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江辉
- 作品数:30 被引量:236H指数:9
-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桂中坳陷上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被引量:39
- 2014年
- 桂中坳陷上古生界中、下泥盆统以及下石炭统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及储集条件,但受多期构造运动改造,页岩气保存条件复杂。从宏观和微观分析入手,对该区上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进行综合评价,预测其勘探潜力及有利勘探区。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钻井资料、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泥页岩物性分析数据以及构造演化史和埋藏史-热史恢复,从盖层封闭性、断裂和抬升剥蚀作用影响等方面评价了桂中坳陷上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结果表明:桂中坳陷中泥盆统泥页岩沉积厚度大(暗色泥页岩厚250-650 m)、分布连续且韧性和微观封闭性较好,可作为页岩气直接和区域盖层;下石炭统虽然分布局限,但韧性和封闭性好,可作为局部盖层;燕山期为研究区主要变形期,大量叠瓦状逆冲断裂和高角度逆冲断层在此时发育,对现今残存的页岩气藏分布格局起着决定性影响,坳陷中、西部遭受的构造改造相对较弱;强烈的剥蚀作用破坏了页岩气的保存,但坳陷中、西部地区剥蚀程度较小。总之,桂中坳陷中、西部的柳江低凸起内天山背斜及西部、马山断凸中部和红渡浅凹中部一带页岩盖层分布稳定且韧性和封闭性较好、遭受的构造破坏较弱、剥蚀厚度较小,为页岩气有利勘探区。
- 潘仁芳唐小玲孟江辉张喜满龚宇
- 关键词:油气保存条件页岩气桂中坳陷
- 湘西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地质特征——以龙山红岩溪剖面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本文的研究内容来自于对湘西北古生界页岩和烃源岩的调查这一研究项目,重点选取了其中一个剖面,通过对该剖面的实地测量,并对所集的采样品进行有机地化分析测试,综合分析所得地化数据,以对该区域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地质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 师天琛陈孔全陈孔全
- 关键词:页岩地质特征
- 潜江凹陷毛场—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
- 2018年
- 利用大量烃源岩样品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系统研究了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主要包括烃源岩分布、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_2型,烃源岩大部分进入成熟阶段。对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认为,烃源岩形成于半咸水湖相的还原沉积环境,其中不同地区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水体盐度和还原程度有所差异,生烃母质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双重生源。Pr/Ph、甾烷/藿烷、伽马蜡烷/C_(30)藿烷、C_(35)藿烷/C_(34)藿烷等一系列生标参数的差异可将研究区烃源岩分为两类。
- 钟剑鸣陈孔全沈均均孟江辉蔡俊
- 关键词:烃源岩成熟度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环境
- 东营凹陷广利-八面河地区沙四上亚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期次被引量:3
- 2011年
- 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和均一化温度分析,结合软件模拟埋藏史,认为东营凹陷广利-八面河地区沙四上亚段储层经历过3期油气充注:第1期为距今37.92-29.74Ma,发生于沙一段沉积晚期到东营组沉积早期;第2期为距今11.9-9.06Ma,发生于馆陶组沉积中期;第3期为距今5.21-0Ma,发生于明化镇组沉积期至现今。研究区油气充注以第3期为主。研究表明,第3期油包裹体普遍存在,而第1期和第2期油包裹体仅分布于距排烃中心较近的相对较深的砂组中,反映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排烃强度控制了油气运移的范围和充注特征。
- 孟江辉刘洛夫姜振学周杰丽刘惠民高永进
-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东营凹陷
- 塔中地区原油芳烃的地球化学特征
- 塔中地区为海相沉积,存在寒武系及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和中、上奥陶统泥质灰岩、泥岩这两套主要烃源岩。自1989年在塔中1井奥陶系潜山获得重大勘探突破以来,该区一直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带之一。本文以芳烃绝对定量GC/M...
- 孟江辉张敏
- 关键词:油气勘查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 滨里海盆地东南部S区块下二叠统空谷阶盐岩特征及其对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影响被引量:9
- 2012年
- S区块位于滨里海盆地的东南部,油气富集,但是近年来勘探工作突破不大。从地震和地质资料及其油气藏解剖入手,系统研究了本区块盐岩特征及其对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研究认为,本区盐岩的特点为:就整个盆地而言,盐岩的形成模式属于深盆浅水成盐模式;S区块盐构造的形成模式主要属差异负荷模式,其次为断层阻挡的顺层流动模式;盐构造活动具有多期次性;S区块盐岩层厚度总体表现为东南薄、西北厚,即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逐渐加厚;S区块盐窗较为发育,总体上表现为东部盐窗面积大,西部盐窗面积小。盐岩对S区块盐上层系(包括盐上地层和盐间地层)油气成藏的影响很大,盐岩控制了S区块盐上层系圈闭的类型及分布,盐窗的规模对周围的油藏或含油气构造的聚集程度产生影响。对比盐上层系各种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关系,可以推断本区盐上层系的油气藏共有3次成藏期,分别为三叠纪末期至早侏罗世末期、晚侏罗世末期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
- 刘洛夫尚晓庆孟江辉陈治军宁松华王萍李燕
- 关键词:盐岩油气成藏油气滨里海盆地
- 内蒙古银额盆地哈日凹陷下白垩统碎屑锆石U-Pb测年及其物源意义被引量:2
- 2018年
- 前人认为银额盆地下白垩统物源主要来自凹陷周缘的造山带或凸起区,但对于下白垩统的物源具体属于何套地层、确切源区位置等问题,并未开展过相关研究。笔者以哈日凹陷为例,通过对该凹陷下白垩统8个沉积岩样品开展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以期解决以上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碎屑锆石按年龄可以分为三叠纪锆石、二叠纪锆石、石炭纪锆石和古老锆石4类,对应的年龄分别为237. 9±3. 2~238. 3±8. 4 Ma、255. 0±9. 7~285. 9±4. 3 Ma、307. 0±23. 0~330. 0±3. 0 Ma和434. 0±4. 0~2584. 0±14. 0 Ma。(2)微量元素和锆石年龄组成特征表明,下白垩统以二叠系和石炭系物源供给为主,包括二叠纪和石炭纪侵入岩和沉积岩。(3)锆石年龄分布指示哈日凹陷下白垩统物源具有多源区的特征,凹陷西北部的洪格尔吉山、南部的宗乃山和东部的切刀山对其均有物源贡献。(4) 3个物源区对巴音戈壁组和苏红图组的物源贡献率具有一定的差异,如宗乃山地区对苏红图组有较大的物源贡献率,这种差异可能由沉积物迁移距离、源区地质体剥蚀速率、构造运动等原因所致。下白垩统物源特征的确定,对于恢复哈日凹陷早白垩世原型盆地、建立早白垩世沉积古地理模型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 陈治军高怡文孟江辉李科社吴凤常甜甜刘涛韩长春
- 关键词: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沉积物源银额盆地
-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哈日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被引量:37
- 2018年
- 近年来,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的油气勘探呈现良好态势,但油气分布规律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通过对烃源岩、原油和油砂样品进行系统的测试分析,开展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对比研究,以期明确原油油源特征,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银根组烃源岩TOC平均为4.69%,Ro平均为0.62%,Pr/Ph值平均为0.34,伽马蜡烷指数平均为0.36,烃源岩为有机质丰度极高、以Ⅰ型为主、低成熟烃源岩,具有以水生生物输入为主的生源特征和强还原、微咸—半咸水、水体分层的沉积古环境。下白垩统苏红图组烃源岩TOC平均为1.04%,Ro平均为0.75%,Pr/Ph值平均为0.99,伽马蜡烷指数平均为0.28,烃源岩为有机质丰度好、Ⅱ1—Ⅱ2型、低成熟—成熟烃源岩,具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源的生源特征和还原、微咸—半咸水的沉积古环境。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烃源岩TOC平均为0.91%,Ro平均为1.31%,Pr/Ph值平均为1.18,伽马蜡烷指数平均为0.24,烃源岩为有机质丰度中等—好、Ⅱ2—Ⅲ型、成熟—高成熟烃源岩,具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源的生源特征和弱还原—弱氧化、微咸—半咸水的沉积古环境。无论是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还是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巴音戈壁组原油与巴音戈壁组烃源岩的相似程度极高,且有别于银根组和苏红图组烃源岩,表明巴音戈壁组油藏的源岩主要为巴音戈壁组烃源岩。延哈2井原油和延哈3井原油来自于凹陷不同构造部位的巴音戈壁组烃源岩,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差异导致2个原油样品在成熟度方面有较大的差异,研究区巴音戈壁组油藏具有'近源成藏、侧向运移极为有限'的特点。
- 陈治军高怡文刘护创贺永红马芳侠孟江辉赵春晨韩长春
-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油源对比下白垩统银额盆地
- 鄂西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观音桥段成因及其页岩气地质意义被引量:4
- 2023年
- 上奥陶统五峰组观音桥段一直存在着深水和浅水成因的争论。据此本文通过岩心、露头、岩矿测试、有机地化和元素分析等资料,对观音桥段基本的地质特征和沉积古环境进行分析,并与上、下围岩进行对比,探讨其成因模式及页岩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赫南特冰期全球海平面骤降,鄂西地区具有陆源输入量低、上升洋流活跃、滞留程度中等和海洋生产力高的特点,而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受海平面变化和沉积前古地貌共同控制,进而影响着观音桥段的岩性展布;在隆后凹陷区,底水氧化还原状态受海平面下降影响相对较弱,以贫氧环境为主,有机质和浮游生物的保存条件较好,岩性以富有机质深水硅质页岩沉积为主,与上、下围岩岩性基本一致,体积压裂可以穿越该段同时对两套富气页岩进行产层改造,为勘探开发有利区域;而在隆起区周缘,海平面下降导致水体变浅明显,底水以富氧环境为主,保存条件变差,岩性以贫有机质的浅水介壳灰岩或泥质灰岩沉积为主,对上、下围岩产生明显的隔断,体积压裂难以穿越该段,产层改造效果差,为次级有利区。
- 沈均均杨丽亚王玉满计玉冰李辉王鹏万蔡全升孟江辉
- 关键词:中扬子岩相
- 中扬子西部下古生界页岩沉积古环境
- 2025年
- 【目的】下古生界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是中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而对两套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一直缺乏系统对比研究。【方法】以中扬子西部两套海相页岩为例,对其在被动大陆边缘和克拉通坳陷内沉积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有机质差异富集主控因素及形成模式。【结果】两套页岩高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段均位于底部,形成于陆源输入量低、古生产力水平高和保存条件好的环境,且筇竹寺组底部古生产力水平和底水还原程度更高,导致其TOC含量更高。此后,筇竹寺期盆地拉张裂陷作用持续减弱,龙马溪期前陆挠曲—迁移作用逐渐增强,两套页岩均表现出陆源输入量增大和保存条件变差的特点,但古生产力水平变化却截然不同:筇竹寺期,洋流活动随着海平面下降而减弱,古生产力水平随之降低,而龙马溪期,挠曲—迁移作用导致扬子海盆北部障壁开口逐渐打开,洋流涌入规模逐渐扩大,受海平面下降影响较弱,古生产力水平随之升高。因此,纵向上,筇竹寺组TOC含量降低主要受古生产力水平降低、保存条件变差和陆源输入量增大共同控制,而龙马溪组则主要受后两个因素控制。横向上,两套页岩由被动大陆边缘过渡至克拉通坳陷内,海平面高度和洋流活跃程度均呈降低趋势,保存条件和古生产力水平同时变差,TOC含量随之降低。受此控制,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开发重点应向西南落实,而龙马溪组则应转向西北方向,二者难以同时兼顾。【结论】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沉积古环境演化特征、有机质富集机理及指导页岩气勘探实践均具有积极意义。
- 沈均均杨丽亚王玉满李辉王鹏万周林刘计勇孟江辉
- 关键词: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