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伏喜

作品数:24 被引量:10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脂肪
  • 4篇血症
  • 4篇肿瘤
  • 4篇综合征
  • 4篇酒精
  • 4篇酒精性
  • 4篇非酒精性
  • 4篇非酒精性脂肪
  • 4篇肝炎
  • 3篇毒素血症
  • 3篇氧化氮
  • 3篇一氧化氮
  • 3篇死因
  • 3篇肿瘤坏死因子
  • 3篇内毒
  • 3篇内毒素
  • 3篇内毒素血症
  • 3篇坏死
  • 3篇坏死因子
  • 3篇病例

机构

  • 22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湖南医科大学
  • 2篇永州市中心医...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24篇周伏喜
  • 16篇卢放根
  • 14篇霍继荣
  • 12篇凌奇荷
  • 11篇吴小平
  • 4篇刘德良
  • 2篇卿笃信
  • 2篇欧大联
  • 2篇李盼盼
  • 2篇汪春莲
  • 2篇王学红
  • 2篇周芝元
  • 1篇李凌伟
  • 1篇林礼茂
  • 1篇王海琴
  • 1篇何燕
  • 1篇徐扬
  • 1篇刘斌
  • 1篇张洪
  • 1篇刘小伟

传媒

  • 5篇中国医师杂志
  • 5篇中华消化杂志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医学综述
  • 2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医学新知
  • 1篇湖南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医学与哲学(...

年份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水前期处理满足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探索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用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不同腹水中的蛋白质谱。方法用防止腹水蛋白质降解、去细胞成分、浓缩、去脂、脱盐及去干扰大的白蛋白等腹水的前期处理以满足双向凝胶电泳的条件。结果经2次离心可基本去除腹水细胞成分;用分子量5000的膜包超滤浓缩腹水,可消减腹水蛋白质的浓度差异;去白蛋白前,0.3mg上样量双向电泳图中可检出(421±20)个蛋白质点,去白蛋白后可检出(483±24)个蛋白质点。经上述腹水前期处理后得到较为清晰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论腹水前期处理能满足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要求,已建立的腹水蛋白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将为进一步的腹水蛋白质成分研究奠定基础。
王学红卢放根张洪周伏喜李凌伟刘小伟
关键词:腹水双向凝胶电泳蛋白质组学
大黄素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糖脂代谢紊乱的防治作用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糖脂代谢紊乱的防治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和M组,分别予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于4周末验证有脂肪肝后,M组再随机分为B、C、D和E组,各大鼠饲养不变,其中,C、D、E组分别予低、高剂量大黄素、二甲双胍干预。8周末测定肝指数、OGTT、转氨酶、血脂及肝脂质含量,评价肝脏脂肪变和炎症程度。结果 C、D组肝指数和血ALT、AST均较B组降低(P<0.01)。大黄素可改善糖耐量(P<0.01)。与B组比较,大黄素能降低血TC、TG、LDL及降低肝TC、TG含量(P<0.01),均有剂量依赖关系(P<0.01);同时D组血HDL较B组升高(P<0.01)。与B组比较,C、D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有不同改善(P<0.05,P<0.01),而肝脏炎症均有改善(P<0.01)。结论大黄素具有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
张亚辉周伏喜卢放根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黄素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
肠道去污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晚期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过度增殖明显,成为肠道细菌易位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重要原因,进而产生多种合并症。肠道去污又称选择性清洁肠道措施(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digestive tract,SDD),与微生态制剂均为常见的生态疗法。我们于2003年1月至2004年2月间利用肠道去污加微生态制剂或传统疗法分别治疗晚期肝硬化34例和31例,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血浆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旨在初步研究肠道去污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晚期肝硬化的疗效,为应用于肝硬化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周伏喜卢放根吴小平霍继荣凌奇荷
关键词:晚期肝硬化微生态制剂去污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NALP3炎性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ALP3)又称NLRP3,NALP3炎性小体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分在机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被多种类型的病原体或危险信号所激活,是活化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的分子平台,进而调控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等促炎细胞因子的成熟和分泌。近年来,NALP3炎性小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受到关注,该文就NASH中NALP3-caspase-1-IL-1β炎性通路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李盼盼周伏喜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进展被引量:3
2011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近年已成为危害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治疗在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炎保肝等措施纠正代谢紊乱、改善肝脏损害,以阻止疾病发生发展。本文就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三方面概述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进展。
陈露周伏喜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浆TNF-α、NO及内毒素水平变化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HRS)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内毒素的改变。方法:本研究共分3组,即肝硬化合并HRS组33例;肝硬化无HRS组29例;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TNF-α,亚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血浆NO,采用鲎试验检测血浆内毒素,并分析血浆内毒素与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合并HR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NO、TNF-α、内毒素水平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肝硬化无合并HR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硬化无合并HR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肝硬化合并HRS患者血浆内毒素与NO、TNF-α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和0.88,P值均<0.001。结论:肝肾综合征(HRS)患者体内血浆内毒素、NO、TNF-α均明显升高,并可能参与了肝肾综合征(HRS)产生的重要病理生理改变。
周伏喜卢放根吴小平霍继荣凌奇荷
关键词:肝肾综合征肿瘤坏死因子内毒素血症
球囊扩张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溃疡病胃输出端梗阻的价值被引量:2
2006年
溃疡病胃输出端梗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既往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1982年Benjamin等采用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幽门梗阻取得成功,对这一技术以后又有相继报道.虽然该法治疗幽门梗阻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报道不一.已知根除幽门螺杆菌(Hp)可改变溃疡病的病程,达到治愈溃疡的目的.我们采用可变直径(CRE)气囊扩张联合根除Hp治疗溃疡病胃输出端梗阻,取得了理想的近期与远期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刘德良霍继荣吴小平卢放根周伏喜周芝元
关键词:根除幽门螺杆菌气囊扩张治疗幽门梗阻溃疡病球囊扩张
消化科病例中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被引量:6
2005年
作者分析3例消化道症状突出而长期被误诊和漏诊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现艾滋病易侵犯消化系组织,表现为腹泻、腹痛、吞咽困难、急腹症等消化道症状,伴随有发热、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艾滋病患者的共同特征,作者建议全面推行在消化道内镜检查术前对被检查者进行HIV初筛,临床医师接诊消化道症状突出的患者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对伴随有长期消瘦、发热患者,应警惕艾滋病可能性,并作相应检查。
周伏喜卢放根卿笃信欧大联吴小平霍继荣
关键词:HIV霉菌性食道炎艾滋病患者消化科消化道症状浅表淋巴结肿大
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良性胃输出端梗阻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经内镜球囊扩张治疗溃疡病胃输出端良性梗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3例良性胃输出端梗阻患者采用气囊扩张治疗,术后对溃疡病HP阳性者进行HP根治,用内镜、钡剂造影定期随访并观察梗阻症状。【结果】患者的近期症状缓解率为91.3%,治疗后狭窄口平均直径由(5.1±2.6)mm增加到(15.2±1.2)mm(P<0.01),所有患者HP均被根除。主要并发症为黑便(8.7%)与呕血(4.3%)。术后随访0.5、1、2年的梗阻症状缓解率依次为82.6%、81.3%、76.9%,而梗阻症状复发率依次为17.4%、18.7%、23.1%。【结论】经内镜球囊扩张是治疗良性胃输出端梗阻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刘德良霍继荣吴小平卢放根周伏喜周芝元
关键词:气囊扩张术
游离脂肪酸对THP-1巨噬细胞NALP3炎性通路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NALP3炎性小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炎症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THP-1构建体外巨噬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棕榈酸干预24 h;用不同浓度的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预处理细胞后加入高浓度的棕榈酸孵育24 h。分别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指示剂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THP-1中ROS的变化;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的浓度;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ALP3,caspase-1蛋白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NALP3蛋白复合体各组分(NALP3,ASC,caspase-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各棕榈酸组细胞内ROS增加,NAL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及其分泌IL-1β水平均增加(P<0.05),并随棕榈酸浓度增加而增强;NAC预处理后,与单纯棕榈酸组相比,各NAC组THP-1产生ROS水平均下降,同时NAL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NALP3复合体各组分mRNA水平及其分泌IL-1β的能力均降低(P<0.05),此抑制作用随NAC浓度增加而增强。结论:游离脂肪酸可通过产生ROS调节巨噬细胞NAL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活化引起炎症因子分泌,该通路可能是NASH的发病机制之一。
付丽瑶周伏喜王学红卢放根
关键词:棕榈酸THP-1巨噬细胞活性氧NALP3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