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 作品数:31 被引量:166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经济管理 文化科学 农业科学 更多>>
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国地理课程多媒体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2017年 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各有利弊,在课堂教学中综合利用二者的优点,将使教师从电脑屏幕后解放出来。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对教学内容、方法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因题而异,采用设问、提问、讨论、启发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慢慢领会,保证思维的连续性。教师将重点和难点板书在黑板上,能帮助学生记住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孙丽 李志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 南昌市厚田沙地蔓荆灌丛沙堆的形态与沉积特征 被引量:9 2021年 为探究亚热带湿润地区河湖周边发育的灌丛沙堆形态与沉积特征,以南昌市厚田沙地为研究区,对其优势种蔓荆(Vitex trifolia)所形成的灌丛沙堆开展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部位的沉积物进行采样与分析,研究沙堆形态、沉积特征及其与植被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蔓荆灌丛沙堆形态大多为盾形,水平尺度大,高度矮,坡度缓。沙堆沉积物以中沙为主,分选性较差,呈正偏和窄峰态分布,沙源来自附近平沙地和丘间地,为近源沉积。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底部至背风坡底部呈现为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体现了灌丛沙堆的防风滞沙功能和对沙粒的重新分选作用。灌丛与沙堆的各形态参数(灌丛高度除外)均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P<0.01),说明各形态参数在沙堆发育过程中得以协调发展。受植被类型和区域环境的影响,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直立生长且分支少的灌丛形成的椭球形或圆锥形沙堆形态不同,蔓荆匍匐生长且高度较矮的形态常形成低矮且范围较大的灌丛沙堆。亚热带湿润地区风力资源不丰富及厚田沙地沙源不足使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附近平沙地与丘间地,但不同坡位沉积规律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相同。 李向洁 李志文 杜建会 杜建会 詹江振 杜兰 孙丽 孙丽关键词:灌丛沙堆 沉积物 中国南部OIS 5e时期中亚热带北移的古生物学证据 被引量:2 2015年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是中国南方地区第四纪的代表性哺乳动物群,常见种属多见于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属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如猩猩、长臂猿、亚洲象和绝灭种巨貘、中国犀的现生种貘、犀等热带种,它们的存在指示了具热带气候性质的中亚热带南部的森林环境.本文在确定中国南部OIS 5e时期此类动物群种属构成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以热带种属的分布及其北界为依据,推断出中业热带北界分布至秦岭-淮河以南,较现今北移约3°,1月份平均温较今高约4~5℃,年均温高约3℃,说明在现今的亚热带地区盛行中亚热带-热带的气候环境,发生了较大的生物-气候带变迁.该变迁事件对应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高温期和35°N冬半年天文辐射总量的峰值,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结果. 李志文 李保生 孙丽 王丰年全新世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气候变迁的古生物学证据 被引量:3 2015年 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全新世期间的气候波动频繁,引起哺乳动物群的多次迁徙。该时期哺乳动物群的常见种属多见于亚热带地区,仅少数种属如貘、犀、长臂猿和亚洲象等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分布于热带―中亚热带南部地区,指示了具热带气候性质的中亚热带南部的森林环境。文章在确定中国东部全新世不同阶段此类动物群的种属构成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主要根据热带种的迁徙和分布特征,初步推断各阶段亚热带地区的气候变迁状况如下:盛冰期之后的冰消期,温度逐渐回升,14 000―12 000 a BP时,热带种分布北界大致南移2°,指示1月平均气温较今低3~5℃;12 000―8 500 a BP为升温期,气候转暖,热带种分布北界达中亚热带南部,逐渐类似于现今气候;8 500―5 000 a BP为大暖期,热带种分布北界抵秦岭―淮河一线,北移约6°,指示1月气温较今高约7~9℃;5 000―3 000 a BP为降温期,热带种分布北界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北移约4°,指示1月气温较今高约5~6℃;3 000 a BP以来,气候逐渐变冷。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在全新世时期发生了多次较大的气候和生物气候带变迁事件。 李志文 李保生 孙丽 王丰年关键词:全新世 气候变化 哺乳动物化石 南昌厚田沙地蔓荆(Vitex trifolia)灌丛沙堆的沉积物与空间格局特征 被引量:2 2022年 为探讨亚热带湿润地区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的特征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南昌市厚田沙地蔓荆(Vitex trifolia)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开展野外调查与研究,对各演化阶段灌丛沙堆的形态参数进行实地测量以分析其形态特征,对不同地貌部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采样以分析其粒度特征,并通过野外实地定位与遥感卫星影像图记录沙堆位置,以分析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厚田沙地蔓荆灌丛沙堆以稳定阶段为主,占比58.82%,衰退阶段次之,占比36.90%,发育阶段最少,仅占4.28%;各基本形态参数表现为稳定阶段>衰退阶段>发育阶段。沙堆表层的沉积物表现为稳定阶段细颗粒较多,发育阶段粗颗粒较多,衰退阶段居中;平均粒径表现为稳定阶段最小,为1.86Ф,衰退阶段次之,为1.75Ф,发育阶段最粗,为1.67Ф;顶部—中部—边缘—丘间低地的各地貌部位中,稳定和衰退阶段沉积物的平均粒径逐渐变粗,发育阶段无明显变化趋势。灌丛沙堆整体在大部分距离尺度上呈聚集分布状态,各演化阶段的沙堆中,发育阶段与其他两阶段的沙堆在各距离尺度上均无关联性,稳定与衰退阶段的沙堆在中小距离尺度上呈正关联性,反映出厚田沙地主要灌丛沙堆间的相互依赖性及群体效应。 李向洁 李志文 杜丁丁 孙丽 孙丽 李世乾 张雯关键词:灌丛沙堆 沉积物 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特色班运行方案与建设措施的思考 旅游地学成为交叉学科并得到迅速发展已逾20载,许多高校设置了旅游地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方向。2015年,长安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分别在旅游管理专业和地质学专业招收旅游地学的本科生计划,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 李志文 郭福生 叶长盛 姜勇彪 孙丽关键词:专业课程设置 地质学 地理学 旅游管理学 文献传递 东华理工大学基于新工科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办学措施探讨 旅游地学是在学科交叉与综合中形成的新学科方向,拥有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的专业科技人才。东华理工大学于2017年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招收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方向本科生。经过探索该方向... 李志文 郭福生 叶长盛 姜勇彪 孙丽 胡海平文献传递 江西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9 2017年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影响其所在区域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及发展前景。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基尼系数和交通连接度等方法对江西省225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在等级规模上为纺锤形结构,尚未形成稳定的金字塔结构;最邻近指数为0.81,表明3A级以上景区分布类型上为集聚分布,空间上呈现北多南少的非均衡分布态势,基尼系数为0.94,分布高密度地区为景德镇市区—浮梁县交汇处以及南昌市区;区域内交通网络连接度处于中等水平,交通连接度指数为1.49,连通度指数为0.51,各景区之间连接主要方式为国道与省道,全省紧密度指数为0.66,区域紧凑程度较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高勇 叶长盛 孙丽关键词:旅游景区 空间结构 影响中国黄土磁化率差异的多因素评述 被引量:29 2008年 通过查阅最近30a来对黄土古土壤磁化率与气候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成壤作用过程中由生物作用和风化作用产生的超顺磁粒级的磁铁矿、磁赤铁矿等强磁性矿物是导致古土壤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原因。另外,磁化率值高低也不容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黄土古土壤本底值的区别、淋溶作用、有机质对磁性矿物老化的阻碍及其本身的磁化率等。因此,黄土古土壤磁化率的高低是在气候条件为主导的作用下多种因素参与的结果。 李志文 李保生 孙丽 温小浩 邱世藩 吕映霞关键词:黄土古土壤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基塘利用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10 2019年 基塘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该文以佛山市南海区为研究区域,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引入到基塘利用质量评价中,从自然质量、社会经济、空间形态3个维度构建基塘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希伯特空间模型、加权平均模型、限制因子模型及加权求和模型计算出不同维度的基塘生态位适宜度,划分出适宜度等级,分析基塘利用质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区基塘用地自然质量条件较好,被城镇扩展、交通发展占用的可能性较大,连片性较强,分维数小,空间形态较为规整,生态位适宜度水平普遍较高,空间分布"南高北低"。高适宜度基塘面积高达9 611.80 hm^2,占基塘总面积的54.63%,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的西樵、九江、丹灶,也是传统基塘的发源地,体现人类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的合理性;较高适宜度基塘3 301.35 hm^2,分布在西南和北部地区;中等适宜度基塘3 274.72 hm^2,狮山镇分布最多;低适宜度基塘1 406.43 hm^2,北部地区分布最多。采取保护性开发、分区分片利用、加强整治力度、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是提高基塘生态位适宜度水平的有效途径。 叶长盛 仲亚美 孙丽 李志文关键词: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