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氏蟾蜍蝌蚪发育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史氏蟾蜍是辽宁省特有的两栖类物种之一,多年来对史氏蟾蜍的研究和报道知之甚少,对其蝌蚪方面的了解也不多。本文就史氏蟾蜍蝌蚪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并对其全长、体长等数据进行测量,与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史氏蟾蜍蝌蚪生长发育,全长、尾长、体高3组与体长之比逐渐减小,而体宽与体长之比值趋向于增加,尾高与体高之比基本保持稳定。眼间距与鼻间距的比值变化相对较大,从24期开始至26期,比值由1.62上升到2.43,随后到34期比值保持在1.87和2.17之间。史氏蟾蜍、中华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的比较结果表明,不仅它们之间在形态度量的相对值上存在一些显著差异,而且在发育过程中后肢芽的出现和生长等方面也有差异。
- 汪玉茹廉静李丕鹏陆宇燕周正彦
- 关键词:蝌蚪发育蟾蜍
- 辽宁产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形态特征的比较和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对中华大蟾蜍Bufogargarizans和花背蟾蜍B.raddei第36期蝌蚪外形和口部形态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并进行了定量比较和分析。中华大蟾蜍蝌蚪体背观呈长卵圆形,全身黑褐色;尾呈桨形,背腹鳍透明无斑;唇齿式为2(2)/3(即Ⅰ:1+1/Ⅲ)。花背蟾蜍蝌蚪体背观呈卵圆形,体背面和侧面为灰黑色或深灰色,腹面灰色有金属光泽;尾呈纺锤形,背鳍近透明,其上有黑色细纹,腹鳍透明无色;唇齿式为2(2)/3(即Ⅰ:1+1/Ⅲ),个别为2(2)/3(1)(即Ⅰ:1+1/1+1:Ⅱ)。两种蟾蜍蝌蚪在体色、体型、尾色、尾型、口盘形态结构以及繁殖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对辽宁和华西产的中华蟾蜍蝌蚪的分析表明两地蝌蚪在形态特征方面基本相同,显示出蝌蚪在种内的稳定性。编制了两种蟾蜍蝌蚪的简明检索表,供野外调查和监测参考。
- 廉静李丕鹏陆宇燕周正彦
- 关键词: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蝌蚪
- 环渤海区域无尾两栖类蝌蚪的形态学研究
- 环渤海区域是我国北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为特有物种的产生提供场所。这里的无尾两栖类物种繁多,分布多样,其中包括广布种中华蟾蜍(Bufo gargarrizans)...
- 廉静
-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无尾两栖类蝌蚪中华蟾蜍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