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昱

作品数:29 被引量:152H指数:6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财政厅科研育种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9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2篇基因
  • 11篇玉米
  • 8篇转基因
  • 6篇水稻
  • 5篇育种
  • 5篇小麦
  • 4篇耐盐
  • 4篇大豆
  • 3篇植株
  • 3篇生物技术
  • 3篇种质
  • 3篇耐盐基因
  • 2篇新种质
  • 2篇雪花莲凝集素
  • 2篇亲本
  • 2篇亲缘
  • 2篇作物
  • 2篇抗虫
  • 2篇抗蚜
  • 2篇基因表达

机构

  • 29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延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吉林省农作物...
  • 1篇梨树县农机技...

作者

  • 29篇姜昱
  • 8篇林秀峰
  • 8篇王玉民
  • 8篇郝文媛
  • 8篇金峰学
  • 6篇刘德璞
  • 6篇李毅丹
  • 6篇刘志铭
  • 6篇王中伟
  • 5篇刘艳芝
  • 5篇康岭生
  • 4篇韦正乙
  • 4篇李淑芳
  • 4篇林春晶
  • 4篇袁鹰
  • 4篇何中国
  • 4篇姜志磊
  • 3篇谭化
  • 3篇王景余
  • 3篇马瑞

传媒

  • 8篇吉林农业科学
  • 7篇玉米科学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牧草与饲料
  • 1篇东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8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向日葵亲本配合力分析被引量:2
1997年
采用5×7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5个不育系、7个恢复系的8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并计算了相应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杂交种的产量与双亲的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呈显著正相关,一般配合力效应大于特殊配合力效应;除空瘪率这一性状的加性作用与非加性作用同等重要外,其余7个性状的加性方差均大于非加性方差,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株高、皮壳率、单株粒数的遗传方差大于环境方差,遗传力较高,可早代选择;百粒重、葵盘直径的遗传方差与环境方差之比近于1,遗传力不高;小区产量、单株粒重、空瘪率的环境方差大于遗传方差,这些性状不易早代选择。
姜昱何中国窦忠玉蔡红梅
关键词:向日葵亲本配合力
全文增补中
玉米耐盐基因ZmHKT2;1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耐盐基因ZmHKT2;1,所述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发明还提供了有所述基因编码的玉米HKT转运蛋白及所述基因ZmHKT2;1在转化植物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获得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
李毅丹姜志磊韦正乙刘艳芝姜昱金峰学
文献传递
玉米常规育种中存在的问题的生物技术解决方案被引量:16
2005年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育种家利用生物技术途径解决玉米常规育种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已成为可能。转基因技术可使玉米基因组本来不存在的外源基因导入进去,培育成具有“外来性状”的转基因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将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快速地聚合在一起,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性聚合的超级玉米品种。而目前玉米的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如何有效地结合,是国内外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就当前玉米常规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生物技术的优势做了讨论,并提出有效相结合的建议,以期今后能更快地培育出优质、高产的多抗性聚合新品种。
袁鹰刘德璞张光弟郝文媛谭化姜昱
关键词:常规育种玉米多抗性高产生物技术
Tal小麦开放授粉特性与组群方法的初步探讨
1985年
太谷核不育小麦(以下简称Tal小麦)的发现,使小麦互交有了可能,为在小麦中开展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创造了条件。许多育种家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轮选方案,很多单位开展了小麦群体改良。由于Tal小麦发现、鉴定时间不长,有关在轮选中应用的研究刚刚开展。因此,许多单位在实施轮选计划时,采用的一些环节性措施多借鉴于其它作物。如在隔离条件方面。借鉴异花授粉作物或杂交水稻;在开放互交时,沿用常规育种的种植方式;
武克忠王进先李丽君姜昱
关键词:轮回选择自花授粉作物
利用F_(2∶3)群体对玉米花期相关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以玉米自交系四287与四144为亲本的188个F2∶3家系为材料,考察玉米花期相关性状,并利用该群体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1个与玉米花期相关的QTL,包括与抽雄期相关的2个QTL,位于第3和第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21.9%和13.6%;与散粉期相关的3个QTL,位于第1、3和第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4.8%、21.0%和18.5%;与吐丝期相关的2个QTL,位于第3和第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6.5%和20.1%;与散粉-吐丝间隔期相关的4个QTL,位于第1、6、7和第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23.5%、25.3%、28.9%和20.9%。这些QTL的基因效应以部分显性和显性为主。
孙婷婷姜昱沈鑫朴仁哲金峰学
关键词:玉米
利用生物技术创制抗稻瘟病水稻新种质
林秀峰刘志铭郝文媛刑少辰李启云郭晓立王继春姜昱林春晶韦正乙郭东全沙洪林
该研究首次将纯合的转基因粳稻品系丰优201分别与北方粳稻品种丰优516、超产2号杂交,将花药培养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加快了育种速度,缩短育种周期,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分子检测,创造56份高抗稻瘟病新材料,抗性级别达0...
关键词:
关键词:抗稻瘟病水稻新种质生物技术
大豆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被引量:24
2006年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用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alanthusnivalisagglutinin,GNA)转化吉林省主推品种吉林20号、吉林30号、吉林45号品种大豆。通过接蚜鉴定和PCR鉴定,从所获得的种子苗中筛选出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植株的后代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1)PCR分析,转基因植株97TGR1和97TGR2的T2代表现阳性,第5代表现阳性纯合;97TGR1、97TGR2和98FD1 ̄98FD20的T3代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证明,GNA基因在蛋白质水平有表达,最高表达量占总可溶性蛋白的0.7%;97TGR1、98TGR2和99JI45TGR2的Souther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GNA基因已插入大豆基因组;(2)遗传学分析,97TRG1的T2代呈孟德尔3:1分离,97TGR2的T3代出现种皮颜色不规则分离。经过抗蚜性鉴定和连续的筛选,获得抗性纯系;(3)抗蚜性鉴定,转基因株的T1、T2世代转基因植株可抑制蚜虫繁殖量50% ̄90%;(4)品系鉴定,转基因大豆的抗蚜性达到农学标准抗(R)和高抗(HR)水平;大面积环境释放试验自然感蚜鉴定,转基因系蚜虫发生的高峰比对照延迟,高峰期过后群体蚜量的下降速度也比对照快。本研究认为,大豆花粉管通道技术可以利用于大豆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中,GNA基因在改良大豆的抗蚜性上是可取的。
刘德璞袁鹰唐克轩郑培和王兴智刘宝周正平姜昱孙小芬肖乃仲朱筱娟孔祥梅郝文媛徐文静刘娜李晓辉
关键词:大豆转基因GNA花粉管通道抗蚜性
高粱幼穗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被引量:2
2008年
6个基因型的高粱幼穗接种于YD10、L2、YLMDS和MS1诱导培养基,结果在MS1培养基上6个基因型的幼穗都诱导出愈伤组织,05DL15A诱导率最高为96.0%,四杂40诱导率最低为27.5%。获得的淡黄色颗粒状愈伤组织分化出不定芽,不定芽高8cm左右转入生根培养基再生植株。
谭化王中伟周紫阳刘艳芝姜昱董英山
关键词:高粱幼穗愈伤组织再生植株
转基因技术在我国小麦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改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其转基因遗传改良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自1992年第1例转基因小麦问世以来,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迅速。本文主要对转基因技术在我国小麦遗传改良(如改善品质、提高抗病虫性、抗除草剂、抗旱耐盐碱以及抗穗发芽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姜昱王玉民王中伟林秀峰马瑞刘志铭
关键词:小麦育种转基因技术
利用SSR标记分析35份糯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6
2014年
以引进的35个糯玉米自交系和5个我国普通玉米杂种优势群的标准检验种为供试材料,利用SSR标记分析他们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的等位变异数为2~8个,平均为4.67个;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量在0.198 6~0.794 7之间,平均为0.584 0;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0.923 1之间,平均值为0.645 3。40份材料可以分为4个类群,与可追踪的系谱信息基本一致。
王玉民尹大鹏张春宵康岭生金峰学姜昱
关键词:糯玉米分子标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