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青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铁岭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探究血清降钙素原在终末期肾病合并细菌性脓毒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终末期肾病合并细菌性脓毒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到2019年6月我院收治并确诊为终末期肾病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是否合并细菌性脓毒症分为脓毒症A组和非脓毒症B组,每组各20例。对比两组肾病患者检测结果中的血清PCT、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水平。结果脓毒症A组患者的血清PCT、WBC、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cr水平和eGFR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对于终末期肾病合并细菌性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可以将血清PCT作为临床诊断的标志物。
- 徐长青
-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降钙素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肌酐
- 骨髓细胞形态检验在难治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究骨髓细胞形态检验在难治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难治性贫血(RA)患者和39例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即RA组和MA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骨髓细胞形态检验。对比两组贫血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RA贫血组患者粒系病态39例,粒系巨幼变37例,红系病态31例,红系幼巨变34例,多核小巨核32例,淋巴样小巨核36例,MA贫血组患者粒系病态2例,粒系巨幼变36例,红系病态1例,红系幼巨变34例,多核小巨核31例,淋巴样小巨核2例。RA贫血组患者粒系病态、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所占比(97.50%、77.50%、90.00%)均高于MA贫血组患者(5.13%、2.56%、5.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贫血组患者的巨幼变早幼细胞大小为(21.73±2.13)μm,巨幼变原始红细胞大小为(26.07±3.38)μm,巨幼变中幼红细胞大小为(14.32±1.12)μm。RA贫血组患者的巨幼变早幼细胞大小为(17.87±2.64)μm,巨幼变原始红细胞大小为(20.45±3.46)μm,巨幼变中幼红细胞大小为(13.87±1.03)μm,MA贫血组患者的巨幼变早幼细胞及巨幼变原始红细胞的胞体明显大于RA贫血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和MA的骨髓细胞形态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临床对于RA的诊断可以将粒系病态、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占比作为观察点,将巨幼变早幼细胞和巨幼变原始红细胞的胞体大小作为MA的诊断观察重点。
- 徐长青
- 关键词:难治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 IL-1β、IL-6、p53与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IL-1β、IL-6、p53与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根据检查结果 Hp阳性有89例,Hp阴性有11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IL-1β、IL-6、p53水平以及相关性。结果胃癌组血清IL-1β、IL-6、p5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Hp阳性率(89.0%)显著高于对照组(22.0%)(P<0.05)。Hp(+)胃癌组血清IL-1β、IL-6、p53水平显著高于Hp(–)胃癌组(P<0.05)。胃癌Hp感染密度3级患者血清IL-1β、IL-6、p53水平显著高于1级和2级(P<0.05)。经过Spearson相关性分析,IL-1β、IL-6、p53水平与胃癌Hp感染密度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胃癌组织Hp感染可引起血清IL-1β、IL-6水平等炎性因子提高和抑癌基因p53的激活,并通过联合作用机制共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
- 高永庆邓玉林徐长青王丹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P53胃癌幽门螺杆菌
- 甲胎蛋白异质体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 052例甲胎蛋白(AFP)≥20ng/mL的患者,取血清,采用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法检测AFP异质体。结果肝癌患者AFP-L3比值高于良性慢性肝病患者,AFP-L3/AFP>35%时诊断特异度较高。结论 AFP异质体检测在高AFP人群中具有重要的肝癌诊断意义,但还需结合其他手段长期监测。
- 高永庆徐长青刘立强
- 关键词: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肝癌
-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D-D水平及凝血四项的检测与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究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D–二聚体(D-D)水平及凝血四项的检测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病情程度分组:A组共48例,处于肾功能代偿期;B组共44例,处于肾功能失代偿期,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行体检的50名健康受检者设为C组,分析三组的D-D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四项水平。结果A+B组的D-D水平及PT、APTT、TT检测水平均高于C组,FIB水平低于C组(P<0.05);A组的D-D水平及PT、APTT、TT检测水平均低于B组,FIB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采用D-D水平及PT、APTT、TT、FIB等凝血四项检测,在检测患者的凝血状况及病情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徐长青
-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