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大钰
- 作品数:13 被引量:5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铁道部科技基金江苏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Ⅲ型前胶原N端肽和脯胺肽酶活力的动态观察
- 1993年
- 用CCl_4腹腔注射2至11周诱发大鼠肝纤维化,动态观察其血清Ⅲ型前胶原N端肽(sP Ⅲ NP)、脯胺肽酶活力的变化,并以半定量评分估测肝纤维化程度。sP Ⅲ NP 和脯胺肽酶活力在第2周开始增加,第6周达峰值,第9至11周保持较高水平。前6周sPⅢNP和脯胺肽酶均与肝纤维化评分呈正线性相关;在11周内,脯胺肽酶和sPⅢNP 也呈正线性相关。结果表明:sP Ⅱ NP 是反映肝纤维化的主要指标之一;脯胺肽酶活力可能是反映肝内胶原代谢加速的指标。
- 姜藻尤大钰
- 关键词:肝硬变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脯氨肽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 1994年
- 测定了154例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肝良性占位和健康人血清脯氨肽酶活力以及16例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组织中脯氨肽酶比活力。结果发现:原发性肝癌(45例)血清脯氨肽酶活力显著地高于肝硬化(30例)、慢性肝炎(22例)、良性肝占位(25例)和健康人(32例)(P<0.01)。肝细胞癌组织中脯氨肽酶比活力高于非癌肝组织(P<0.01)。本文结果表明:血清中脯氨肽酶可作为慢性肝病癌变的血清学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并有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
- 颜洁明姜藻尤大钰
- 关键词:肝肿瘤血清癌组织
-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附279例分析
- 1989年
- 我院自1958年11月~1987年5月,共收治肝癌患者303例,其中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者279例,占同期住院病人的0.17%,占同期恶性肿瘤住院病人的4.9%,现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 许曼玲刘顺美尤大钰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癌发生早期肝癌肝癌诊断腹腔动脉造影小肝癌
- 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癌与个性特征
- 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癌发病因复杂,众说纷纭。本文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对这三种疾病患者的个性进行调查,以翼探索心理因素与这些疾病之间的关系。本文调查对象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经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溃疡病和胃癌者。其...
- 蔡雄鑫潘其声尤大钰
- 关键词:慢性胃炎溃疡病
- 文献传递
- 血清a-L-岩藻糖苷酶活力在急慢性肝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
- 1995年
- 对158例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活力变化及其可能的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AFU活力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以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AFU活力增高最为明显,其平均值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1.6~2.1倍,因此对PHC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AFU与AST、ALT和SB呈正相关(P<0.05),似乎提示AFU升高与肝细胞坏死和胆管阻塞有关,但在PHC和肝硬化组无此相关关系。结合以前的一些实验结果,如转移性肝癌血清AFU仅轻微升高,而孕妇和婴儿脐带血中AFU活力明显增高,作者认为,AFU增高可能与肝细胞受损后再生及原发性肝癌细胞的增殖浸润有关。
- 王国祯尤大钰杨平朱梅玲
- 关键词:肝疾病A-L-岩藻糖苷酶病理
- 维生素E影响肿瘤坏死因子-α对贮脂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作用被引量:1
- 1999年
- 目的:研究维生素E(VitE)对大鼠贮脂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以链酶蛋白酶和胶原酶液原位循环灌注法分离大鼠贮脂细胞,以肿瘤坏死因子-α作为刺激因素,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和3H-脯氨酸(3H-proline)掺入法分别测定VitE对贮脂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贮脂细胞的形态。结果:(1)肿瘤坏死因子-α能明显促进贮脂细胞增殖,并能明显抑制其胶原合成;(2)VitE能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引起的贮脂细胞增殖,并能增强肿瘤坏死因子-α对贮脂细胞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结论:VitE对贮脂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VitE抗肝纤维化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 展玉涛尤大钰姜藻刘琛王红
- 关键词:维生素E肿瘤坏死因子贮脂细胞
- 逆转录-套式PCR检测血清中丙肝病毒RNA
- 1995年
- 利用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5'非编码区保守序列同源的套式引物,建立了检测血清中HCVRNA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由于在引物设计中选择了最保守的区域且避开了与黄病毒属的同源序列,保证了PCR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经逆转录和两轮PCR扩增,可检出1×10-3ul血清中的HCVRNA。研究了影响HCVRNAPCR检测的各种因素,并对RNA分离及RT-PCR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研制了HCV的PCR检测试剂盒。
- 胡向阳黄晓明高翼之尤大钰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RNA逆转录
- 微血栓在大鼠急性肝坏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抗凝血酶Ⅲ浓缩物的治疗
- 1994年
- 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和半乳糖胺(GalN)分别诱导出两种急性肝坏死模型,发现DMN组肝窦内微血栓的出现早于肝细胞坏死,且凝血-纤溶指标明显异常,而GalN组肝窦内微血栓在肝细胞坏死后出现,凝血-纤溶指标无明显异常,说明微血栓在这两种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不同前者为因,后者为果。使用抗凝血酶Ⅲ(ATⅢ)浓缩物后发现DMN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而GalN组除微血栓减少外,肝坏死依旧,说明抗凝疗法对前者有效、后者则否。
- 尚伟尤大钰
- 关键词:肝坏死微血栓
- 肝脏及门脉系统血流量的测定
- 1989年
- 开展肝脏及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是了解肝脏的生理功能、病理生理机制及评价各种治疗措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测定肝脏及门脉系统血流量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完善,涌现出一些新型的仪器或装置。本文简单介绍用途较大的方法和技术。一、肝血流量的测定测定肝血流量(LBF)的方法是测定肝脏从血循环中对某物质的清除速率或称廓清率。其原理是按Fick氏定律,即肝脏对指示剂不可逆地从血循环中的清除率等于肝血流量乘以肝对该指示剂的提取率(即指示剂的动静脉浓度差)。只要指示剂仅由肝细胞清除,测定指示剂的清除率和提取率就能推算LBF。开始应用溴磺酞钠作指示剂。因其有肝外清除及肝肠循环等缺点。
- 吴健尤大钰
- 关键词:门脉系统血流量
- 16,16—二甲基前列腺素E2、秋水仙碱和硫酸锌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7
- 1994年
- 用50%四氯化碳油剂腹腔注射6周(2次/周)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用16,16—二甲基前列腺素E2(DMPGE2)、秋水仙碱和硫酸锌治疗,观察和比较其效应。结果表明:DMPGE2(100ng/Kg,皮下注射6次/周)显著减轻了肝纤维化、降低了血清PⅢNP、脯胺肽酶活力和ALT,该组动物无死亡;秋水仙碱(50μg/kg,皮下注射6次/周)也有类似作用,但效应在次之;硫酸锌(3.5mEq/L溶于饮水中)仅轻度减轻了肝纤维化,效应较差。
- 姜藻尤大钰
- 关键词:肝纤维化前列腺素E2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