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英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4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造影
  • 9篇超声
  • 9篇超声造影
  • 7篇腹膜
  • 7篇腹膜后
  • 6篇恶性
  • 5篇肿瘤
  • 5篇良恶性
  • 4篇肿块
  • 3篇良恶性肿瘤
  • 3篇恶性肿块
  • 3篇恶性肿瘤
  • 2篇性病
  • 2篇占位
  • 2篇占位性
  • 2篇占位性病变
  • 2篇死区
  • 2篇盆腔
  • 2篇盆腔肿块
  • 2篇微气泡

机构

  • 9篇武汉大学

作者

  • 9篇陈文卫
  • 9篇徐英
  • 7篇刘勤
  • 6篇孙彬
  • 6篇张玉国
  • 5篇盛余敬
  • 5篇陈孝义
  • 4篇罗和生
  • 4篇付文瑾
  • 4篇郑勇斌
  • 3篇赫杰
  • 2篇洪莉
  • 2篇史玉霞
  • 2篇郭瑞强
  • 2篇王岳
  • 2篇胡佳琪
  • 2篇张蔚
  • 2篇石华
  • 2篇许学先
  • 1篇付文谨

传媒

  • 2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超声造影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应用新型声学造影剂声诺维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做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超声造影能更准确地显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血供情况以及组织坏死情况,良、恶性组造影感兴趣区强化程度、上升斜率及半降时间等指标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徐英陈文卫石华胡佳琪郭瑞强
关键词:超声造影腹膜后占位性病变时间强度曲线
腹膜后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的初步研究(摘要)
目的声造影作为一种组织微血管增强技术,能够较好的显示于病变组织的造影气泡增强过程。由于良恶性肿瘤组织,其瘤体内血管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性,借助于超声造影增强技术可以显示良恶性肿瘤的这种微血管成像特征。对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具有...
陈文卫罗和生徐英张玉国刘勤盛余敬付文瑾孙彬陈孝义赫杰郑勇斌
关键词:恶性肿瘤
腹膜后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的初步研究
目的超声造影作为一种组织微血管增强技术,能够较好的显示病变组织的造影气泡增强过程。由于良恶性肿瘤组织,其瘤体内血管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性,借助于超声造影增强技术可以显示良恶性肿瘤的这种微血管成像特征。对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具有...
陈文卫罗和生徐英张玉国刘勤盛余敬付文瑾孙彬陈孝义赫杰郑勇斌
关键词:恶性肿瘤
文献传递
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腹膜后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活检或手术前在低机械指数下应用SonoVue进行超声造影,观察良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时间-强度曲线(TIC)特征。结果在超声造影下,腹膜后良性肿块可以呈现不同的声像图特征。恶性肿瘤呈现中央向周边的增强模式,增强血管迂曲,并呈现非整体增强,无回声坏死灶多见。TIC曲线中恶性组感兴趣区增强强度(P〈0.001)、上升斜率(P〈0.05)及半降时间(P〈0.05)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膜后肿瘤具有不同的超声造影表现,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陈文卫罗和生徐英张玉国刘勤盛余敬付文谨孙彬陈孝义赫杰郑勇斌
关键词:超声检查微气泡腹膜后肿瘤
超声造影时强曲线在盆腔肿块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强曲线在盆腔良恶性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8月到2008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盆腔肿块患者,共24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9.2±13.2)岁,24例患者中除5例门诊病人外均...
刘勤陈文卫张玉国盛余敬徐英付文瑾陈孝义孙彬张蔚王岳洪莉史玉霞许学先
关键词:盆腔肿块恶性肿块
文献传递
实时超声造影在腹膜后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并对其动态图像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腹膜后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徐英陈文卫石华胡佳琪郭瑞强
关键词:占位性病变实时超声造影彩色多普勒
文献传递
应用超声造影时强曲线诊断盆腔肿块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时强曲线在盆腔良恶性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盆腔肿块患者术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结果24例中,良性肿块15例,恶性9例。良、恶性肿块在造影剂进入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块以周边先增强为主,恶性肿块以中央先增强为主(P<0.01);造影后恶性肿块内造影剂信号上升斜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02),且恶性组增强时间短(15.22svs25.89s,P=0.049)、造影剂信号绝对强度增加值高(19.1,15.25,P=0.022)、相对强度增加值高(0.26vs0.23,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块在始增时间、始增强度、峰值时间、峰值强度指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在盆腔良恶性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刘勤陈文卫张玉国盛余敬徐英付文瑾陈孝义孙彬张蔚王岳洪莉史玉霞许学先
关键词:超声检查盆腔肿瘤造影剂
腹膜后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灌注特征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腹膜后良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灌注特征.方法 腹膜后肿块患者45例(良性组18例,恶性组27例).常规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描述病灶内造影剂灌注特征,造影剂进入方式、血管形态级别,比较它们在良、恶性肿块中的差异.结果 良、恶性肿块造影剂灌注存在差异.在造影剂进入方式中,恶性肿块中央型增强占70.37%(19/27),良性肿块周边型增强占72.22%(1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9).在血管形态级别分析中,良性肿块0级2例,1级11例;恶性肿块2级10例,3级9例,良恶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6).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陈文卫罗和生盛余静刘勤徐英郑勇斌
关键词:微气泡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灌注特征应用研究
目的腹膜后肿块大都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临床症状出现时,腹膜后肿块多己较大,而且肿块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复杂。临床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放射影像学的CT及MRI虽可以多方位成像,影像分辨力较高。但是对于肿块的定...
陈文卫张玉国孙彬胡伟盛余静刘勤徐英
关键词:腹膜后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