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儿童
  • 4篇瘘管
  • 4篇囊肿
  • 3篇食管
  • 3篇食管异物
  • 3篇手术
  • 3篇皮瓣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耳前
  • 3篇耳前瘘管
  • 2篇鳃裂
  • 2篇鳃裂囊肿
  • 2篇气管
  • 2篇外科
  • 2篇误诊
  • 2篇小儿
  • 2篇鼻内
  • 1篇低温等离子
  • 1篇电池

机构

  • 16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6篇张海港
  • 12篇窦训武
  • 12篇樊明月
  • 8篇尹德佩
  • 7篇朱慧娥
  • 2篇杨素娜
  • 1篇孙庆林
  • 1篇徐秋琴
  • 1篇刘亮
  • 1篇杨代茂
  • 1篇陈培培

传媒

  • 5篇临床耳鼻咽喉...
  • 3篇中国耳鼻咽喉...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2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国际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局部皮瓣在儿童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10
2016年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一般不合并其他耳部畸形。可为一侧性或双侧性,为胚胎时期形成耳廊的第一、二鳃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鳃裂封闭不全所致。瘘管口可表现为间断有豆渣样分泌物排出,若无红肿,可以长期观察;若发作一次感染,手术切除是唯一根治的办法。
尹德佩窦训武张海港朱慧娥樊明月
关键词:儿童局部皮瓣先天性耳前瘘管
25例鳃裂囊肿及瘘管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鳃裂囊肿及瘘管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鳃裂囊肿及瘘管(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8例,第二鳃裂囊肿及瘘管16例,第三鳃裂瘘管1例)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及结果。手术沿囊肿表面或瘘口周围行横梭型切口,分离囊肿或瘘管并完整切除。对于瘘管较长者,于同侧下颌角下行第二横切口,建立皮下隧道,切除瘘管。2例行S型切口,术中分离保护面神经并切除囊肿;1例经颈侧切开外引流,1例经咽切开内引流并静脉抗生素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1~44个月,其中8例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6例采用梭型切口,2例采用S行切口)及14例第二鳃裂囊肿及瘘管(6例采用梭型切口,8例采用阶梯状切口)一期愈合。1例第二鳃裂囊肿行颈侧切开外引流后出现轻度面瘫,经抗生素及甲强龙治疗1周后面瘫消失,形成瘘管。1例第二鳃裂囊肿系新生儿,因无占位及感染征象,仅随访观察。1例第三鳃裂瘘管术前误诊为咽后壁脓肿,术中确诊并行咽内引流及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出院。结论 个体化的手术是鳃裂囊肿及瘘管有效的治疗方式,“液-气”征提示鳃裂瘘管继发感染可能。
张海港樊明月窦训武
关键词:鳃裂瘘管鳃裂囊肿
3种小儿腹腔镜下斜疝修补术的比较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比较3种小儿腹腔镜下斜疝修补术。方法依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经腹腔内环口荷包缝合组(荷包组)、经腹腔内环口半周折叠缝合组(折叠组)及经皮套管针关闭内环口组(套管组),分析3组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缝线将患儿分为可吸收组和不可吸收组。结果 3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吸收线组与不可吸收线组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现鞘膜积液形成,未见医源性隐睾,未见睾丸萎缩。结论腹腔镜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尤其适用于双侧腹股沟斜疝和单侧腹股沟斜疝伴对侧可疑者。较高的复发率与采用可吸收线结扎疝囊有关,因此处理内环口时不推荐使用可吸收线。
张海港孙庆林
关键词:腹腔镜小儿斜疝修补术可吸收线
15例儿童食管纽扣电池诊治经验被引量:9
2020年
本文分析了2011年3月至2019年3月我科收治的15例纽扣电池食管异物患儿的病例资料。术前检查中,14例术前X线平片发现双密度指环样结构,1例胸部CT检查示双密度指环样结构。患儿均行异物取出术,随访至2019年6月30日,6例出现并发症,其中食管周围脓肿1例,气管食管瘘4例,并发食管狭窄1例,无死亡病例。当患儿表现为呕吐、拒食、流涎、哭闹时,要警惕食管异物的可能性。术后胸部CT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食管穿孔等并发症。鼻-空肠置管对食管穿孔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张海港樊明月赵兴贺
关键词:食管异物食管穿孔气管食管瘘异物取出术纽扣电池
甲状舌管囊肿舌骨体形态的影像学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研究舌骨体形态的改变,为甲状舌管囊肿的术前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6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经病理确诊的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甲舌组)以及对照组的CT(正中矢状位)资料,比较两组间舌骨体高度、舌骨体宽度、舌骨体厚度、舌骨体宽度/舌骨体高度、舌骨体厚度/舌骨体高度的差异性。舌骨体高度、舌骨体宽度、舌骨体厚度数据采用t检验;舌骨体宽度/舌骨体高度、舌骨体厚度/舌骨体高度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甲舌组29例,对照组58例。甲舌组和对照组舌骨体高度分别为(8.93±0.22)mm和(8.94±0.12)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舌组和对照组舌骨体宽度分别为(5.09±0.21)mm和(4.48±0.11)mm,舌骨体厚度分别为(3.84±0.12)mm和(3.13±0.08)mm,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舌组和对照组舌骨体宽度/舌骨体高度秩和平均值分别为53.95和39.03,舌骨体厚度/舌骨体高度秩和平均值分别为59.90和36.05,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舌管囊肿舌骨体形态的改变有助于术前诊断,舌骨体切除有助于减少术后复发。
张海港窦训武樊明月赵兴贺尹德佩朱慧娥
关键词:甲状舌管囊肿计算机断层扫描
食管异物误诊为气管异物一例被引量:1
2018年
患儿男,1岁6个月,因咳喘5小时于2017年9月4日入院。患儿家长诉患儿吃洋葱时不慎呛咳。当时咳嗽剧烈,阵发性,伴气喘。患儿有食道闭锁手术史。查体:神志清,床边即可闻及喘鸣音,呼吸急促。吸气相三凹征明显。
张海港陈培培窦训武尹德佩樊明月朱慧娥杨素娜
关键词:气管异物食管异物患儿家长误诊食道闭锁手术史
儿童食管异物误诊及合并损伤的原因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析造成儿童食管异物误诊以及合并损伤的相关因素,为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食管异物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异物吞入事件目击史、异物种类、异物形状、异物X线透光性、异物嵌顿时间、合并损伤等资料。依据治疗史,患者分为及时诊断组(A组)和误诊组(B组)。主诉症状分为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其他症状、无症状。食管损伤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结果食管异物患者共398例。1~2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A组平均年龄(3.98±3.27)岁,B组平均年龄(1.97±1.29)岁,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目击史占比92.4%;B组目击史占比2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诉消化道症状占比81.3%,B组主诉消化道症状占比5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诉呼吸道症状占比1.4%,B组主诉呼吸道症状占比3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物嵌顿时间、嵌顿位置、异物形状和合并损伤呈正相关(P<0.05)。所有异物种类中,纽扣电池的并发症发生率(100.0%)和Ⅲ级食管损伤的比率(33.3%),为所有异物种类中比率最高。结论小年龄、目击史缺乏、主诉症状的差异是造成儿童食管异物误诊的主要因素。合并损伤和异物的嵌顿时间、异物形状、异物种类相关。纽扣电池是最危险的食管异物。
张海港窦训武
关键词:食管异物儿童误诊并发症
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切除咽侧壁成熟性畸胎瘤2例
张海港尹德佩
儿童复发性喉乳头状瘤病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复发性喉乳头状瘤病(recurrent laryngeal papillomatosis,RLP)是儿童喉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病变易复发、生长迅速,患儿往往需要在短期内接受多次手术。手术治疗的重点是尽可能切除乳头状瘤的根部,以降低复发率。长期以来根除RLP一直是治疗过程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多种辅助治疗方式逐渐应用于RLP的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可以延长患者手术治疗间隔,减少麻醉次数,显著改善RLP患者的预后。本文对RLP在儿童患者中发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法做一综述,探讨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和辅助治疗方式,突出阐述全身或局部注射α-干扰素、病变内注射西多福韦和近年来推出的四价HPV疫苗接种及静脉注射贝伐珠单抗等辅助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赵青窦训武樊明月张海港赵兴贺
关键词:儿童喉疾病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儿童耳部肿块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2017年
目的 探讨儿童耳部肿块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54例耳部肿块患儿.肿块位于耳廓21例,耳前13例,耳后沟13例,耳垂下后方6例,耳道口1例.病理类型:表皮样囊肿12例,皮样囊肿16例,钙化上皮瘤9例,鳃裂囊肿4例,血管瘤2例,脉管畸形8例,幼年型黄色肉芽肿1例,木村病2例.治疗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完整切除肿块.其中耳后区游离皮瓣植皮修复创面2例,耳后带蒂皮瓣修复创面1例,"音符瓣"修复创面1例,行面神经解剖6例,行肿物及腮腺浅叶切除2例.结果 54例患儿耳部肿块均彻底切除,无器官功能异常,无明显外形变化,治愈率为100%.1例行肿物及腮腺浅叶切除后出现轻度面瘫,在手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结论 对该区疾病的充分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断.外科手术治疗,完整切除肿块是治愈耳部肿块有效方法.手术切口的设计,面神经的解剖与保护,有助于完整切除肿块,避免并发症.
樊明月张海港窦训武
关键词:儿童鳃裂囊肿脉管畸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