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新华

作品数:11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4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公约
  • 4篇晚清
  • 4篇国际公约
  • 2篇帝国
  • 2篇帝国主义
  • 2篇侵华
  • 2篇主义
  • 2篇国际社会
  • 1篇第一次世界大...
  • 1篇帝国主义侵略
  • 1篇东南亚华侨
  • 1篇新政时期
  • 1篇元首
  • 1篇战争
  • 1篇战争法
  • 1篇政府
  • 1篇政府首脑
  • 1篇殖民
  • 1篇殖民者
  • 1篇世界大战

机构

  • 11篇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尹新华
  • 1篇刘雄

传媒

  • 2篇历史教学(下...
  • 2篇历史评论
  • 1篇兰州学刊
  • 1篇长白学刊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安徽史学
  • 1篇求索
  • 1篇当代中国史研...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6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清政府的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及其国际化努力——以参与国际公约为视角
2013年
参与国际公约是晚清政府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近代中国国际化发展之基本环节。在此历程中,晚清政府逐渐改变孤立封闭和妄自尊大的传统民族主义意识,转而强调与世界的联系和接轨。同时也要求防范和抵制外国侵略,追求国家主权独立及平等。另外,还积极考量本土发展状况,以免因盲目国际化而损害民族国家利益。这些诉求构成晚清政府民族主义意识之主要方面,兼具了近代民族主义反抗与建设双重内涵。它既是顺应国际化趋势的产物,同时也在尽力避免国际化的一些负面因素,从而表现出了相对开放和理性的特点。而如何使民族主义和国际化保持恰当平衡至今仍是颇有意义的问题。
尹新华
关键词:晚清政府国际公约
国际公约与晚清中国融入国际社会
2012年
国际公约是中外条约关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扩大国际交往有着特别的意义。晚清是中国接触和参与国际公约的萌起阶段。在这期间,通过参与国际公约,中国形成了一条以相对独立、平等姿态融入国际社会的新途径,拓展了融入的程度和范围,并且增强了融入的主动精神和自觉意识。这样一种相对独立、平等和更加主动的发展面向虽然未能使中国突破不平等条约的枷锁,但它的确反映了中国人适应形势变化,尝试新方法、探索新道路的努力。这也正是近代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持续动力。同时,从晚清中国参与国际公约的历程,亦能深刻体会图谋求变的弱国所背负的沉重历史包袱。
尹新华
关键词:国际公约晚清
近代北京外交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2024年
北京外交团的形成过程和礼仪职能,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列强利用外交团会议协调利益、维护条约特权,以外交团名义对华进行联合施压。近代北京外交团实际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外交团是各国驻同一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馆长及其外交人员的总称。外交团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和传统形成,其活动通常是礼仪性的,如定期集体谒见驻在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驻在国元首就职仪式等国家典礼或重大活动,商驻在国对外交团的优遇和礼仪安排,不涉及具体政治性事务,更无权干涉驻在国内政。
尹新华
关键词:帝国主义侵略政府首脑外交人员强权政治国家元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集体强权的产物
2021年
列强联手压迫中国,一步步推动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它们抛开中方全权代表,彼此间先进行谈判,在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这一"共同利益"上达成一致,再将《辛丑条约》基本框架强加给清政府。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殖民者屡次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这些条约中,《辛丑条约》"集不平等条约之大成",是侵损中国权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是帝国主义施行集体强权的产物。
尹新华
关键词: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侵华战争西方殖民者帝国主义强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南亚华侨问题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被引量:14
2006年
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美对抗格局的形成,使原已存在的东南亚华侨问题更加复杂。美国旋即从遏制中国的角度介入该问题,并制定了详尽的政策。例如,鼓励台湾当局争取华侨支持;排斥中国在华侨教育中的影响;鼓吹“中国威胁论”,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充分发挥香港在华侨政策中的独特作用;等等。1960年,美国又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了它对东南亚华侨的政策。但是,不管美国的政策如何变化,其遏制中国的基本目标却始终如一。
刘雄尹新华
关键词:东南亚华侨遏制中国
晚清中国与万国农业会被引量:2
2012年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政府在国内推进农业变革的同时,也顺应农业国际化的趋势,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前身——万国农业会的创建及其后续活动。万国农业会旨在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发展,并促进各国间农业信息的交流。但是,清政府参与此会的本意主要为联络邦交,并借此以地区性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然而在客观上,晚清参与该会活动的确活跃了中国的国际交往,而且其参与行为也融会到当时农业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并对中国引进西方农业知识、促进农务发展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不过,此一时期中国与万国农业会事务往来还停留在政府与之合作的初级阶段,这为以后双方关系的发展留下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尹新华
关键词:晚清国际事务农业现代化
战争法公约与民初北京政府的参战之路
2018年
一战是中国较全面参与战争法公约后面临的首场重大国际战争,战争法公约也是民初北京政府因应一战时局的重要工具。在民初中国与战争法公约关系发展进程中,北京政府逐步朝参战之路迈进。一战爆发前,北京政府决定补签一些战争法公约,借此平等融入国际社会和维护国家利权,这构成了其走向参战的重要背景。宣告完全中立之初,北京政府指望通过积极履行战时中立公约来避免战祸和维护利权,但强权挑战的危机为其转向参战埋下了伏笔。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后上述希望彻底落空,北京政府转而趋向参战,试图借此参与战后和会。它一方面同作战规则方面的战争法公约积极接轨,另一方面通过暗中违背中立公约而朝参战迈出实质性步伐。最后,北京政府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契机,援用战争法公约正式宣战。北京政府走向参战不失其必然性和主动因应之特征,亦不乏文明和正义的色彩,而其参战政策的推进也影响到中国与战争法公约关系本身的发展。
尹新华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
浅议陆征祥退隐后的救国思想与实践
2006年
陆征祥退出政坛后,以精神重塑为核心,构建了一套铲除社会弊端,进而拯救中国的方案。他不仅呼吁通过树立基督信仰去除私欲,也要求以基督宗教文化来完善儒家文化,同时更希望把儒家文化推向世界以消除隔阂。尽管陆征祥所提出的救国理念有着诸多缺陷,但在20世纪前半期众说纷纭的救国论中,仍不失为一家之言。
尹新华
关键词:陆征祥退隐精神重塑救国
晚清中国与国际公约
国际公约是在国际会议上,经过多国协商通过或签订,或是由国际组织制订,旨在处理和规定国际社会之共同事务的多边造法条约。一国对国际公约的参加和运用,直接反映了该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晚清时期是中国参与国际公约,对内推...
尹新华
关键词:晚清国际公约国际社会近代化
文献传递
国际公约与清末新政时期的中外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清末新政时期,为摆脱外交困境,清廷内外对国际法的关注焦点由该法"是否可信"转向怎样"合于公法",在对外观念上也最终形成自进于文明国的意识,参与国际公约则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公约的数量逐步增加,涉及领域日渐拓宽,同时亦表现出谋求恢复地区性大国地位、建构平等条约关系、维护国家权益却又不谙相关国际程序等特点。而中国运用国际公约的实践又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相关立法及制度与国际规则的接轨,亦加强了中国的国际交往,拓展了外交局面。虽然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利用国际公约维护国家利权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在逐步增强,但这未能根本改变中外条约关系的不平等性质和中国低下、边缘的国际地位。
尹新华
关键词:清末新政国际公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