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驰
- 作品数:75 被引量:854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江苏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动态变化被引量:7
- 2010年
- 为揭示耕地变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利用泰州市1995、2000和2006年LandsatTM遥感影像,采用邻域分析方法对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面积持续加速减少;耕地占地率在0~80%区间内,其平均相对变辐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减小,而在80%~100%区间,则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增大,80%左右相对变幅最小;比较发现,3个年度的耕地占地率频度分布曲线形状相似,但峰值及其对应的耕地占地率依次变小;2个时期耕地面积的变化量主要发生于40%~80%区间(约占总变化量的90%),构成耕地面积变化的主体;在空间上,研究期间占地率60%~80%区间分布区域大幅缩减,40%~60%区间在原有基础上迅速扩展,且聚落和道路分布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变化速度更快。研究表明,耕地的稳定性和面积变化的速率与耕地占地率密切相关。
- 何舸刘茂松徐驰杨雪姣黄峥曹云龙李雨潼
- 关键词:耕地变化
- 新兴的生态危机——“空气富营养化”
- 2024年
- 存在于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藻类可以通过各种自然和人为的过程溢出到大气中,形成空气中的藻类。随着水体和陆地富营养化、空气污染、气候变暖和人造夜间灯光等各种因素的加剧,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将可能进一步刺激空气中藻类及其毒素的繁殖和扩散,最终形成“空气富营养化”级联效应.并且这一新兴级联效应将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
- 王海军孙彦峰刘莹徐驰
- 关键词:藻毒素
- 干旱区沙枣-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碳的空间格局被引量:3
- 2013年
- 对宁夏干旱区的沙枣一芨芨草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地下生物量、土壤水分等因子的关系,以及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机制.结果表明:在沙枣.芨芨草群落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少,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格局较为平缓.不同区位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差异.0~30cm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60~150cm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根系生物量及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经偏回归分析,0~30cm层土壤中芨芨草根系生物量密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贡献;60~150cm层中土壤有机碳格局主要受沙枣根系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而30~60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根系生物量密度和土壤含水率的关系不显著.在沙枣-芨芨草群落内,不同层次、不同区位的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具有明显的差异.
- 池婷徐驰刘茂松张明娟杨雪姣
- 关键词:种间关系干旱区沙枣
- 离岸消浪堰式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对水质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离岸消浪堰式湖滨生态修复工程系采用离湖岸线一定距离的桩基消浪堰,在湖堤硬质化、湖滨植被带缺失的湖滨带实现控浪促淤,形成半封闭型的人工湖湾以恢复湖滨植被带的工程措施.修复工程形成了堰内挺水植物区、堰内沉水植物区和堰外开阔水体3个生境梯度带.本文以无锡市太湖贡湖湾离岸消浪堰式生态修复工程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对工程区3个生境梯度带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浪堰内亚硝态氮与硝态氮总体上低于堰外,但铵态氮和总氮总体上高于堰外.秋冬季磷素指标堰内浓度低于堰外,但春夏季多高于堰外.堰内水体亚硝态氮和正磷酸盐浓度的变异系数减小,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正磷酸盐的年最高浓度值低于堰外;但铵态氮和总氮的变异系数增加,且堰内铵态氮、总氮的年最高浓度值高于堰外.修复工程在生长季末期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铵态氮、总氮等水质指标的恶化.
- 汤浩张卉谢斐徐驰王磊刘茂松
- 关键词:湖滨带水质稳定性太湖
- 盐城滩涂湿地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20年
- 为了探讨盐城滩涂湿地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择盐城滩涂湿地4种典型植物群落——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群落、藨草(Scirpus triqueter)群落、盐地碱蓬[Suaeda salsa(L.)Pall.]群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群落为对象,测定0~10 cm(表层)、10~30 cm(中层)、30~60 cm(深层)土层的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分析其与土壤因子和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在互花米草群落和藨草群落中较高,在碱蓬群落和芦苇群落中相对较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藨草群落中最高,在互花米草群落中最低。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中、深层土壤高于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主要受到地上生物量、土壤总氮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土壤磷酸酶活性主要受到土壤总氮和还原性物质总量的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主要受到地上生物量、土壤容重、电导率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习盼徐驰刘茂松
- 关键词:滩涂湿地土壤酶活性通径分析
- 宁夏沙湖几种主要荒漠植物成丛性分析被引量:33
- 2007年
- 该文对宁夏沙湖地区几种主要荒漠植物成丛或聚集分布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应用成丛性表征植物丛聚水平,并以丛生植物的丛径或散生植物的聚集分布尺度范围衡量植物成丛性的发育程度。其中散生植物的聚集尺度以Riplay′sK点格局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植物的丛聚水平与生境条件密切相关,强日照、干热风、空旷的立地、较高土壤含水率、强透水蓄水能力等生境条件会促进植物成丛性的发育,而蒸腾胁迫低、土壤供水能力较差的生境条件下植物成丛性发育较弱。荒漠植物通过成丛或聚集分布可以形成局部微生境,减少地上部分的水分胁迫,是植物在群落水平适应环境的重要途径。
- 张程张明娟徐驰刘茂松王汉杰胡海波
- 关键词:点格局分析
- The Headwater Loss of the Western Plateau Exacerbates China's Long Thirst被引量:1
- 2006年
-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年均淡水储量2800km^3,人均可获得水量仅为2300m^3。水资源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共同导致了现代中国的干旱局面。更为严重的是,在西部高原,作为中国主要江河水源地的冰川和湿地的减少将在未来加剧上述干旱状况。尽管地下水作为资源之一可供开采使用,但大部分地区已经处于超采状态。中国需要关注危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以维护其高速的经济发展,并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王中生周长芳关保华邓自发智颖飙刘玉红徐驰方淑波徐振杨海波刘福德郑建伟李红丽安树青张永桂(译)
-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匮乏
- 中国农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宏观影响因子被引量:12
- 2017年
- 农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可以反映农业社会中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割方式。本文在全国尺度上进行系统采样,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我国东部农村聚落信息,通过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定量研究了宏观尺度上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与农村聚落空间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聚落密度、聚落间最近邻体距离以及基于聚落点生成的泰森多边形等聚落格局特征与气候、地形等宏观环境变量具有显著的关联关系;聚落密度主要受地形要素的限制,水热通量较高、地形复杂的地理区域,聚落间对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割倾向于表现出较小的空间单元,同时分割的空间异质性相应升高;总体上,农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受到土地资源供给量与土地利用的难易程度(地形限制)共同影响,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观尺度上的人地关系。本文研究内容有助于在宏观尺度上理解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 陶婷婷杨洛君马浩之郭青海韩善锐刘茂松徐驰
-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土地资源高分辨率遥感
- 城市化过程中聚落占地率的动态分析被引量:12
- 2008年
- 为揭示城市化过程中聚落动态与原聚落状态的相关性,利用南京地区1988、1998和2006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应用邻域分析技术对1988年以来南京地区不同时期聚落占地率的变化及各聚落占地率区间的聚落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1998年及1998—2006年2个时段南京地区的聚落面积持续增加,但增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前期绝大部分景观单元内的聚落占地率持续增长;后期虽仍以增长单元为主,但聚落占地率下降的单元也大量出现;1988—2006年,随着聚落占地率的上升,对应景观单元聚落占地率的增幅逐渐变大,至30%左右达到最大值,之后增幅渐小,直至出现负增长;1988、1998和2006年低聚落占地率区间景观单元的频度均高于高占地率区间,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低聚落占地率(0~3%)景观单元的频度持续下降,高聚落占地率单元的频度则有不同程度上升,低聚落占地率与高聚落占地率区间单元频度间的差异逐渐变小;在2个时段内,各占地率区间对应的聚落面积的总体变化曲线差异较大,但聚落面积增长量与消减量的变化曲线分别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 时琴刘茂松宋瑾琦徐驰陈虹
- 太湖流域河流与湖泊间主要水质指标的空间关联特征被引量:18
- 2014年
- 基于2006--2012年太湖流域主要观测断面水质监测资料,应用冗余分析法,研究分析了流域上游入湖河流、下游出湖河流与太湖湖体间水质在5、10、20、40和80km等不同观测尺度上的关联性。研究表明,2006--2012年,太湖流域水质总体较差,但不同观测尺度内主要水质指标超标率存在较大差异,太湖湖体水质好于上游入湖河流,上游入湖河流水质总体好于下游出湖河流;上游入湖河流是太湖湖体营养盐输入的主要来源,其溶解氧、总磷和氨氮对太湖湖体相应指标超标率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均超过50%,分别达到75.9%、67.4%和57.4%;在单尺度上,太湖湖体水质主要对上游0—5km内环湖河流水质变化的响应较显著,而对其他尺度河流水质无明显响应。在下游出流区,太湖湖体主要水质指标对出湖河流相应水质指标超标率的累计尺度和单尺度方差贡献率均低于7%,河流水质受太湖湖体水质的影响总体较小,且尺度效应不明显,下游出流区河流主要水质指标的高超标率更多受陆源污染的影响。
- 钟晶晶刘茂松王玉杨雪姣姜旭娟徐驰
- 关键词:方差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