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鲲

作品数:20 被引量:113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淋巴
  • 7篇水肿
  • 7篇淋巴水肿
  • 6篇导管
  • 6篇胸导管
  • 6篇造影
  • 6篇淋巴管
  • 4篇造影术
  • 4篇淋巴管扩张
  • 3篇原发性
  • 3篇乳糜
  • 3篇小肠
  • 3篇小肠淋巴管扩...
  • 3篇淋巴管扩张症
  • 3篇淋巴管造影
  • 3篇淋巴回流
  • 3篇淋巴回流障碍
  • 3篇淋巴造影
  • 3篇淋巴造影术
  • 3篇扩张症

机构

  • 16篇北京世纪坛医...
  • 2篇北京市公安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自...

作者

  • 19篇常鲲
  • 17篇沈文彬
  • 14篇孙宇光
  • 12篇夏松
  • 7篇耿万德
  • 7篇信建峰
  • 3篇刘昕
  • 3篇朱研
  • 3篇安然
  • 2篇张建梅
  • 2篇魏海亮
  • 2篇陈孝柏
  • 2篇夏松
  • 2篇沈文彬
  • 1篇李滨
  • 1篇傅岩
  • 1篇孙小丽
  • 1篇刘璐
  • 1篇崔力方
  • 1篇傅炎

传媒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华整形外科...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北京医学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学信息学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诊断的初步探讨被引量:7
2011年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 IL)是一种罕见疾病,为肠淋巴回流障碍所致肠淋巴管扩张,淋巴液自肠道漏出。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低蛋白血症、血淋巴细胞减少。为增加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科1999-2009年收治的39例IL的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常鲲孙宇光夏松耿万德沈文彬
关键词: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低蛋白血症淋巴回流障碍淋巴细胞减少罕见疾病
原发性面部淋巴水肿淋巴干病变的研究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面部淋巴水肿淋巴干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病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26例原发性面部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13例,年龄(21.8±13.9)岁,右侧面部肿胀6例,左侧面部肿胀14例,双侧面部肿胀6例,共32侧。总结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特点,并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6例原发性面部淋巴水肿患者磁共振淋巴导管成像共32侧,其中胸导管20侧,右淋巴导管12侧。胸导管磁共振成像可见颈段胸导管有扩张(13侧)和纤细(7侧)2种异常表现,右淋巴导管可见3种异常表现:扩张(6侧)、纤细(4侧)和未见明确管径结构(2侧)。手术探查发现颈段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存在结构异常,其原因包括:周围纤维组织的包裹(30侧),颈内静脉血管鞘的包裹(11侧),颈横静脉的压迫(5侧)及自身发育异常(2侧)。结论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磁共振成像可以作为一项有效诊断原发性面部淋巴水肿的影像学方法,颈段胸导管、右淋巴导管的结构异常可能是原发性面部淋巴水肿的致病因素之一。
信建峰孙宇光夏松常鲲朱研刘昕安然苏万春沈文彬
关键词:淋巴水肿面部胸导管磁共振成像
单侧肢体黏液性肿胀四例
2010年
例1 患者女,37岁.左上肢肿胀2年,患肢胀痛、麻木3个月于2004年11月12日入院.周径增粗10-16 cm(图1),皮下波动感并多个直径1 cm肿物.核素淋巴显像:左上肢淋巴回流障碍(图2).手背肿物活检见皮下大量透明黏液,吸除2000 ml,深筋膜表面多发桑葚样肿物.标本分送4所医院病理科,3所回报神经纤维瘤;1所回报淋巴系肿瘤可能性大.
常鲲孙宇光夏松沈文彬耿万德
关键词:黏液性单侧肢体肿物活检淋巴回流障碍核素淋巴显像淋巴系肿瘤
淋巴水肿脂肪抽吸减容术中自体输血阈值研究
2021年
目的探索一种方便有效的计算淋巴水肿脂肪抽吸减容术中失血量的方法,以建立术中自体血输注阈值。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淋巴水肿而进行脂肪抽吸减容手术患者的临床信息、实验室检测和手术相关信息,分析术中吸脂量、血性液体量、手术时间、患者体质量等因素对术中失血量的影响,构建术中失血量拟合公式,比较医生记录和公式计算的失血量之间的差异,并建立患者术中自体血回输阈值。结果共收集1136例脂肪抽吸减容手术患者资料,男65例,女1071例,未输血组年龄中位数56岁,输血组55岁。手术前后体质量变化、术中吸脂总量、血性液体量、手术时间均与术中失血量呈正相关(Spearman系数分别为0.590、0.584、0.560、0.520,P<0.01)。Hemoglobin balance公式计算的理论失血量为(753.0±418.2)ml,根据失血量计算值得到术中失血量拟合公式y(ml)=0.082×吸脂总量+365,根据公式计算出需进行自体血回输的吸脂量阈值为2900 ml。结论该研究构建了一种便于应用的脂肪抽吸减容手术术中的失血量计算方式,建立了脂肪抽吸手术进行自体血回输的阈值,从而确立了患者需要尽早输血的指征。
陈麟凤常鲲陈岩何欣吴薇沈文彬
关键词:输血自体脂肪抽吸失血量
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成像对胸部碘油异常分布的影像分型的探讨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通过直接淋巴管造影(Direct lymphangiography,DLG)后CT成像,总结归纳胸部碘油异常分布的影像类型,并分析不同类型胸部碘油沉积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DLG后CT图像中显示有胸部碘油异常分布的151例患者(男84名,女67名)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胸部淋巴管解剖和影像表现,将其分为4组。对4组病例的临床和影像指标组间差异应用Pearson χ2检验法。结果:151例DLG后CT成像显示胸部碘油异常分布的患者中,A组16例(10.6%),B组91例(60.3%),C组15例(9.9%),D组29例(19.2%)。4组间的临床和影像学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LG后CT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胸部碘油沉积及其他胸部异常征象。根据碘油异常分布部位不同总结归纳了4种不同类型,为胸部淋巴管病变的诊断及鉴别提供更多影像学依据。
颜煖常鲲孙小丽温静董健傅炎沈文彬王仁贵
关键词:胸部疾病淋巴造影术
直接淋巴管造影对胸导管出口梗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对胸导管出口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临床表现为淋巴水肿、乳糜胸、乳糜腹、乳糜尿和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等患者的直接淋巴管造影资料,并与颈部胸导管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直接淋巴管造影对颈段胸导管的显示与胸导管手术探查情况进行对照,2名影像科医师在不知胸导管手术探查结果的情况下,阅读直接淋巴管造影后DSA造影结果,对手术侧颈干、锁骨下十、支气管纵隔干和胸导管末端人血梗阻的数值差异用Kappa值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124例中,直接淋巴管造影显示淋巴反流:左颈干80例,左锁骨下干75例,左支气管纵隔干30例。胸导管出口入血障碍118例,与颈部胸导管手术探查结果对比分析,符合率分别为89.9%(80/89)、92.6%(75/81)、90.9%(30/33)和95.2%(118/124)。直接淋巴管造影对颈段胸导管的显示与探查情况进行对照,2名影像科医师阅读直接淋巴管造影后DSA造影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0.82,P〈0.05)。另外,直接淋巴管造影显示腰干以下淋巴管不同程度迂曲、扩张和结构紊乱者114例(91.9%),无异常者仅10例(8.1%);乳糜池以下不同程度反流者92例(74.2%);肠干反流者16例(12.9%);向肾区反流者11例(8.9%);向心包反流者5例(4.0%)。伴有阴道淋巴漏7例(5.6%),腹膜后淋巴漏2例(1.6%),胸腔淋巴漏3例(2.4%),气管淋巴漏1例(0.8%)。结论直接淋巴管造影与颈部胸导管手术探查在显示胸导管出口梗阻的各种征象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直接淋巴管造影可作为胸导管末段手术探查的重要依据。
陈孝柏魏海亮张建梅沈文彬常鲲
关键词:胸导管淋巴管淋巴造影术
淋巴脂肪抽吸减容术在下肢原发性淋巴水肿中的治疗及分析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探讨淋巴脂肪抽吸减容术治疗下肢原发性淋巴水肿的疗效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下肢原发性淋巴水肿患者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6.0±16.3)岁。应用淋巴脂肪抽吸减容术对患肢进行治疗,记录手术出血量、脂肪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患肢体积变化以及患者主观评价。将所得数据分别以患者性别、是否存在丹毒史及不同病变分期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在淋巴脂肪抽吸减容术中,脂肪吸出量900~3900ml,出血量160~1100ml。(1)患肢术前、术毕及术后3个月的体积差百分比分别为(31.4±16.4)%、(6.6±10.0)%、(12.2±10.7)%,术毕、术后3个月均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50、P=0.000,t=5.365、P=0.000),术后3个月比术毕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8,P=0.041)。(2)不同性别间比较,术中抽出脂肪量及抽脂速度女性高于男性,术中出血量、术前体积差百分比、术毕体积差百分比、术后3个月体积差百分比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丹毒组与非丹毒组间比较,术中出血量丹毒组高于非丹毒组,术中抽出脂肪量及抽脂速度丹毒组均低于非丹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Ⅱ期组与Ⅲ期组比较,术中抽出脂肪量及抽脂速度Ⅱ期组高于Ⅲ期组,而术中出血量、术前体积差百分比、术毕体积差百分比、术后3个月体积差百分比Ⅱ期组均低于Ⅲ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3个月患者主观感觉患肢沉重、疲乏感较术前减轻,触痛及紧绷感觉较术前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脂肪抽吸减容术对下肢原发性淋巴水肿的肢体减容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需早期结合其他改善淋巴回流的治疗方法。患者的性别、疾病分期及是否反复丹毒病史是手术操作难度和预后的影响因素。
信建峰孙宇光夏松常鲲沈文彬
关键词:淋巴水肿下肢原发性
右胸肋骨Gorham病一例
2011年
患儿女,6岁。因呼吸困难1个月于2008年7月28日入院。4年前右胸壁软组织挫伤,胸部x线片:肺及肋骨未见异常(图1)。3年前因呼吸困难外院诊断为右乳糜胸,给予穿刺抽水3次,穿刺液为血性乳糜样,共1500ml,遂经右胸行胸导管结扎术,术中见食管下段右侧胸膜呈蜂窝状,有乳糜溢出,遂局部缝扎3道,术后乳糜胸水逐渐消失。
耿万德沈文彬孙宇光夏松常鲲
关键词:GORHAM病乳糜胸水胸导管结扎术胸部X线片食管下段
原发孤立性乳糜性心包积液43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原发孤立性乳糜性心包积液的临床特点及异常反流通路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外科收治的43例原发孤立性乳糜性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23.0±15.9)岁(范围:2~57岁)。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心包积液和血液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的差异,并分析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及术后CT显示的淋巴系统结构特点。结果原发孤立性乳糜性心包积液与血液相比,甘油三酯水平更高[(9.67±5.11)mmol/L比(1.28±0.89)mmol/L,t=10.557,P<0.01],总胆固醇[(2.19±0.52)mmol/L比(4.12±1.06)mmol/L,t=-3.732,P<0.01]、总蛋白[(61.25±16.17)g/L比(68.26±8.30)g/L,t=-2.958,P=0.005]、白蛋白[(36.63±7.06)g/L比(42.32±4.73)g/L,t=-5.747,P<0.01]更低。直接淋巴管造影术显示,胸导管颈段表现为迂曲扩张型和紊乱纤细型,造影剂回流入血障碍,造影剂的异常反流通路包括经支气管纵隔干反流型26例、经胸导管胸段异常通路型5例、未见反流通路型12例。术后CT显示,41例心包、纵隔和肺门淋巴结不同程度造影剂显影,2例未见显影。结论乳糜性心包积液与血液相比,表现为高甘油三酯、低总胆固醇、低总蛋白、低白蛋白。胸导管颈段结构异常造成乳糜回流障碍并形成异常反流通路可能与本病有关。
信建峰孙宇光夏松常鲲朱研刘昕安然苏万春沈文彬
关键词:心包积液乳糜淋巴造影术胸导管
肠淋巴回流障碍致失蛋白性肠病的诊治被引量:3
2005年
夏松孙宇光沈文彬耿万德孙迎宪常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