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朝晖

作品数:15 被引量:112H指数:4
供职机构:长沙市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心肌
  • 5篇血管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4篇心病
  • 4篇心肌梗死
  • 4篇心脏
  • 4篇梗死
  • 4篇冠心病
  • 3篇心力衰竭
  • 3篇心率
  • 3篇心率震荡
  • 3篇衰竭
  • 3篇介入
  • 3篇经皮冠状动脉...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冠心病患者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3篇病患

机构

  • 14篇长沙市第四医...
  • 5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湖南省人民医...

作者

  • 15篇戴朝晖
  • 4篇周胜华
  • 4篇刘启明
  • 3篇祁述善
  • 3篇欧阳定安
  • 2篇胡威
  • 2篇龚浩
  • 2篇金静
  • 2篇蒋志明
  • 1篇黄艳
  • 1篇桂春
  • 1篇沈向前
  • 1篇王艳娟
  • 1篇窦鹏程
  • 1篇彭宇镇
  • 1篇李利
  • 1篇李敏
  • 1篇胡信群
  • 1篇沙莎
  • 1篇方臻飞

传媒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长治医学院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家庭医药(快...
  • 1篇实用休克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应用
2008年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置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58~81岁。21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固定,19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心尖部固定。结果主动电极与被动电极置入时起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起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0.20)V和(0.66±0.18)V,(804±115)Ω和(853±188)Ω,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与被动电极一样是安全可行的。
彭宇镇龚浩戴朝晖胡威
关键词:心脏病学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附一例报道
戴朝晖蒋志明肖谋欧柏青罗剑
医联体管理模式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健康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医联体管理模式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长沙市第四医院行常规诊疗服务模式时管理的301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4月至9月长沙市第四医院行医联体模式下的分级诊疗服务时管理的303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管理前、管理6个月后健康行为、血压指标、生活质量以及管理6个月内用药依从情况。结果两组管理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评分、中文版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与管理前相比均增高(t=46.863、23.309、62.405、39.405,P<0.05),且研究组HPLP、WHOQOL-BREF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高(t=21.753、24.874,P<0.05);研究组管理6个月内用药依从性整体优于对照组(Z=7.289,P<0.05);两组管理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管理前相比均降低(t=23.769、28.133、41.862、46.454,P<0.05),且研究组SBP、DBP明显较对照组低(t=21.100、27.724,P<0.05)。结论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实施医联体管理,可有效促进健康行为形成,明显提高用药依从性,显著改善血压,并大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金静戴朝晖蒋志明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控制
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对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冠心病、冠脉病变与HRT、HRV的关系,以及两种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03例(A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5例(A1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8例(A2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A3组)与有室性期前收缩但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B组),行常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HRT指标(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及HRV各时域指标(SDNN、PNN50、HF).结果 (1)A组各亚组TO值明显高于B组(-4.17±2.75、-3.16±3.18、-0.96±2.92;-6.30±3.47),TS值明显低于B组(6.81±3.18、5.12±3.31、3.20±1.71;9.52±3.85)(P<0.05 or P<0.01);A组各亚组HRV各时域指标(SDNN、PNN50、HF)值均明显低于B组(P<0.05);(2)在A1组中,TO与冠脉评分呈正相关;TS、SDNN、PNN50、HF与冠脉评分呈负相关,其中与TS相关性最强(r=0.45);(3)TO与SDNN、PNN50、HF均呈负相关;TS与SDNN、PNN50、HF均呈正相关,其中与HF的相关性相对较强(r=0.47).结论 (1)冠心病患者HRT现象变钝(TO值升高,TS值降低),HRV各时域指标降低;(2)在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上,HRT参数特别是TS相对HRV指标能更敏感地反映冠脉严重程度;(3)HRT与HRV参数间有相关性,其中TS与HF相关性较强.
戴朝晖刘启明周胜华祁述善欧阳定安
关键词:心率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2007年
目的:评价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所采用的电极导线分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和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植入术中及术后1个月、3个月起搏参数变化与并发症情况。结果:①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25例)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P<0.01);②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术中心房、心室的起搏阈值高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P<0.05),但术后1个、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③术后1个、3个月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阻抗低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P<0.05);④术中、术后两组感知阈值无统计学差异;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例电极脱位,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心房和心室电极脱位各1例。结论: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安全而且有效。
戴朝晖刘启明周胜华祁述善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心脏起搏
PCI术后早期康复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作用研究被引量:55
2019年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早期康复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作用。方法:本院收治的100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早期康复组,各50例;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指标、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治疗前、后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健康调查简表(SF-36)的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常规护理组比较,早期康复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生活完全自理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术后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52%比18%),P均=0.001;治疗后,与常规护理组比较,早期康复组MRSS[(5.87±1.21)分比(2.69±1.01)分]、SAS[(49.96±3.98)分比(44.56±3.12)分]、SDS[(49.89±3.85)分比(45.38±3.15)分]得分及SDSS各项维度得分均显著降低,SF-36[(89.76±7.23)分比(93.98±8.09)分]得分显著增加,患者总满意率显著提高(70%比90%),P<0.05或<0.01。结论:PCI术后早期康复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水平,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并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全面提升患者满意度。
邵利辉王艳娟李敏秦佩戴朝晖
关键词:冠心病康复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在冠心病(CH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CHD组(73例)[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A组,31例)和症状稳定者(B组42例)]和非CHD患者(C组2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P-IgG、IgM,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和内皮素(ET)。结果①CHD组HP-IgG、IgM阳性率与非CH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A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IL-6在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D组特别是A组ET水平明显高于C组(分别P<0.05及0.01)。③IgM阳性率太低与IL-6、ET的相关性无法统计。IgG阳性率与ET值呈低度相关(r=0.326,P<0.05);与IL-6值具有显著相关性(r=0.685,P<0.05)。结论HP感染与CHD发病有关,HP感染可能通过IL-6、ET升高在CHD特别是AC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欧阳定安戴朝晖沙莎龚浩胡威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螺杆菌白细胞介素-6
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心力衰竭
2020年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机体受到病原体刺激、组织损伤后,经主动分泌及被动释放而迁移至细胞外,诱导各种相关炎性反应发生。研究证明HMGB1与心力衰竭的发病、病情进展和预后相关,在疾病进展中起到双向调控作用。
刘芳蒋庆庆戴朝晖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1心力衰竭
神经调节蛋白-1β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血管内皮生成因子/磷酸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运用神经调节蛋白-1β(beuregulin-1β,NRG-1β)干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并了解其对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磷酸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1,FLK-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链脲霉素(strzptozotocin,STZ)(55 mg/kg)诱导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干预组大鼠在建模成功后12周给予重组人NRG-1β10μg/(kg·d)鼠尾静脉注射,共10 d。运用MPA心脏功能分析系统评估大鼠心脏功能,运用同位素标记的微球评估大鼠心肌血流量;通过CD31标记免疫组化测定大鼠毛细血管密度;运用Western blot测定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心肌病组大鼠左心室功能显著下降,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心肌血流量显著减少,VEGF及磷酸化FLK-1、ErbB2、ErbB3浓度显著下降;与糖尿病心肌病组大鼠比较,NRG-1β干预组大鼠左心室功能、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VEGF及磷酸化FLK-1、ErbB2、ErbB3浓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G-1β能增强ErbB2、ErbB3磷酸化受体表达,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脏功能,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增强VEGF/FLK-1信号传导,促进糖尿病心肌血管生成来实现。
陈林林桂春何飞连戴朝晖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病神经调节蛋白-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
高血压用药不能凭“老经验”
2018年
高血压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70%的脑卒中、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相关。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确定某种药方对自己有效,今后只要凭“老经验”天天吃药就万事大吉,这是极大的误区。
戴朝晖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用药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