏迷患者30例临床资料,依据预后水平分为意识恢复组15例和意识未恢复组15例。结果 两组深昏迷患者入院1日Synek分级、CAN分级、华杨分级均无明显差异,P>0.05,意识恢复组深昏迷患者1周、1月后Synek分级、CAN分级、华杨分级均低于意识未恢复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分析深昏迷脑诱发电位、脑电图和经颅多普勒,并结合GCS评分探讨其对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卢丽袁军朱润秀李自如
关键词:深昏迷预后判定
先天性蛋白S缺乏症致脑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1
2004年
袁军朱润秀萨茹拉敖姝贞
关键词:蛋白质缺乏脑静脉血栓血栓栓塞病例报告
冠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外周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CA)、股动脉(FA)、股浅动脉(SFA)、胭动脉(PA)内-中膜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患者36例,选冠状动脉照造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检测颈、股、股浅月、国动脉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斑块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股、股浅、月国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相平行。
朱润秀韩艳冰武云涛袁军
关键词:外周动脉内-中膜厚度冠心病脑梗塞
ABCD^2评分法结合CTA预测TIA患者近期卒中风险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评价脑血管狭窄与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及ABCD2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Johnston等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98例TIA患者的评分并危险分组,观察其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各危险组之间卒中率的差异;通过CTA评估脑血管狭窄,并分为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分析脑血管狭窄与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的关系,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40例。2、7d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0例(0%)、2例(5%);评分为4~5分的患者46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4例(8.7%)、11例(23%);评分≥6分的患者12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3例(25%)、4例(33.3%)。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脑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TIA后7d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vs 5.6%,P=0.04)。(3)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中、高危的比率增高(46.4%vs 19.4%),且其比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1)ABCD2评分能够预测TIA患者2、7d内卒中发生率,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2)合并中重度血管狭窄的TIA患者较脑血管无明显狭窄的TIA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3)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具有相关性。
吕翠兰袁军朱润秀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