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薇芬
-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拓展散曲的研究领域被引量:4
- 2004年
- 吕薇芬
- 关键词:元代散曲诗歌形式文体形式创作题材
- 锄强扶弱理想的虚幻实现——初露头角的元代公案杂剧被引量:2
- 2006年
- 《太和正音谱》将杂剧分为十二科,其中并没有“公案”这一科。“公案”这一类文学题材的作品,自古有之,是指官员审理案件的作品,如唐·张鷟《朝野佥载》曾记载官员蒋恒、李杰、魏昶、张楚金等巧妙断案的故事。在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也曾记录一些官员的判案故事,这些故事散见于笔记小说中,篇制短小,着重在赞扬官员的清明智慧。
- 吕薇芬
- 关键词:公案杂剧元代《太和正音谱》《朝野佥载》
-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变化最大,发展最快,其过程也极其曲折复杂,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这一个世纪是一个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世纪。在这百年之中,中国从贫穷、落后、封闭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发展成独立自主强大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
- 吕薇芬
- 关键词:中国社会社会变化封建中国文学研究殖民
- 杂剧的成熟以及与散曲的关系被引量:6
- 2006年
- 元杂剧的成熟必须具备外部条件,因为这是杂剧产生的土地。但一种文学艺术的发展,却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南宋起,雅文学渐有俗化现象,而俗文学如戏曲小说渐渐壮大,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至金代,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曲,迅速发展成熟,确立了庞大的北曲音乐体系,这一音乐体系被戏曲家接受,成为元杂剧的音乐载体,而其文体形式———散曲,由于功能的多样化,也很容易演变成剧套,成为戏曲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剧曲。作家常把个人的思想感情介入其中,甚至超越人物的身份与性格,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而形成“角色置换”现象,即作家借人物之口抒己之情。这与作家的文体意识有关。由于剧套与散套的文体特征基本一致,作家在谱曲时,与散曲的抒情功能纠缠,因此产生这种“置换”现象。
- 吕薇芬
- 关键词:角色置换
- 从北曲格律看词曲渊源被引量:3
- 2011年
- 曲是金元时期兴起的,又称为"词余",可见二者的渊源关系。北曲格律的研究,自《中原音韵》开始,直到近代,著作甚多,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列出源于词调的曲调,共七十五调。词调与曲调的关系并不简单。有名同实不同、名不同实同、虽同有小异、与正体不同与变体同等七种情况。词调与曲调有各自的发展变化轨迹。词与曲的格律,在衬字、用韵、句法、对偶等方面,都有同有异,词从俗而雅,成为文人抒情的载体;曲产生的年代,俗文学已很发达,不可能不受俗文学的影响。词与曲在功能、文体风格的不同表现,自然反映在格律上。
- 吕薇芬
- 我的学术生涯
- 2019年
- 一元代戏曲和散曲研究我是北大中文系五五级的,从我们这届开始本科是上五年,所以我是1960年毕业的。为什么会从事戏曲研究呢?因为我喜欢戏曲,在北大的时候当过地方戏曲社的社长。最开始的时候,我是被温小钰(按:1938~1993,曾任内蒙古大学教授,作家)拉进戏曲社的。温小钰当时在话剧社,她是很活跃的。那时候女同学比较少,地方戏曲社有位新闻专业的同学叫徐芬(音),她问温小钰,你们那有合适的人吗,我们想招一个。
- 吕薇芬李芳周琪瑛(整理)
- 关键词:学术生涯
- 梁廷枏暨第六届中国散曲学术研讨会小结
- 2003年
- 吕薇芬
- 关键词:散曲诗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