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玲
-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诊青年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 2010年
- 嵇玲
- 关键词:青年患者急诊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急诊胸痛、卒中、创伤中心患者特征分析及应对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扬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2019)疫情暴发期间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急诊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简称“三大中心”)患者特征变化,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统计2021年7月28日—8月27日(扬州COVID-2019疫情暴发期)、2019年7月28日—8月27日(无疫情期)和2020年7月28日—8月27日(疫情常态防控期)急诊抢救室救治的“三大中心”患者的资料,观察“三大中心”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比较主要效率指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至接受再灌注治疗时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和严重创伤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分析可能的变化原因并拟定对策。结果扬州疫情暴发期,本院急诊抢救室胸痛、严重创伤患者占危重患者比率均低于前2年同期,且胸痛中心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占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暴发期,“三大中心”80岁及以上患者占比、患者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前2年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要抢救效率指标与前2年同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疫情局部暴发时,三级医院急诊抢救室“三大中心”的救治重点需向高龄患者及危重症患者方向倾斜,且急诊抢救室可通过调整布局和优化流程保证“三大中心”患者的救治效率。
- 陆明峰嵇玲
- 关键词: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急诊抢救
- 地级市医院科研平台运行效果及创新发展思考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调查分析苏北人民医院科研平台的运行效果,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发展思考,为地级市三级综合医院的科研平台建设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该院2014年-2020年数据,对利用科研平台开展研究发表的论文、论著及项目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4年-2020年,该院利用科研平台开展研究发表的论文和论著数量增长,SCI论文质量提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占比增高。结论:科研平台对提升医院科研能力发挥了一定支撑作用,但仍需不断完善其公共科技服务功能,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 王方方杨小明沈裕欣谈维嵇玲何艳燕周罗晶
- 关键词:运行效果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同阶段的急诊危重患者特征分析及应对策略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早期(应急处置阶段)和此后常态化防控期间地市级医院急诊危重患者的特征变化,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统计自江苏省扬州市启动疫情应急响应后1年内(2020年1月26日—2021年1月25日)和应急响应前同期(2019年1月26日—2020年1月25日)本院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抢救例次变化情况,并观察住院占比和死亡占比变化。分别对疫情发生前后不同阶段急诊危重患者疾病种类构成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可能的变化原因并拟定对策。结果启动疫情应急响应后1年内本院急诊抢救室抢救危重患者15002例次,应急响应前同期为15139例次。启动疫情应急响应后1年内危重患者住院占比、死亡占比与应急响应前同期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早期(2020年1月26日—3月26日)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创伤和中毒占比低于上年同期(2019年1月26日—3月26日),而精神急症和未分类疾病占比高于上年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常态化防控期(2020年3月27日—2021年1月25日)急诊抢救室呼吸系统疾病、中毒占比低于常态化防控前同期(2019年3月27日—2020年1月25日),未分类疾病占比高于常态化防控前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地市级医院急诊抢救室需将工作重点向危重症急救方向倾斜,建议加强对多系统疾病和疑难危重疾病的处置能力,而疫情早期临床尚需多关注精神急症患者。
- 嵇玲徐继扬陆明峰
- 关键词:疫情急诊抢救危重患者
- 成功救治急性氮气中毒1例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氮气中毒窒息致缺氧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临床救治措施。方法分析1例急性氮气中毒患者发病环境及临床救治过程。结果1例氮气中毒窒息致缺氧性脑病患者昏迷84d后苏醒,无明显智力障碍。结论氮气窒息是由于缺氧导致的单纯性窒息,早期充分给氧,减轻脑损伤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 王晨嵇玲
- 关键词:缺氧性脑病救治
- 降钙素原在鉴别血流感染菌种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比较血清降钙素原(PCT)在G-杆菌和G+球菌血流感染中的差异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结果阳性且为单一的G-杆菌或G+球菌菌株,并检测了血清PCT浓度,所有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通过APACHEII评分、SOFA评分、住院时间、死亡率来评价。根据菌株不同分为G-杆菌感染组(59例)、G+球菌感染组(24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的PCT水平。绘制PCT对血流感染菌种鉴别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其对血流感染菌种鉴别的价值。结果 G-杆菌和G+球菌2组血流感染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流感染患者的感染来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杆菌感染多来源于消化系统,G+球菌感染多来源于呼吸系统。从血液培养的菌株分布来看,引起血流感染的G-杆菌以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主,G+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为主。G-杆菌组PCT高于G+球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T曲线下面积AUC=O.680(95%CI:0.555-0.806)、AUC与area=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值的最佳截断值为2.5 ng/m L,此时Youden指数最大(0.309),灵敏度为55.9%,特异度为70.5%。结论血清PCT浓度在G-杆菌引起血流感染中明显增高,故早期检测有诊断意义。
- 杨燕徐继扬范璐嵇玲徐敏
- 关键词:降钙素原G-杆菌血流感染
- 血必净治疗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临床诊断为CLS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必净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Cr)、总胆红素(TBIL)、MACR、APACHEⅡ分值,以及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总病死率。结果:治疗前2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必净组第5、7天TM、vWF、MACR较对照组同期下降显著(P<0.05);血必净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总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及MACR均显著高于存活组。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CLS有一定的疗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可能是其对CLS的作用机制;MACR是判断病情严重性较为可靠的指标。
- 嵇玲徐继扬
-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血管内皮损伤TMV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