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成林

作品数:20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沈阳体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博士启动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电刺激
  • 3篇腰痛
  • 3篇腰痛患者
  • 3篇针刺
  • 3篇直流电刺激
  • 2篇行为学
  • 2篇运动员
  • 2篇针药
  • 2篇针药并用
  • 2篇鼠模型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皮炎
  • 2篇小鼠
  • 2篇慢性
  • 2篇慢性非特异性
  • 2篇慢性非特异性...
  • 2篇接触性皮炎
  • 2篇过敏性鼻
  • 2篇过敏性鼻炎

机构

  • 15篇沈阳体育学院
  • 6篇辽宁中医药大...
  • 3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东北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

  • 20篇宋成林
  • 4篇陈以国
  • 3篇陈亚凤
  • 2篇张志星
  • 2篇成泽东
  • 2篇戴俭宇
  • 2篇卢贵林
  • 1篇刘健
  • 1篇刘宇
  • 1篇衣雪洁
  • 1篇马铁
  • 1篇常波
  • 1篇王树东
  • 1篇马铁明
  • 1篇高海宁
  • 1篇李春日
  • 1篇庞晓峰
  • 1篇李涛
  • 1篇郭峰
  • 1篇张超

传媒

  • 4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医用生物力学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实用中医内科...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体育科技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病变组织的形态、病理以及外周血中IL-6、IL-10、IL-17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病变组织的病理影响以及周围血中IL-6、IL-10和IL-17的改变,揭示针刺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学的部分机制。方法:将40只昆明种白色雄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二硝基氯苯刺激法,制作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观察治疗后小鼠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病变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外周静脉血中IL-6、IL-10和IL-17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明显增加,病变组织的炎性改变明显加重,IL-6、IL-17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意义),IL-10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意义);西药组、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较,患耳与健耳的耳厚度差、耳重量差明显降低,病变组织的炎性改变明显好转,IL-6、IL-17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意义),IL-10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意义)。结论:针刺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外周血中的IL-6、IL-10和IL-17的含量,进而调整Th17/Treg细胞的平衡,从而实现了耳厚度差、耳重量差的降低,病变组织炎性的改善,达到了治疗作用。
宋成林陈亚凤戴俭宇陈以国
关键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IL-6IL-10IL-17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运动损伤情况调查与原因研究分析
研究目的:大学生在运动时发生损伤,不仅对其身体造成严重伤害,且对在校学习及今后的运动和训练均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治疗运动损伤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目前关于运动损伤的研究,大多以单一的项目为主,研究对象大多为普通高校...
李郝静宋成林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创伤
针刺“鼻三针”对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IL-4和行为学的实验观察被引量:22
2011年
目的:观察针刺"鼻三针"对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的血浆中IL-4含量和行为学的影响,揭示针刺"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部分现代生物学和行为学基础。方法:将40只清洁级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过敏性鼻炎模型对照组、西地利嗪疗组、针刺"鼻三针"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卵蛋白全身致敏与局部攻击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过敏性大鼠模型,观察针刺"鼻三针"治疗后血浆IL-4含量以及行为学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模型组血浆IL-4含量明显升高,行为学指标升高,针刺"鼻三针"治疗组血浆IL-4含量含量明显降低,行为学指标比照明显减低。结论:针刺"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IL-4含量,从而减轻鼻黏膜变应性炎症,减轻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或减缓过敏性鼻炎的发作,以达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目的,而且能够降低行为学指标,从而有效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宋成林张志星成泽东陈以国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IL-4鼻三针
基于益气祛风原则观察针药并用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实验小鼠免疫调控机制
目的:利用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小鼠ACD模型,通过ACD小鼠皮损部位的组织形态改变、病理改变,评价基于益气祛风原则确立的针药并用方法对ACD的抑制作用,通过对ACD小鼠模型的相关细胞因子及其mRNA等水平的测定,从...
宋成林
关键词:TREGFOXP3变应性接触性皮炎针药并用
文献传递
热敏灸和针刺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对比观察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观察、比较热敏灸和针刺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条灸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产生热敏效应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电磁波照射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治疗1疗程和2疗程后,应用Mc Gill简化量表和计算VAS加权值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对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治疗完成2个月后,随访了解其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疗程后和2疗程后,Mc Gill简化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计算VAS加权值热敏灸组痊愈率55.6%,高于对照组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法和针刺法均是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热敏灸法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短期内治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针刺法。
潘斯腾马铁明卢贵林宋成林庞晓峰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热敏灸针刺艾灸
经颅直流电刺激辅助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已经受到了广泛地关注,且国外有学者已将其应用到了竞技体育中。本文对tDCS对人体运动能力的作用效果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后认为,传统的tDCS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或者正常人改善肌肉力量、延缓肌肉疲劳、促进运动技能学习等。但由于受到传统tDCS设备的限制,常见的导线式电极刺激只能在实验室中由专业人员进行操控,不利于运动员运动专项训练的实际应用;而便携式tDCS刺激器在运动员专项运动训练和提升其运动能力方面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鲁盼盼郭建瑞欧阳博文宋成林郭峰
关键词:肌肉力量肌肉疲劳运动技能学习
肌内效贴联合八段锦训练对大学生上交叉综合征的影响
2025年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八段锦训练对大学生上交叉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存在上交叉综合征的大学生3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肌内效贴组(14例)、八段锦组(12例)、联合治疗组(13例)。肌内效贴组进行贴扎治疗,八段锦组进行八段锦训练,联合治疗组在贴扎治疗基础上增加八段锦训练,共6周。干预前、干预3周后及6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部障碍指数(NDI)、头前伸角度(FHA)、圆肩角度(FSA)、肺活量(VC)评估3组大学生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组内干预前比较,3组大学生干预3周后及6周后的VAS评分及NDI评分降低、FHA及FSA减小、VC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大学生干预6周后的上述指标较干预3周后进一步改善(P<0.05)。与肌内效贴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干预3周后VAS评分[(3.15±1.51)分]较低、FHA[(32.65±2.42)°]及FSA[(33.11±1.47)°]较小、VC[(4696.92±440.88)ml]较大(P<0.05),干预6周后VAS评分[(1.46±1.20)分]及NDI评分[(4.62±1.33)分]较低、FHA[(26.20±1.22)°]及FSA[(28.97±2.02)°]较小、VC[(5053.41±385.69)ml]较大(P<0.05)。与八段锦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干预3周后的FSA较小(P<0.05),干预6周后VAS评分较低、FHA及FSA较小、VC较大(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八段锦训练对上交叉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减轻肩颈部疼痛,改善机体颈椎功能及异常姿势体态,增加肺活量,其疗效较单一治疗的效果好。
张胜男宋成林李郝静陈云昕邓欣瑞杨晓婧
关键词:八段锦颈型颈椎病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静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6周的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静态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招募患有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受试者36名(年龄21±3岁)。将36名受试者随机分为1 m A组、2 m A组、假刺激组(电流强度0 m A),每组均12人。HD-t DCS的刺激靶点为初级运动皮层区,刺激时间20 min/次,3次/周,共6周。通过Prokin平衡测试系统采集干预前、干预6周后3组受试者在双足睁眼站立、双足闭眼站立、优势足睁眼站立3种测试状态下的运动轨迹面积(mm^(2))、运动轨迹周长(mm),评估其静态平衡功能。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1 m A组、2 m A组在双足睁眼、双足闭眼、优势足睁眼3种测试状态下运动轨迹面积、运动轨迹周长数值均显著减小(P<0.05);假刺激组在3种状态下的运动轨迹面积、运动轨迹周长数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后组间比较,1 m A组与2 m A组在双足睁眼状态下运动轨迹面积、运动轨迹周长数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数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在双足闭眼、优势足睁眼2种测试状态下的运动轨迹面积、运动轨迹周长数值:2 m A组<1 m A组<假刺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静态平衡能力,且2 m A电流强度的干预效果更优。
陈云昕孟傲辉宋成林
关键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静态平衡能力电流强度
运动前50 Hz全身振动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改善作用被引量:1
2023年
背景:运动前使用全身振动能够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程度,然而缺少何种振动频率效果更佳的文献报道。目的:探讨在运动前使用50 Hz或35 Hz的全身振动对于普通男大学生运动后下肢股四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方法:选择31名健康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年龄(22.7±1.6)岁,随机分成50 Hz全身振动组(n=10)、35 Hz全身振动组(n=11)和对照组(n=10)。采用行进间全蹲跳和负重半蹲跳的方式诱导股四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在运动前1 d、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1,2,3,7 d测试肌肉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伸膝关节的等长峰值力矩;运动前1 d、运动后1,2,7 d测定血清肌酸激酶、白细胞介素6和前列腺素E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在运动后1,2,3 d,50 Hz全身振动组和35 Hz全身振动组的目测类比评分和等长峰值力矩下降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运动后2 d,50 Hz全身振动组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35 Hz全身振动组(P<0.05);在运动后2,3 d,50 Hz全身振动组的等长峰值力矩下降值低于35 Hz全身振动组(P<0.05);②50 Hz全身振动组肌酸激酶水平在运动后1,2 d低于对照组(P<0.05),35 Hz全身振动组在运动后2 d低于对照组(P<0.05);③与运动前1 d相比,50 Hz全身振动组白细胞介素6水平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P>0.05);35 Hz全身振动组在运动后1 d显著增高(P<0.05),对照组在运动后1,2 d显著增高(P<0.05);④3组的前列腺素E2水平在运动后1 d均较运动前1 d显著增高(P<0.05);⑤结果表明,运动前使用全身振动能够减轻运动后出现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力量损失,同时对相关血液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使用50 Hz的全身振动比使用35 Hz效果更佳。
张学彬敖文君蒋鑫宋成林
关键词:延迟性肌肉酸痛全身振动肌酸激酶血清白细胞介素6前列腺素E2
HD-tDCS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的影响
研究目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是指无明确病因、无明显病理改变且病程时间超过12周的腰痛。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是一种无创的、非入侵式的脑部刺激技术。它通过电极将恒定的、低强度的直流电(1.0-2...
陈云昕宋成林
关键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稳定极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