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脑出血与非糖尿病脑出血手术后再出血原因和预后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糖尿病脑出血与非糖尿病脑出血手术后再出血原因和预后。方法选取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糖尿病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51例和非糖尿病脑出血手术后再出血患者37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包括脱水(20%甘露醇静脉注射)、抗凝止血、神经营养剂、降血糖、预防感染、纠正内环境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其余则给予对症处理。结果观察组预后明显差于对照组,且患者治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治疗疗效较差,糖尿病与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预后不良有关。
- 甘永庆邱荣佳张鹰梁武全
- 关键词:糖尿病脑出血术后再出血
- 高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动态变化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14例作为试验组,另外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hs-CRP水平,观察试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头颅CT检查结果,分析试验组的hs-CRP浓度与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的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hs-CRP浓度与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992,P<0.05),与血肿体积不相关(r=0.214,P>0.05)。结论 hs-CRP可用于早期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了解疾病的演变和监测疾病的转归。
- 邱荣佳甘永庆张鹰梁武全罗淼熙
-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高敏C反应蛋白
- 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术对脑动脉瘤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术对脑动脉瘤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接诊的5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栓塞组和夹闭组,每组25例。栓塞组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夹闭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利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价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IgM)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夹闭组患者低于栓塞组(P<0.05);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随访6个月,栓塞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84.00%,显著高于夹闭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相比于开颅夹闭术能显著改善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降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预后良好。
- 邱荣佳甘永庆张鹰罗淼熙
- 关键词:脑动脉瘤开颅夹闭术预后
-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腰大池引流及间断腰穿对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比较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腰大池引流及间断腰穿对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0月共68例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68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入院行动脉瘤介入治疗,试验组患者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照组患者术后每日1次腰穿释放脑脊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管痉挛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治疗第1、3、7天的脑脊液红细胞计数、脑脊液内皮素血管肽-1(ET-1)、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以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脑脊液红细胞计数、ET-1水平、VMCA以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采用腰大池引流比间断腰穿对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更佳。
- 邱荣佳甘永庆张鹰罗淼熙
-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腰穿脑血管痉挛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方法收集73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血肿扩大与非扩大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73例中血肿扩大12例(16.4%),3例治愈,7例好转,2例死亡;血肿非扩大61例(83.6%),28例治愈,33例好转。血肿扩大组入院时和治疗后血压均显著高于非血肿扩大组(P<0.01)。CT显示血肿扩大组血肿密度不均匀,而非血肿扩大组血肿密度多数均匀。结论首诊CT显示血肿密度不均匀,提示血肿扩大可能性较大。
- 张鹰邱荣佳罗淼熙甘永庆梁武全
-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血肿CT
- 50例小儿后颅窝硬膜外血肿诊治体会
- 2011年
- 目的探讨小儿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患儿,经过治疗,治愈47例,死亡3例。继续随访0.5~2年,根据GOS预后评分标准进行预后分级。其中,恢复良好(G)22例(占44%),中度残疾(MD)18例(占36%),严重残疾(SD)5例(占10%),植物状态生存(V)2例(占4%),死亡(D)3例(占6%)。结论早期诊断和准确治疗对保证小儿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良好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甘永庆张鹰梁武全罗本毅邱荣佳
- 关键词:小儿后颅窝硬膜外血肿诊治
-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治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8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术中死亡2例。术后继续随访6个月,根据GOS预后评分标准进行预后分级。其中,恢复良好(G)38例(44.7%),中度残疾(MD)25例(29.4%),严重残疾(SD)8例(9.4%),植物状态生存(V)3例(3.5%),死亡(D)11例(12.9%)。结论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时,不仅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尽量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失误,还要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神经功能的损伤,从根本上改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预后。
- 甘永庆罗本毅梁武全张鹰邱荣佳
- 关键词: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治
-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诊疗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诊疗手段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4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患者,硬膜下积液主要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加压包扎、穿刺抽吸、颅骨修补等,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患者硬膜下积液症状均逐渐得到缓解,头颅CT复查结果显示硬膜下积液消失,大脑中线居中,脑室大小正常。所有患者获得3~12个月随访,全部存活,随访期间未发现硬膜下积液复发,按ADL评分标准:1级10例,2级11例,3级9例,4级2例,5级2例。结论对于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的硬膜下积液患者,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加压包扎、穿刺抽吸、颅骨修补等治疗手段,疗效满意,积液腹腔分流术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应谨慎选择。
- 罗淼熙梁武全张鹰甘永庆
- 关键词:去骨瓣减压术硬膜下积液
- 颅骨修补时机对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颅骨修补时机对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6月—2017年6月入院接受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按患者接受颅骨修补的时机分为早期组(术后3~6个月)与晚期组(术后7~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早期组术后1年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晚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术后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所提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血流速度改善效果优于晚期组;两组患者KPS评分与CSS评分在术后均有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组改善较晚期组明显。结论:对于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应在早期(术后3~6个月)行颅骨修补术。
- 罗淼熙梁武全张鹰甘永庆
-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骨修补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 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早期高压氧在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微创钻孔引流联合早期高压氧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患者47例,采用微创钻孔引流联合高压氧治疗。辅以物理治疗、功能锻炼等。结果治疗前,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为(24.1±5.3)分,治疗后平均(9.7±2.4)分(P<0.05)。本组47例基本痊愈17例,进步18例,无变化8例,死亡4例,其中1例死于再出血,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放弃治疗后死亡。总体好转率为74.5%。出血部位并不会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疗效,而出血量15~30mL和就诊时间≤6h组的疗效更佳。结论早期微创钻孔联合高压氧综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患者疗效显著,可减少致残率,提高治愈率。
- 邱荣佳甘永庆张鹰梁武全罗淼熙
- 关键词:微创引流术脑出血老年高压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