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海燕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市胸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细菌
  • 3篇耐药
  • 2篇胸腔
  • 2篇胸腔闭式
  • 2篇胸腔闭式引流
  • 2篇引流
  • 2篇引流瓶
  • 2篇手术
  • 2篇微生物
  • 2篇细菌培养
  • 2篇细菌培养结果
  • 2篇耐药性
  • 2篇闭式
  • 2篇闭式引流
  • 1篇单丝
  • 1篇胸腔闭式引流...
  • 1篇胸腔闭式引流...
  • 1篇胸外
  • 1篇胸外科
  • 1篇胸外科手术

机构

  • 8篇上海市胸科医...

作者

  • 8篇周海燕
  • 3篇邵湍
  • 3篇李志夫
  • 3篇李延文
  • 3篇顾月清
  • 1篇顾伟
  • 1篇丁淳
  • 1篇潘银根
  • 1篇谭强
  • 1篇薛剑
  • 1篇吴传勇
  • 1篇陈良
  • 1篇叶波
  • 1篇金跃辉
  • 1篇于方治
  • 1篇范利民
  • 1篇娄加陶
  • 1篇林强
  • 1篇李志刚
  • 1篇周阳

传媒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华临床医药...
  • 1篇中华国际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胸部外科...
  • 1篇海军军医大学...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1
  • 1篇2006
  • 2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2003年上海市胸科医院患者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特征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通过分析2003年全年我院病人中分离的细菌分布及其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应用MicroScan W/A-40系统鉴定细菌及药物敏感分析系统,对全年5552份标本中分离出的1385株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测定。结果 我院病人分离的微生物前10位的依次为念珠菌(19.7%)、铜绿假单胞菌(15.7%)、金黄色葡萄球菌(12.7%)、肺炎克雷白氏菌(12.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9%)、鲍曼氏不动杆菌(6.9%)、阴沟肠杆菌(6.8%)、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0%)、大肠埃希氏菌(2.5%)、产酸克雷氏菌(0.9%)。药敏提示各分离菌株对于药物敏感率各不相同。结论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中的耐药性问题十分严峻,应定期监测院内细菌的耐药变化,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邵湍顾月清李延文李志夫周海燕
关键词:耐药抗菌药物细菌培养分离菌
上海市胸科医院2002年和2003年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情况
2004年
目的 探讨2002年和2003年上海市胸科医院感染病原体的构成及耐药谱的动态变化,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 应用MicroScanW/A-40系统鉴定细菌及药物敏感分析系统,对2002年和2003年中送检的各类标本所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测定。结果 2年中各标本总的菌株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4%和24.9%。2年中所检出的前5位的菌株都为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真菌感染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第三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一位。对二年的细菌进行了药敏测定,结果表明,不论是革兰阴性杆菌还是阳性球菌,其耐药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对二种细菌的耐药率最低。结论 我院病人中分离的细菌耐药性强且多重耐药,应该了解各菌种的耐药特点和耐药机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严密监控新的耐药菌的产生。
顾月清李志夫邵湍李延文陈良周海燕于方治
关键词:微生物耐药性
胸腔闭式引流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7年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心外科最基本的救治手段,常用于肺部、食管、纵隔、心脏疾病等开胸手术后的引流。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管理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保证通畅及充分的胸腔引流至关重要。该文总结了国内各种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原理及构造,重点介绍了上海契斯特医疗科技公司生产的四腔引流瓶及干性引流瓶,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
丁淳金跃辉周海燕叶波张晓斌李志刚
关键词:胸腔闭式引流手术
2002年~2004年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分离细菌及其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2002年~2004年上海市胸科医院感染病原体的构成及耐药谱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MicroScan W/A-40细菌鉴定系统,对2002年~2004年中送检的各类标本所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测定。结果:所检出的前5位菌株3年均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真菌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第3位上升到2003年、2004年的第1位。不论是革兰阴性杆菌还是阳性球菌,其耐药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亚胺培南、关罗培南对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较低,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率最低。结论:我院病人中分离的细菌耐药水平高且多重耐药,应该了解各菌种的耐药特点和耐药机制,严密监控新的耐药菌的产生。
李延文邵湍顾月清李志夫周海燕
关键词:微生物耐药性
一种治疗喉返神经麻痹的声带注射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治疗喉返神经麻痹的声带注射装置,包括注射弯管,所述注射弯管一端连接穿刺针头,另一端连接鲁尔针座的输出端,所述鲁尔针座的输入端安装有尾部硅胶片,所述尾部硅胶片上开有星型口,所述尾部硅胶片配合鲁尔针座构成...
张杰周阳顾伟徐炜周海燕殷青周铭洲潘银根谭强
一次性使用干封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在胸外科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一次性使用干封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非盲的非劣效性临床试验,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进行随机化分组。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接受肺叶切除术治疗且术后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要求随机分配进入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试验组采用一次性使用干封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照组采用一次性使用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进行胸膜腔内气体和/或液体引流,建立全分析集(FAS)、符合方案集(PPS)、安全数据集(SS)评价两组的引液效果(胸腔积液恢复良好率)、引气效果(肺膨胀恢复良好率)及安全性。结果 入组的72例病例中,有3例患者因住院年龄超出了入选标准予以剔除,剔除率为4.17%(3/72)。FAS将所有72例受试者全部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PPS受试者共69例,对照组36例、试验组33例;SS受试者72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FAS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胸腔积液恢复良好率均为100.00%(36/36),非劣效性界值为7.00%,两组间差值为0.00%(95% CI 0.00%~0.00%),其下限的绝对值低于非劣效性界值;对照组与试验组肺膨胀恢复良好率分别为69.44%(25/36)和72.22%(26/36),两组间的差值为2.78%(95% CI-18.21%~23.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S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胸腔积液恢复良好率为100.00%(36/36),试验组为100.00%(33/33),两组间差值为0.00%(95% CI 0.00%~0.00%),其下限的绝对值低于非劣效性界值;对照组与试验组肺膨胀恢复良好率分别为69.44%(25/36)和69.70%(23/33),两组间的差值为0.25%(95% CI -21.48%~2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分析结果显示,整个试验过程中试验组所用的一次性使用干封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和对照组所用的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密封性均良好,连接口均未发生脱
周海燕殷青周铭洲范利民
关键词:胸外科手术引流术
单丝聚酯疝补片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单丝聚酯疝补片用于腹股沟疝修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行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3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采用聚酯补片,对照组使用聚丙烯补片。比较两组疗效、产品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事件。结果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6个月,两组间均无复发。术后异物感评分和第三个月随访异物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率,生殖系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丝聚酯疝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疗效非劣于聚丙烯补片,在腹股沟疝修复中使用单丝轻量化大网孔聚酯疝补片行开放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周海燕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聚酯
基于悬浮点阵技术的新型EGFR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构建基于悬浮点阵技术的新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检测并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相关的EGFR基因突变状况。方法选取61例经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诊的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后留取新鲜肺癌组织,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组织样本的EGFR基因18、19、20和21号外显子中包含8种高频突变位点的特异片段进行扩增,并经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LDR)以特异性探针对扩增片段中的突变进行连接,再基于悬浮点阵技术平台对连接产物进行检测,最后通过DNA测序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在61例NSCLC组织样本中,运用PCR-LDR联合悬浮点阵技术共检出EGFR基因突变19例,突变率为31.1%,其中外显子19缺失突变E746-A750 del(1)、E746-A750 del(2)各1例,外显子20点突变T790M 1例,外显子21点突变L858R 14例、L861Q2例,经DNA测序验证完全正确。结论运用PCR-LDR联合悬浮点阵技术初步建立了一种新型的EGFR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能同时准确检测EGFR基因中的8种高频突变,具有高通量和高特异性的特点,有望用于NSCLC患者进入EGFR-TKI药物靶向治疗前的EGFR基因突变检测。
娄加陶吴传勇薛剑林强周海燕朱晓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聚合酶链式反应非小细胞肺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