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群
- 作品数:88 被引量:1,133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淮安市淮阴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及结构调整策略
- 要达到种植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种植业结构.如何确定合理的种植业结构,需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特征、技术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状况等各方面因素.该文在分析了影响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按照比较优势原...
- 朱利群
- 关键词:国内资源成本比较优势种植业结构
- 文献传递
- 河南农业主导产业的定量选择与评价被引量:7
- 2012年
- 正确选择农业主导产业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和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立足于河南省农业主导产业的现状,分别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和区位熵法对河南省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林果业分别进行产业优势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农业经济现状,选择出农业各主导产业,并提出了河南省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对策。
- 王梁陈守越朱利群卞新民
- 关键词:农业主导产业
- 不同施肥措施对我国南方稻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及固碳持续时间的影响被引量:26
- 2012年
- 基于我国南方38个稻田试验点222个样本的表土有机碳数据,设5种施肥措施类型[无机氮肥(N)、无机氮磷肥配施(NP)、无机氮磷钾肥配施(NPK)、单施有机肥(O)和有机无机肥配施(OF)],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我国南方稻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相对年变化量和固碳持续时间.结果表明:5种施肥措施下,稻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相对年变化量集中在0~0.4g·kg-1·a-1,两熟制和三熟制的表土有机碳含量相对年均增量分别为0.20和0.26g·kg-1·a-1;有机肥处理(O和OF)比无机肥处理(N、NP和NPK)的表土有机碳含量相对年增量更高,其中,OF处理最高,为0.32g·kg-1·a-1;随着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逐渐降低,N、NP、NPK、O和OF处理下表土固碳持续时间分别为22、28、38、57和54年.从土壤固碳角度考虑,有机无机肥配施为我国南方稻田最佳施肥措施.
- 朱利群杨敏芳徐敏轮张武益卞新民
- 关键词:稻田施肥土壤固碳
- 施肥对长江中下游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基于Meta分析被引量:12
- 2017年
- 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农业温室气体是气候暖化的重要排放源。目前许多学者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但实验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综合评价区域内不同施肥措施(单施无机氮(N)、无机氮磷钾(NPK)和有机无机配施(OF))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及其净减排潜力,本文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40篇关于施肥对稻田温室气体CH_4和N_2O排放的文献,筛选出339组样本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从施肥类型、施肥时间和施肥水平三个方面定量研究了3种施肥措施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估算了各个施肥处理下的综合增温潜势、净增温潜势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结果表明:N、NPK和OF处理下CH_4周年排放的效应值分别为0.24、0.27和0.63,N_2O周年排放的效应值分别为1.25、1.26和1.41。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N、NPK和OF处理下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值均逐渐增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N处理表现为增加的趋势,NPK处理表现为减少的趋势,OF处理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对于3种施肥处理下的净增温潜势大小为OF>NPK>N,其中CH_4排放对温室气体的贡献最大;3种施肥处理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大小为OF>NPK>N。从粮食增产和温室气体减排两方面综合考虑,施用氮磷钾(NPK)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较适宜的施肥方式。
- 朱利群王春杰杨曼君李静陈利根
- 关键词:施肥温室气体META分析
- 麦秸还田下水氮管理对稻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碳库的短期影响被引量:17
- 2016年
- 为揭示麦秸还田下,稻麦轮作区水氮耦合关系,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麦秸还田条件下,不同的水分管理(淹水灌溉、浅湿调控灌溉、常规灌溉)和氮肥量(180、225、270 kg·hm^(-2))对稻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碳库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分管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水稻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与常规灌溉相比,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淹水灌溉显著降低了土壤易氧化、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和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当施氮量为225kg·hm^(-2)和270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和水稻产量,淹水灌溉显著降低了水溶性有机碳、过氧化氢酶活性。因此,在麦秸还田条件下,与其他处理相比,浅湿调控灌溉和施氮量为225 kg·hm^(-2)的处理在短期内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碳库含量和水稻产量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为该地区制定合理、高效的水肥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 王保君王伟胡乃娟顾泽海陈兵林张政文徐蒋来朱利群
- 关键词:水氮管理养分酶活性碳库
-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被引量:6
- 2010年
- 依据生态足迹理论,提出基于作物生产特殊性的作物生产生态足迹模型来分析作物生产的生态盈亏。计算2007年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并与传统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作物生产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为0.232 270亿hm2,生态承载力为0.296 463亿hm2,生态盈余0.028 618亿hm2。另外,江苏省各地市作物生产生态足迹空间差异较大,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和南通的作物生产出现生态赤字,其余地市作物生产则呈现不同程度的生态盈余。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生产生态足迹模型能更为客观的分析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易于减小由于模型设计不合理造成的生态赤字估算扩大化现象,计算结果可作为种植业生态影响评价重要参数。
-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 近30年江苏省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时空变化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6年
- 利用江苏省14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Excel和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研究了江苏省近30年单季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苏省近30年来单季稻抽穗灌浆期的总冷害次数达155次,其中轻度冷害109次,中度冷害28次,重度冷害18次,以轻度冷害为主;在时间尺度上,以20世纪80年代冷害频次最多,之后20年呈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除轻度冷害在20世纪80年代呈"北少南多"的特征外,中等冷害及重度冷害在30年里多呈"北多南少"的特征;江苏省单季稻抽穗灌浆期累计低温对产量的抑制作用不显著。综合来看,近30年来江苏省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的危险性较小,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
- 尹思慧徐蒋来朱利群
- 关键词: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
- 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 为探明周年不同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大田定位试验,通过静态箱-气象色谱法研究4种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即稻麦秸秆均不还田(CK)、麦秸沟埋还田+稻秸覆盖还田(WDRC)、麦秸沟埋...
- 顾泽海王保君胡乃娟张政文徐蒋来朱利群
- 关键词:温室气体
- 文献传递
- 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以江苏南京为例被引量:7
- 2019年
-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稻麦主产区,辨析该区农业生产过程的环境效应,可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稻麦轮作典型生产区江苏南京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该系统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清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该稻-麦轮作体系中,水稻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富营养化、水体毒性、环境酸化和土壤毒性,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2.32、0.76、0.33和0.27;而小麦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主要为富营养化、水体毒性、土壤毒性和环境酸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2.50、2.09、0.32和0.23。肥料、农药、柴油的生产和使用是引起能源消耗和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农户超量施用氮肥是造成潜在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关键;农药的使用是造成水体毒素和土壤毒素的最主要原因;而氮肥和农药投入对人类毒性均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工业领域加快新型能源开发,实施清洁生产;在农业领域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如减少氮肥施用、研发多功能一体化农机及推广低毒高效农药)能有效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生产负面环境影响,提高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 胡乃娟陈倩朱利群
-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影响冬小麦
- 连续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被引量:50
- 2016年
- 为探索苏中地区适宜的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经过连续5季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量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54%、3.97%和10.28%;2连续5季75%秸秆还田量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而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则以50%和75%还田量表现出明显优势,其对土壤碳素有效率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亦是如此;3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对周年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稻麦秸秆均还田>仅稻秸或麦秸还田>稻麦秸秆均不还田,且以连续5季75%还田量影响最为显著,增幅为10.01%。综合考虑,在该地区稻麦轮作条件下,以75%秸秆还田量为宜,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 徐蒋来胡乃娟张政文朱利群
-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养分土壤碳库作物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