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是敬 作品数:31 被引量:81 H指数:6 供职机构: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冻伤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995年 本文观察了大鼠双后足不同程度的局部冻伤后,其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结果表明,冻伤后大鼠血液中血小板数及血小板聚集率均呈增加趋势,其程度与冻伤程度有密切关系,冻伤愈重,增加愈明显,恢复亦愈慢。结果提示,冻伤可引起血小板功能发生改变,这对冻伤组织的血液凝固性质的改变及血栓形成而导致冻伤组织坏死的病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颜培华 李凤芝 张是敬关键词:冻伤 血小板聚集率 缺氧习服对冻伤大鼠血液流变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996年 为进一步探讨缺氧习服大鼠较未习服鼠冻伤的程度更为严重的原因。对平原(FN)、急性缺氧(FAH)和缺氧习服(FHAC)大鼠冻伤前后血液流变性质的改变进行了观测。FHAC组大鼠在模拟的高原条件下锻炼4周后,与其余两组一起接受冷冻处理,造成双后足重度冻伤。在冻前及冻后不同时间,各组动物分别由心脏穿刺采血,测定各项流变学参数。结果表明,冻伤前FHAC组RBC比积、全血粘度、KBC聚集指数及硬度明显高于FN及FAH组,变形指数明显低于二者(P<0.05)。冻伤后各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变,与冻前比较,冻后24小时FN、FAH及FHAC组全血粘度分别增加35.9%、29.0%、162.8%(P<0.01),RBC聚集指数分别增加31.6%、117.5%、166.3%(P<0.05)。提示缺氧习服和冷冻损伤均可引起大鼠血液流变性质明显恶化,而缺氧习服冻伤后血液流变性质恶化的程度更趋严重。这是造成缺氧习服大鼠冻伤程度更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杨增仁 刘嘉瀛 李凤芝 颜培华 刘友梅 张是敬关键词:缺氧习服 冻伤 血液流变学 低温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994年 为了观察冷冻速率和低温程度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作用,将培养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VEC)在不加任何低温保护剂的情况下,置于速率冷冻装置内,以1℃/min速率使培养液的温度分别降至0、-10、-20、-40℃或以10℃/min速率降至-40℃。在冻后1d和3d分别观察正常培养组和各冷冻组的细胞生长情况、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VEC的因子Ⅷ相抗原(ⅧR.Ag)免疫荧光反应的情况。结果可见,冷冻后VEC的细胞数和生长率降低;LDH活性增加;各冷冻组的VECⅧR:Ag免疫荧光细胞数和阳性率降低。在同一冷冻速率下,上述这些指标的改变随冷冻温度的降低而加重;而在同一冷冻温度下,冷冻速率愈慢,损伤程度愈重。 李风芝 颜培华 刘友梅 张是敬关键词:细胞培养 血管 内皮细胞 冻伤 一种模拟高原低氧复合冷冻的简易动物实验舱 被引量:10 1996年 以氮稀释法使舱内氧含量维持实验模拟高度,以普通冰箱制冷系统维持舱内恒温,以多功能低温浴槽作为致冻装置。该舱可于20min内升至模拟6000m高度,每次可供16只大鼠作高原冻伤实验。实验期间高度恒定于6000±200m,舱温21±1℃。相对湿度55%±15%,冷冻液-25.0±0.5℃。该舱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在实验室中模拟高原条件进行冷冻实验研究。由于不使用人体减压舱,不仅避免了减压缺氧对实验人员的不利影响,也减少了实验消耗。 刘嘉瀛 颜培华 李凤芝 杨增仁 刘友梅 张智勇 张是敬关键词:低氧 冻伤 冻伤大鼠血浆中抗凝血酶Ⅲ含量与活性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2 1997年 本文用免疫火箭电泳法和单向免疫扩散法对不同程度冻伤大鼠在冻后不同时间的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与活性的改变进行观察。实验表明,冻后各冻伤组大鼠血浆中ATⅢ的含量与活性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其改变程度与冻伤程度有密切关系,冻伤愈重,其含量与活性降低愈明显,恢复亦愈慢。结果提示,冻伤引起血液抗凝机制减弱,促进或引起血凝机制亢进而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强,造成冻伤组织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发生组织坏死。 李凤芝 刘友梅 颜培华 张是敬关键词:冻伤 血浆 活性 病理 中国北方战士、少数民族和特殊人群冷适应水平评价研究 Ⅰ.局部冷暴露 被引量:13 1990年 近500名受试者左中指浸入冰水中,以温度变化测试其血管反应性。这些受试者包括部队战士、北方汉族及五个少数民族居民和某些特殊人群。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评价冷适应水平的新指标“寒冷血管反应指教”(VRCI),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张是敬 姜在福关键词:冷适应 中国北方战士、少数民族和特殊人群冷适应水平评价研究 Ⅱ:全身冷暴露 被引量:1 1990年 于气温-15~-20℃的野外条件下,对穿着部队制式寒区冬服(不着大衣)的战士、北方四个少数民族及冬泳运动员的受试者,进行静坐4h的全身冷暴 露试验。从体温变化、代谢产热率及热债等评价其寒冷适应情况。结论认为,由于野外试验条件不易控制,且由于人体冷适应类型的不同,反应各异,目前难于应用野外全身冷暴露的试验法得出统一的冷适应评价标准。 张是敬 姜在福关键词:冷适应 蒙族牧民和汉族战士耐寒力测定及评定标准研究 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通过对世居寒区的蒙族牧民、汉族老兵和新兵进行局部与全身冷暴露,观察冷暴露时人体的体温和皮肤血管反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冷适应牧民的皮肤血管反应比战士好,表现在局部冷暴露时,牧民最低指温与平均指温比战士高,指温开始回升时间快,抗冻伤指数高。全身冷暴露时,平均皮温、手皮温和足拇趾皮温牧民也高于战士,表明牧民发展为以局部血管舒缩反应为主要特点的冷适应。老兵发展成为一种隔热—低体温型冷适应,其特点是:老兵比牧民和新兵在全身冷暴露时开始和平均直肠温均低,平均皮温也低,4h热债少。局部冷暴露时平均指温也以老兵最低。全身组织隔热值老兵大于牧民和新兵。本文提出了评定冷适应的指标和评价标准。 姚家邦 刘友梅 张是敬 安国印 曹德康关键词:耐寒力 冷适应 不同季节冷致血管舒张时甲皱微循环的观察 被引量:1 1990年 利用WXH—1型微循环观察仪和自行设计的致冷装置,我们在23~25℃实验室内进行了春秋季局部连续致冷过程中人体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同时用热电偶测量甲皱皮肤温度。以期能建立有关的实验方法,为从微循环方面探讨冷致血管舒张的机理提供某些信息。结果表明,本实验方法简便易行,致冷效果确切。在本实验条件下,冷致血管舒张时甲皱微循环形态、流态均发生明显改变。春秋季两组血流速度与皮肤温度呈高度相关。(春:r=-0.5481,n=240;秋:r=-0.5845,n=152)。微循环的直接观察在一定程度上可提供人体肢端血管对寒冷刺激的反应性的客观依据。 杨增仁 张是敬 刘友梅 姚家邦 阎克政关键词:甲皱微循环 小黑球散热率综合评价环境冷强度的探讨 1990年 本文目的为探讨小黑球散热率(H,kcal.h^(-1))作为环境冷强度综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紫铜质小黑球壁厚1mm,外径6cm,外喷无反光黑漆,内注105ml水,由水温自25℃降至15℃时间(h),求出H_。H与气温(Ta,℃)、风速(V,m/s)及太阳辐射(R,kcal.m^(-2).h^(-1))的回归方程为H=1.8586-.14337 Ta+.079929√(?)(25-Ta)-.020406RIa,r=.936,R^2=.875,Ia为空气隔热值(clo),可由通用方程求得。由此推导出无太阳辐射、无风情况下,H相同时的Ta,称为“等散热温度”(Equivalent Heat Loss Temperature,EHLT),EHLT=15.94-5.2449H。H及EHLT受Ta,V,R三者综合影响,作为环境冷强度综合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是存在的。 张是敬 姚家邦 吕志忠 刘友梅 杨增仁 颜培华关键词:冷环境 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