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尤可为

作品数:19 被引量:17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动力工程及工...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5篇机械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篇汽车
  • 7篇污染
  • 7篇挥发
  • 7篇挥发性有机
  • 5篇有机物
  • 5篇挥发性有机物
  • 5篇车内
  • 4篇柴油
  • 4篇柴油机
  • 3篇电池
  • 3篇电池汽车
  • 3篇载客
  • 3篇生命周期
  • 3篇生物柴油
  • 3篇内污染
  • 3篇氢能
  • 3篇全生命周期
  • 3篇燃机
  • 3篇燃料电池
  • 3篇燃料电池公共...

机构

  • 15篇北京理工大学
  • 11篇中国汽车技术...
  • 3篇天津大学
  • 2篇国家环境保护...
  • 2篇北京市劳动保...
  • 2篇中国兵器装备...
  • 1篇西南林学院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汽车技术...

作者

  • 19篇尤可为
  • 14篇葛蕴珊
  • 5篇何超
  • 4篇郭家强
  • 4篇谭建伟
  • 3篇王菊
  • 3篇王军方
  • 3篇郑贺悦
  • 3篇于丹
  • 3篇王务林
  • 3篇韩秀坤
  • 3篇舒歌群
  • 2篇姜磊
  • 2篇刘志华
  • 2篇钱一欣
  • 2篇王小臣
  • 2篇宁占武
  • 2篇高力平
  • 2篇冯波
  • 2篇胡玢

传媒

  • 3篇汽车工程
  • 3篇内燃机工程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汽车与配件
  • 1篇汽车技术
  • 1篇车用发动机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内燃机学报
  • 1篇车辆与动力技...
  • 1篇2013中国...
  • 1篇面向未来的汽...

年份

  • 3篇2013
  • 5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轿车内微环境空气污染状况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5
2008年
选取3款中档家用轿车,在车辆处于静止状态下,采用二次热解析一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量了汽车内部装饰材料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的释放量.共定性检出33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烃(33.3%)、烯烃(12.1%)、芳香类化合物(36.4%)和其他含氧化合物(18.2%).采用气体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苯系物占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比例在35%~50%之间,是车内污染控制中最重要的目标物质.
尤可为葛蕴珊冯波钱一欣刘伟赵寿堂胡玢宁占武
关键词:车内污染甲苯
甲醇燃料汽车的排放特性研究被引量:25
2008年
研究满足国Ⅲ排放标准的汽油轿车燃烧工业甲醇后的常规和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汽油和工业甲醇燃料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进行定量及定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甲醇轿车的常规污染物CO,THC(总碳氢化合物)和NOx排放低于汽油轿车;非常规排放污染物中,甲醇汽车的醛酮尾气排放高于汽油轿车,其甲醛的排放量约是汽油车的6倍,而其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总量只有汽油车的1/2左右.
葛蕴珊尤可为王军方姜磊韩秀坤高力平王向东宋玉祥
关键词:甲醇
低烯烃汽油在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选择两种不同烯烃含量的汽油分别进行了发动机台架试验、整车性能与排放试验,以考核燃油中烯烃含量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低烯烃汽油能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降低NOx排放。
葛蕴珊尤可为韩秀坤高力平
关键词:汽油烯烃燃油消耗量汽车发动机台架试验
基于尺寸分布的生物柴油排气微粒形态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电子低压撞击仪(ELPI)在线实时测量了4CK柴油机分别燃烧生物柴油与柴油排放的微粒粒径分布,应用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分析方法研究了发动机燃用柴油、生物柴油排气微粒的形态.研究结果表明:燃用生物柴油排放出了更多的纳米微粒,微粒形状均由球粒状的初级碳粒子凝并、聚集而成,这些初级粒子的直径分布在20-30nm之间,微粒间排列更加紧密,凝聚体微粒多以葡萄状、簇状形态存在;柴油燃烧后产生的微粒样品中碳烟成分多,颗粒物粒径较大,在聚集状态的表面形貌上表现的较为疏松,凝聚体微粒多以链状形式存在.
王小臣葛蕴珊谭建伟尤可为何超
关键词:生物柴油柴油机透射电镜扫描电镜
新生产空调客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和来源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选取某厂家新生产的、下线时间不超过28 d的53座新空调客车,在车辆处于静止状态下采用二次热解析-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量新空调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和浓度水平.根据NIST02标准谱图进行匹配检索,结合色谱保留时间定性,共定性检出33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烃(15种、45.4%)、芳香类化合物(9种、27.3%)、醇(4种、12.1%)、酮(3种、9.1%)、酯(2种、6.1%),且大多集中在C6-C10的范围内.新车内浓度最高的前5种挥发性有机物分别为癸烷(8.01 mg/m^3)、3-甲基己烷(7.10 mg/m^3)、庚烷(5.10 mg/m^3)、异庚烷(4.20 mg/m^3)和1-甲基-3-乙基苯(3.56 mg/m^3),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52.5 mg/m^3.烷烃主要来源于空调车内部保温材料如聚氨酯(PU)发泡海绵或者聚乙烯(PE)发泡材料的释放,而车内检出的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来自汽车内饰用胶粘剂、密封胶等的释放.
尤可为葛蕴珊钱一欣刘伟冯波张艳妮宁占武胡玢赵寿堂
关键词:空调客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运行节能减排效果预测被引量:3
2010年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车用能源动力系统转型.解决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实现汽车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自启动“十城千辆”示范运行工程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十城千辆”示范运行究竟能够多大程度的解决上述问题,现依据“十城千辆”运行概况,结合各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对2012年“十城千辆”工程的节能减排效果进行分析。
陈万吉郭家强尤可为甄子健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减排节能可持续发展
车内污染及其检测技术被引量:25
2006年
介绍车内污染的成因,车内存在的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分析了汽车的工作状态(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对车内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工作状态下车内污染物浓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了车内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趋势。最后简单介绍了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车内空气取样和分析方法。
尤可为葛蕴珊
关键词:车内污染汽车
基于尺寸分布的生物柴油排气微粒组分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使用电子低压撞击仪(ELPI)分级粒径采集了柴油机的排气微粒,应用热重分析(TGA)方法研究了发动机燃用柴油和两种生物柴油时,排气微粒中挥发性物质(VOF)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燃用生物柴油,排气微粒VOF含量高于纯柴油,排气中小粒径微粒的VOF质量百分比均高于柴油,与总微粒的排放规律相同;超细微粒(d<0.100μm)具有较高的VOF质量百分比。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后,总微粒中VOF质量百分比从44.917%上升到70.767%,在0.100μm
谭建伟葛蕴珊何超尤可为韩秀坤
关键词:内燃机生物柴油柴油机热重法挥发性物质
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在北京和上海载客示范评价
针对在北京、上海开展的燃料电池公共汽车载客示范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并采用全生命周期gREET能量分析方法对北京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对于燃料电池汽车采用电解水制氢及天然气重整制氢等不同制氢方式...
王菊尤可为于丹
关键词:燃料电池汽车氢能全生命周期
甲醇发动机的醛酮类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在一台燃用纯甲醇的电控点燃式发动机上,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其常规气体污染物和醛酮类污染物的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三效催化器对甲醇发动机的常规污染物和非常规污染物排放均有良好的净化效率,催化器后的常规污染物排放能够满足GB14762—2002的排放限值;甲醇发动机排放的醛酮类污染物以甲醛、乙醛、丙烯醛和丙酮等C1~C3污染物为主,而C3以上的醛酮类化合物占排气中醛酮总量的比例较小;醛酮污染物的比排放量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随着转速上升明显增加。
尤可为郑贺悦王务林舒歌群郭家强葛蕴珊谭建伟何超刘志华
关键词:内燃机甲醇发动机醛酮类化合物甲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