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柠
-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PTLD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于2014年5月-2017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4例患者(随访时间截止至2017年11月30日),总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发病率、危险因素、治疗疗效以及生存情况。结果:244例移植患者中,发生PTLD 22例,发病率为9.02%,其中病理确诊5例,临床诊断17例。22例PTLD患者均伴有EB病毒感染,均为使用ATG的亲缘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20例应用了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药或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17例有效,有效率85%。中位随访时间122 d,中位生存时间5(1-22)个月,总生存率50%。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预处理方案中应用ATG是PTLD发病的高危因素。在无法取得病理诊断的情况下,应积极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给予临床诊断。临床上越来越多地选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PTLD。
- 刘占祥黄文荣李猛谷振阳朱成英卢柠姚盛王书红李菲高晓宁刘代红高春记
- 关键词: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利妥昔单抗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八家三甲医院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3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ALCL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ALCL的生存率、复发率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33例接受HSCT的AL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1(12~57)岁,男23例,女10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和阴性(ALK-)分别为24例(72.7%)和9例(27.3%)。25例患者接受auto-HSCT(ALK+患者19例,ALK-患者6例),8例患者接受allo-HSCT(ALK+患者5例,ALK-患者3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18.7(4.0~150.0)个月。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完全缓解6例(均行auto-HSCT),部分缓解16例(auto-HSCT组14例,allo-HSCT组2例),复发难治11例(auto-HSCT组5例,allo-HSCT组6例)。疾病进展死亡7例,其中auto-HSCT组5例(20.0%),allo-HSCT组2例(25.0%)。移植相关死亡(TRM)5例,其中auto-HSCT组2例(8.0%),allo-HSCT组3例(37.5%)。auto-HSCT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间均为15个月,allo-HSCT后中位PFS时间为3.7(1.0~90.0)个月,中位OS时间为4.6(1.0~90.0)个月,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及PFS P值分别为0.247和0.317)。auto-HSCT和allo-HSCT组的2年OS率分别为72%和50%,5年OS率分别为36%和25%。结论ALCL化疗反应率高,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情况下化疗后序贯auto-HSCT为重要治疗措施,高危患者或可从allo-HSCT中获益。
- 卢柠李晓帆董玉君王旖旎付晓瑞吴亚妹李欲航王买红李乃农任汉云王昭张明智吴晓雄胡亮钉刘耀黄文荣
- 关键词: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
- 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肾功能及血钾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2013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39(17~77)岁。观察患者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前、后的肌酐(Cre)、尿素氮(BUN)及血钾(K^+)水平,分析治疗后肌酐、尿素氮、血钾的变化情况。结果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后肌酐较治疗前升高4.24μmol/L,血钾较治疗前降低0.05 mmol/L,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尿素氮较治疗前升高0.94 mmol/L(P<0.05)。结论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肾毒性发生率极低,对肌酐影响不明显,对尿素氮有一定影响,可使血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李景贺李彦卿姚子龙姚盛杨岚刘静石亚男刘占祥卢柠李文君靖彧
- 关键词:两性霉素B脂质体肾功能低钾血症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本研究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2011年67例DLBCL患者行auto-HSCT临床资料,观察生存结果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1月1日,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40(1-197)个月,3年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0.6%和66.4%,5年OS和PFS分别为70.6%和63.8%。移植相关死亡率(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为7.2%,1年和3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6.5%和23.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和移植前疾病状态是DLBCL患者auto-HSCT后长期生存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auto-H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年轻、移植前肿瘤负荷低的患者预后更好。
- 陆晓林李艳黄文荣郭玥潞赵小利卢柠朱海燕王全顺于力靖彧
- 关键词: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 KITD816突变对伴t(8;21)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研究KITD816突变对伴t(8;21)初次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挽救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10家医院血液科收治的伴t(8;21)初次复发AML接受挽救化疗患者的临床特征,计算其1个疗程挽救化疗完全缓解(CR2)率,分析其与KIT突变的相关性。结果共6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初诊时均进行了KIT基因突变检测,KIT基因突变阳性33例,其中26例为KITD816突变。复发后1个疗程挽救化疗CR2率为44.1%。KITD816突变组的1个疗程挽救治疗cR2率明显低于非KITD816突变组(23.1%对57.1%,χ2=7.559,P=0.006)。第1次完全缓解(CR2)维持期≥12个月组CR2率显著高于CR1维持期〈12个月组(74.1%对31.9%,χ2=9.192,P=0.002)。CR1维持期与KITD816突变存在显著相关性,CR1维持期≥12个月组中KITD816突变患者比例显著低于CR1维持期〈12个月组(19.0%对46.8%,χ2=4.737,P=0.030)。KITD816突变组复发后2年总生存率与非KITD816突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2±15.7)%对(55.1±11.1)%,P=0.060]。结论初诊时KITD816突变与较短CR1维持期显著相关,是伴t(8;21)AML复发后CR2率的不良影响因素,可以作为其挽救治疗疗效的预测指标。KITD816突变对伴t(8;21)复发AML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宫本法谭业辉廖爱军李剑毛玥莹卢柠丁一姜尔烈贡铁军贾治林孙谕李炳宗刘述川杜鹃黄文荣魏辉王建祥
- 关键词:突变KIT复发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