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韡 作品数:50 被引量:42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协和青年科研基金 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理学 农业科学 更多>>
利用RNAi技术分析VP16对HSV-1增殖过程的影响 2006年 目的:探讨在RNAi技术条件下,HSV-1感染Vero细胞过程中,病毒间层蛋白VP16的生物学功能。方法:用T7RNA聚合酶体外合成针对VP16 mRNA的3种T7siRNAs。用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转染Vero细胞后接种HSV-1,感染后12、24、36、48、60和72h,分别收取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Karber法计算病毒滴度值,绘制子代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结果:病毒子代一步生长曲线显示,转染siRNAs的实验组Vero细胞接种HSV-1后24h(24h pi),病毒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2h pi也观察到病毒滴度低于对照组的现象;siRNAs具有协同作用,三种siRNAs同时作用时干扰效果最为明显;实验组病毒滴度高峰出现时间后移12h左右。结论:HSV-1间层蛋白VP16对病毒复制、成熟起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夏春祥 寸韡 郭宏雄 刘龙丁 罗杰 李琦涵关键词:IRNA 蛋白质P16 病毒复制 利用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子模型检测重组人λ2干扰素的体外活性 2017年 目的:利用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制子细胞模型,体外研究重组人λ2干扰素(hIFNλ2)对HCV复制子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hIFNλ2-HA,转染293T细胞,表达带有HA标签的hIFNλ2,表达后的上清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然后稀释至不同浓度后作用于带有HCV复制子的Huh7.5细胞系,每隔24h取样并更换培养液,通过报告基因检测hIFNλ2对HCV复制子的抑制作用。结果:构建了pcDNA3.1-hIFNλ2-HA真核表达重组体,并在293T细胞中表达出hIFNλ2,该蛋白能有效抑制HCV复制子的复制。结论:hIFNλ2对HCV复制子具有抑制作用。 张辉 李亚东 李亚东 宫悦 毕研伟 丁晨 宫悦巨大病毒的发现及研究进展 2014年 人们发现第一个病毒以来,病毒学科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人们对病毒大小的认知也已经基本成型。21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拟菌病毒,开启了巨大病毒的大门,此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多种巨大病毒。这些病毒体积较大,基因复杂,已经超出了以往以大小区分病毒的标准,其体积和基因组大小甚至与很多原核和真核生物相当。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数种能够感染巨大病毒和其他核质大DNA病毒(nucleocytoplasmic large DNA virus,NCLDV)的病毒,将其命名为噬病毒体。这一系列新发现极大地触动了人们对病毒认识的知识体系,并导致了关于病毒起源与进化问题的讨论,这在病毒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李亚东 寸韡一种用于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滴度的细胞系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滴度的细胞系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利用3ABC蛋白酶能与MAVS相互的性质,将MAVS C端与荧光蛋白构建融合蛋白,并将其包装成慢病毒颗粒,感染细胞后,表达的融合蛋白会锚定在细胞质中... 寸韡 毕研伟 龙琼 肖红剑 李育中文献传递 Optiprep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试验不同条件,优化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建立最佳的Optiprep连续密度梯度,为纯化病毒提供良好的参数。方法:试验不同的旋转角度、重复次数、离心时间,以及用不同浓度的Optiprep制备连续密度梯度等条件,摸索制备连续密度梯度的最佳方案,将此最佳方案应用于纯化丙肝病毒(HCV),并通过q RT-PCR验证纯化效果。结果:通过各种条件的摸索,确立了制备连续密度梯度的最佳方案,即制备10%~40%Optiprep连续密度梯度,在旋转角度为85°时,1号程序设置为30 r/min离心5 s,2号程序设置为0 r/min 15 s,重复1~2程序10次。将此程序用于纯化HCV,得到了较好的纯化效果。结论:建立了制备Optiprep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病毒的纯化效果提供了参数。 张辉 毕研伟 李智华 李亚东 宫悦 寸韡关键词:碘克沙醇 纯化 金黄色葡萄球菌丝氨酸类蛋白酶B的表达及活性鉴定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为基础,在枯草芽孢杆菌中得到具有剪切功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丝氨酸类蛋白酶B。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SplB基因,同源重组到表达载体pHTSHIS上,再转化枯草芽孢杆菌;优化诱导条件发酵枯草芽孢杆菌,离心后超滤浓缩上清液,再经镍柱分离纯化;利用SDS-PAGE、Lowry法对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浓度等进行分析,对蛋白的酶切活性进行鉴定。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得到与预计大小相符的DNA片段,通过同源重组构建了表达载体pHTS-SplB-His;选取诱导前菌液D_(600nm)为2.0、IPTG浓度为0.5 mmol/L、诱导4 h的最优条件发酵枯草芽孢杆菌,表达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丝氨酸类蛋白酶B;蛋白浓缩后,经镍柱分离纯化得到纯度较高且具有剪切功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丝氨酸类蛋白酶B。结论:采用枯草芽孢杆菌进行发酵表达,可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丝氨酸类蛋白酶B的表达量,并且能够得到具有剪切功能的蛋白。本研究可为外源蛋白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发酵技术提供重要参考。 丁晨 张辉 肖红剑 李智华 毕研伟 李育中 闫玲梅 龙琼 姚月婷 寸韡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分泌表达 啮齿类肝炎病毒感染大鼠模型的建立 2022年 目的建立啮齿类肝炎病毒(rodent hepacivirus,RHV)感染大鼠模型。方法将体外转录获得的RHV rn1亚型(RHV-rn1)基因组全长RNA经大鼠肝内和尾静脉两种注射途径给药,于不同时间点经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RTqPCR法检测RHV-rn1基因组拷贝数。将肝脏注射感染病毒大鼠的血清(P0代RHV-rn1)经尾静脉注射进行大鼠个体传代,共传3代,获得P1、P2、P3代RHV-rn1。RT-qPCR法检测接种P0代RHV-rn1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清、RHV-rn1在体内传至P3代时大鼠不同脏器/组织及各代病毒血清的RHV-rn1基因组拷贝数。用不同剂量(10^(1)、10^(2)、10^(3)、10^(4)、10^(5)copies/μL)的P3代RHV-rnl经尾静脉感染大鼠,检测血清中的RHV-rn1基因组拷贝数。结果肝内注射组大鼠于注射后2 d出现高滴度病毒血症,至注射后14 d RHV-rn1基因组拷贝数开始稳定,约10^(6)copies/μL,可持续至49 d;尾静脉注射组大鼠至28 d未检测到病毒血症。接种P0代RHV-rn13 d后,大鼠血清中RHV-rn1基因组拷贝数为10^(5)copies/μL,随后逐渐上升,至14 d时,维持约在10^(6)copies/μL。RHV-rn1在体内传至P3代时,大鼠肝脏中的RHV-rn1基因组拷贝数达10^(7)copies/mg,高于其他组织器官1000倍以上。P1、P2、P3代RHV-rn1的拷贝数分别为1.12×10^(7)、7.5×10^(6)、1.65×10^(7)copies/μL。RHV-rn1半数感染的拷贝数为10^(2).5 copies。结论体外转录获得的RHV RNA经肝脏注射可使大鼠出现高滴度病毒血症,形成慢性感染,获得的RHV-rn1具有嗜肝性,且感染性较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RHV感染的大鼠动物模型。 马鑫宇 官月婵 吴爽靖 谢明学 毕研伟 寸韡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13年 基因组编辑是建立在基因靶向修饰的基础上,对生物基因组进行改造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利用人工核酸酶ZFn、TALEN和细菌获得性免疫系统CRISPR,可在靶位点制造DNA双链切口进而诱导细胞内源性修复机制,通过同源重组修复或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实现基因敲除、替换和纠正。对目前3个主要的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作一综述。 张智辉 董少忠 寸韡关键词:锌指核酸酶 TALEN CRISPR 树鼩白细胞介素6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鉴定 2017年 目的:克隆树鼩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纯化,并鉴定免疫原性。方法:根据GenBank预测的树鼩IL-6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并扩增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ET-30a(+)-IL-6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经Ni柱纯化后,Western印迹和ELISA检测其免疫原性,并检测不同组织中IL-6的分布情况。结果:酶切及测序证实重组表达质粒pET-30a(+)-IL-6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9×10~3,纯化后复性的重组蛋白纯度可达95%以上,免疫兔子后Western印迹和ELISA鉴定其具有免疫原性,在气管、心、脾、肾中能检测到IL-6。结论: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重组树鼩IL-6,纯化复性后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龙琼 徐盟 郝嘉茂 毕研伟 肖红剑 李智华 闫玲梅 丁晨 李育中 姚月婷 寸韡关键词:树鼩 白细胞介素-6 原核表达 纯化 免疫原性 微针皮内免疫增强新型冠状病毒S1蛋白免疫原性研究 2023年 目的研究新型皮内免疫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重组S1(rS1)蛋白的免疫效果。方法1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只注射Al(OH)3佐剂]、5μg S1组、5μg S1+Al(OH)3组、10μg S1组、10μg S1+Al(OH)3组、20μg S1组、20μg S1+Al(OH)3组,每组分别进行肌内免疫和微针皮内免疫,各组免疫所用S1蛋白与佐剂Al(OH)3质量比为1∶10,共14组,每组8只。免疫程序为0、2和4周3次免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比较不同免疫途径和免疫剂量诱导的IgG、IgG1和IgG2a结合抗体水平。用SARS-CoV-2野生型(WT)和Omicron(BA.5)假病毒来评估中和抗体的水平。通过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spot,ELISpot)对细胞免疫反应进行评估。抗体终点滴度和中和数据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分析,细胞免疫数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皮内免疫新型冠状病毒rS1蛋白诱导IgG、IgG1、IgG2a抗体效价高于肌内免疫。免疫rS1蛋白产生的特异性抗血清对新型冠状病毒野生型和Omicron BA.5有明显的中和效果,并且皮内免疫组诱导小鼠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高于肌内免疫组,皮内免疫10μg+Al(OH)3对野生型新型冠状病毒的中和抗体GMT为922,对Omicron BA.5的中和抗体GMT为99。免疫rS1蛋白的小鼠脾淋巴细胞IFN-γ和IL-4水平上升,且皮内组免疫诱导小鼠产生的细胞免疫反应高于肌内免疫组,皮内免疫20μg组引起的IFN-γ水平最高[(370.7±42.36)个免疫斑点];皮内免疫10μg+Al(OH)3组引起的IL-4水平最高[(416.7±51.83)个免疫斑点]。结论皮内免疫引起的免疫应答强于传统的肌内免疫方法,可应用于后续疫苗接种策略。 孙鑫 陈彩迪 毕研伟 刘晓娟 李俊 李俊 肖红剑 姚宇峰 李智华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微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