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胫骨前肌及第3腓骨肌多肌腹异常1例
- 2017年
- 于解剖教学中发现一中年男尸左胫骨前肌及第3腓骨肌异常,报道如下:此例标本外观明显可见左小腿中上1/3较右腿粗。解剖操作时发现,其具有双胫骨前肌。内侧肌肉附着于胫骨的外侧,外侧肌肉附着于小腿骨间膜前面的上端。两肌肉向下移行成双肌腱经足底内侧缘止于内侧楔骨及第1跖骨。
- 牟博琨郑紫城吴樾
- 关键词:胫骨前肌腓骨肌肌腹足底内侧解剖教学第1跖骨
- 寰枢椎穿刺入路的应用解剖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为临床寰枢椎穿刺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0例上颈段脊柱标本进行了徒手解剖和横切面解剖观察。结果 :①经咽入路至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的穿刺点为与腭垂相对的咽后壁正中线上 ,定为A点 ,向后水平进针 ,深度分别为 ( 0 .95± 0 .0 4)cm和 ( 1.5 2± 0 .0 8)cm。经咽后壁至寰椎侧块的穿刺点为A点旁开 1.5cm处 ,深度为 ( 1.2 3± 0 .0 5 )cm。至枢椎体的穿刺点为A点下移 2 .0cm处 ,即B点 ,深度为 ( 1.13± 0 .0 6)cm。至枢椎侧块的穿刺点为B点旁开 1.8cm ,深度为 ( 1.3 6± 0 .0 6)cm。②经颈后外侧入路至寰椎前弓、寰椎侧块和枢椎齿突的穿刺点为枕外隆突至乳突尖连线的中外 1/ 3交界处 ,为C点 ,深度和角度分别为 ( 6.3 2± 0 .97)cm和 66.0 0°± 1.62°、( 4 .2 3± 0 .3 0 )cm和 63 .0 0°± 1.77°、( 5 .85±0 .5 1)cm和 71.0 0°± 1.83°。至枢椎体及侧块的穿刺点为C点向下 2 .0cm处 ,称为D点 ,深度和角度分别为 ( 4 .41± 0 .2 9)cm和 65 .0 0°± 1.68°、( 5 .46± 0 .48)cm和 70 .0 0°± 1.78°。③对穿刺入路的层次结构做了详尽的描述。结论 :上述两种穿刺入路有关测量结果可为术中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并有效避免损伤颈部大血管和神经。
- 张崇智赵喜庆李云生王长月吴樾
- 关键词:寰椎枢椎穿刺
- 带血管蒂股薄肌瓣的应用解剖被引量:6
- 2005年
- 吴樾田奉宸刘庚辰袁武
- 关键词:带血管蒂解剖学依据解剖学观测肌瓣修复血液供应神经支配
- 翼腭窝手术入路的断层与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为翼腭窝新型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固定成人尸头标本30例,取其前颅底。标本经脱钙、脱水等系列处理,分别行三维连续薄切片,厚度0.25mm。同时对80侧干燥骨进行测量。结果:翼腭窝形态多样,除有三角形外,还有弧形、横置"S"形、楔形、"L"形、哑铃形、短棒状或斜向外上的窄长条形。翼腭窝在中鼻道处内侧壁厚度为(1.95±0.66)mm(左),(1.97±0.74)mm(右)。在中鼻道处上颌窦口后缘至翼腭窝距离(11.25±1.95)mm(左),(11.22±1.96)mm(右)。结论:新型手术入路不经过上颌窦,运用器械从中鼻道深入至翼腭窝的内侧壁深度,打开薄骨板,直接进入翼腭窝,由此处入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术后并发症少。
- 郑海宁吴樾吕杨波于涌刘庚辰王平李云生翟丽东
- 关键词:翼腭窝断层解剖学应用解剖学
- 多处动脉行程显著曲折各一例
- 2008年
- 吴樾郑海宁吕杨波张靖高磊岳恺张钰
- 关键词:脾动脉髂外动脉左肾静脉左肾动脉髂总动脉
- 肱三头肌额外头多肌腹异常1例
- 2011年
- 在教学中发现,肱三头肌额外头多肌腹异常1例。该成年男尸左臂肱三头肌长头上方出现额外头,额外头起于肩胛冈外侧端,止于肱骨外科颈稍下方。肱三头肌长头异常发达,起于盂下结节,其肌纤维由内上向外下走行,呈螺旋状,内外侧头均有异常双肌腹出现。外侧头双肌腹均起于肱骨桡神经沟上外,内侧头两条肌腹并列起于桡神经沟下内,独立走行,在尺骨鹰嘴上方汇合成一条肌腱与长头和外侧头的肌睫共同止于尺骨鹰嘴(图1).
- 荆洋池嘉栋杨瑞吴樾
- 关键词:肱三头肌长头肌腹肱骨外科颈尺骨鹰嘴肩胛冈
- 带血管蒂的股薄肌瓣修复会阴部缺损的应用解剖被引量:7
- 2002年
- 目的 :为带血管蒂股薄肌瓣转位修补会阴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30侧成尸下肢股薄肌的主要血管、神经 ,血管蒂的长度 ,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股薄肌的血供主要由股深动脉的股薄肌支 ,血管蒂长(120 5±1.1)mm ,起始处外径(3.0±0.3)mm ,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深面。股薄肌由闭孔神经前支支配。结论 :以中、上段血管为蒂股薄肌瓣转位修复会阴部缺损 。
- 袁武吴樾田奉宸李健祁宁刘庚辰
- 关键词:带血管蒂
- 肱二头肌多肌腹伴额外肌异常1例
- 2011年
- 在教学中发现,一成年男尸左臂的肱二头肌多肌腹伴额外肌异常1例。异常肱二头肌与额外肌呈五条分离条索状肌腹,经解剖学追踪发现,肱二头肌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长头出现异常三肌腹均起于肩胛骨盂上结节;长头三肌腹汇合成一肌睫与短头的肌腱呈“Y”字形止于桡骨粗隆,额外肌肌腹起于肱骨中上三分之一,行于肱二头肌长头与短头间,止于肱骨下端。五条肌腹间可见肌皮神经穿行其中,正中神经外侧根发分支行于肱二头肌长头下方(图1)。
- 池嘉栋荆洋杨瑞吴樾
- 关键词:肱二头肌短头肌腹肱二头肌长头肱骨下端肌皮神经条索状
- 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研究腰椎不同部位对稳定性所起作用及3种不同术式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5具成尸脊柱(L 1-S 1) ,模拟3种不同术式 ,在5个部位 ,以6种状态 ,进行测试。结果 :椎间盘是一个椎节的主要负重结构 ,全椎板切除术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最为显著。结论 :全椎板切除术极大破坏腰椎稳定性。
- 吴樾张学利袁武江毅田成瑞侯振德祁宁刘庚辰
- 关键词:腰椎解剖学生物力学腰椎节段性不稳定
- 腰椎间梭形植骨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被引量:1
- 1999年
- 目的:研究腰椎间梭形植骨对治疗和预防全椎板切除术后腰椎失稳的作用。方法:选5具成尸脊柱(L_1~S_1)每具标本在6个部位,6种状态,模拟全椎板切除术和腰椎间梭形植骨进行位移测试。结果:植骨后在扭转、前屈、后伸、直立压缩时较全椎板切除后位移明显减小,效果显著。结论:腰椎间梭形植骨对全椎板切除术后腰椎失稳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 吴樾江毅张学利田成瑞侯振德高瑞亭黄三合袁武刘庚辰
- 关键词:腰椎解剖学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