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贺楠

作品数:22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渤海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文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1篇小说
  • 7篇文学
  • 4篇生态小说
  • 3篇叙事
  • 3篇生态
  • 2篇文化
  • 2篇文学教学
  • 2篇写作
  • 2篇教学
  • 2篇儿童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小说
  • 1篇底板
  • 1篇底层写作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多民族文学
  • 1篇多民族文学史...
  • 1篇新历

机构

  • 20篇渤海大学
  • 5篇吉林大学

作者

  • 22篇张贺楠
  • 4篇罗辑

传媒

  • 8篇渤海大学学报...
  • 4篇作家
  • 3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6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反讽、诗意以及时间形式——周建新小说的解读立场
2012年
辽宁作家周建新的艺术创作文体丰富,涉猎的题材广博,蕴含着众多的主题,在纷繁复杂的小说世界中,超越现实的智性思考表达了作家对现实世界的焦虑和批判,沉潜生活中的诗情渲染表达了作家对生活理解的细致和耐心,对时间的敏感和主动介入表达了作家艺术创作的自觉和突破。
张贺楠
关键词:小说反讽诗意
由他那构造独特的双唇说出的——论于晓威中短篇小说的精神世界
2013年
辽宁作家于晓威的艺术创作蕴藏着多角度的自觉突破,在小说文体、叙事主题的丰富变化之中可以观测到他对精神力量的寻找,这种精神力量应该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它往往与现有的压抑性的要素构成一种对立;另一个是从人的可能性出发,它往往成为引导人物行动的内在动力。探寻小说人物复杂而真实的精神世界,追求小说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是于晓威点燃读者艺术想象篝火的打火器,也是引领读者踏入"形而上"精神之塔的艺术动员。
张贺楠
关键词:小说
“地方剥夺”、“地方依附”与“地方记忆”——21世纪辽宁生态文学散论
2023年
21世纪辽宁文学研究的批评话语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视野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诉求上,缺少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展开文学研究的生态批评。21世纪以来,生态批评浪潮得到深入发展,“地方意识”是其建构过程中极具价值的因素。萌发于白山黑水的辽宁文学创作一直携带着“地方”基因,并在“地方剥夺”“地方依附”“地方记忆”这三个维度中呈现着辽宁生态文学的思想流变和叙事经验,旨在唤醒一种具有生命共同体价值的“地方意识”,培育人类对环境的生态责任,促进人与自然的绿色互动。
张贺楠
当钟声响起,鸟儿在空中飞翔——关于韩国作家申京淑的《钟声》
2020年
21世纪以来,韩国小说家申京淑的小说作品《寻找母亲》《单人房》《陌生的女人们》《打羽毛球的女子》《哪里传来找我的电话铃声》《风琴的位置》等不断地进入中国研究者的视野中。申京淑是韩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曾经获得"亚洲英仕曼文学奖""韩国日报文学奖""今日年轻艺术家奖""现代文学奖""李箱文学奖"。申京淑的小说《钟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出发,聚焦文本中"鸟"的象征意义、"我"的自我成长以及人类死亡的终极命题,呈现出文学创作的生态转向。
张贺楠
关键词:《钟声》
阅读架
1.外观设计产品名称:阅读架;;2.外观设计产品用途:用于张贴阅读信息;;3.外观设计的设计要点:该产品的形状;;4.指定主视图用于出版专利公报。
张贺楠罗辑
文献传递
建构一种立体历史的努力--论新世纪十年历史小说创作被引量:2
2014年
在新历史主义小说解构热潮渐趋平静之后,新世纪以降,历史再次成为不同代际作家共同关注和书写的焦点。像五十年代出生作家刘醒龙的《圣天门口》、铁凝的《笨花》、阎连科的《受活》《坚硬如水》、莫言的《生死疲劳》、《蛙》、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尤凤伟的《衣钵》、《一九四八》、王安忆《启蒙时代》、贾平凹的《古炉》、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河》;六十年代出生作家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人梦》、李洱的《花腔》、迟子建的《伪满洲国》、艾伟的《风和日丽》等等,甚至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也涉足到历史题材,如魏微的《流年》等。
张贺楠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小说小说创作《圣天门口》《坚硬如水》《人面桃花》《伪满洲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当代文学路径探赜——以刘亮程长篇小说《本巴》为例
2024年
刘亮程长篇小说《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不仅凸显了民族史诗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价值,也为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学路径提供了有效范本。《本巴》的创作体现了作家轻“史”重“诗”的史诗思维,呈现了作家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并通过儿童叙事等视角将具有个人生命体验的小说创作转化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与“魂”的寻找,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创新性。同时,《本巴》的问世对讨论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张贺楠
关键词: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一种文学教学用挂图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文学教学用挂图,包括挂图板体、选择按钮、操作台面、键盘、鼠标和显示屏,所述挂图板体整体呈L型,挂图板体竖直方向上安装有显示屏,显示屏与计算机连接,计算机设置在挂图板体内部,显示屏下方设有选择按钮,选择...
张贺楠罗辑
文献传递
谢友鄞小说语言的边地腔调
2013年
谢友鄞小说的语言是作家呈现奔向自由的形式美感、欢快健美的艺术品格的重要布设,它不仅表现在富于地域特色的方言与民间熟语的综合运用,对于叠音词、拟声词、动词多种词性的细致置放,还表现在营造一种多个语言系统交相辉映的艺术氛围,并通过长短句的更迭交替形成一种具有说书韵味的边地腔调。
张贺楠
关键词:小说语言
中国当代生态小说时间研究
海德格尔说:“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视野。”不论是以描写自然为主题,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修葺与重建的作品,还是那些表现反生态的商品化社会对自然的人为破坏,暴露自然危机深层之下的精神危机,亦或是描绘生态思想的乌托邦...
张贺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