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隽华

作品数:20 被引量:7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衣原体
  • 7篇沙眼
  • 7篇沙眼衣原体
  • 5篇细胞
  • 4篇生殖
  • 4篇生殖道
  • 3篇蛋白
  • 3篇热休克
  • 3篇热休克蛋白
  • 3篇热休克蛋白6...
  • 3篇综合征
  • 3篇粒细胞
  • 2篇银屑
  • 2篇银屑病
  • 2篇生殖道感染
  • 2篇生殖道沙眼衣...
  • 2篇嗜酸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机构

  • 18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山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广州市儿童医...
  • 1篇中山医学院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20篇刘隽华
  • 9篇韩建德
  • 8篇罗迪青
  • 7篇陈木开
  • 5篇赵玉昆
  • 4篇廖绮曼
  • 3篇吴良才
  • 3篇何定阳
  • 3篇张海燕
  • 2篇李海翩
  • 2篇黄应表
  • 2篇吴蕙慧
  • 2篇涂裕英
  • 1篇刘静野
  • 1篇马春光
  • 1篇朱慧玲
  • 1篇李晖婷
  • 1篇钟敏华
  • 1篇吴长有
  • 1篇张勤奋

传媒

  • 5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岭南皮肤性病...
  • 2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皮肤性病诊疗...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被引量:3
2007年
刘隽华韩建德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皮损中VEGFR-1与VEGFR-2的表达研究
2022年
目的:通过检测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皮损VEGFR-1及VEGFR-2的表达水平,为研究银屑病血管机制方向提供实验基础。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7)和正常对照组(n=5),实验组使用咪喹莫特乳膏诱导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R-1及VEGFR-2在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及分布,并对VEGFR-1和VEGFR-2染色阳性的血管进行计数以及与血管、表皮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表皮、真皮血管与毛囊均过度表达VEGFR-1(P<0.05)和VEGFR-2(P<0.05);实验组VEGFR-1血管染色阳性率较VEGFR-2血管染色阳性率高(P<0.05);实验组VEGFR-1及VEGFR-2的免疫组化染色累积光密度值(IOD值)分别与小鼠微血管数量、表皮厚度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银屑病小鼠皮损中VEGFR-1与VEGFR-2过度表达,其表达强度与总血管数量、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程度呈正相关。
吴蕙慧罗泽宇庄涵喻刘隽华罗迪青赵玉昆
关键词:银屑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咪喹莫特
手足口病53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了解本地区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08年10月53例初诊患者的资料。结果全年发病,以4~6月多发。男女比1.8:1,年龄10月~31岁,中位年龄213岁。6岁以下占83.01%。2例再感染。28.3%患者伴有发热。手-足-口同时有皮疹者77.36%。皮疹常见位置依次为手(98.11%)、足(92.45%)、口(81.13%)、臀、大腿等。皮疹首发于手部者为56.60%,其他依次为口33.96%、臀32.08%、足30.19%。结论手足1:2病主要发生在6岁以下小孩。男性多发,可以再感染。仅部分患者发热。非所有患者同时有手-足-口典型皮疹。臀、大腿也是常见发病部位。首发皮疹最常见于手。
罗迪青刘隽华赵玉昆刘静野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2010-2018年广州市黄埔区某院手足口病和水痘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黄埔区某院2010-2018年手足口病以及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地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了2010-2018年间医院各个科室所报告的所有手足口病以及水痘患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以及χ2检验,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0-2018年共收集手足口病患者8 392例,其中男5 253例,女3 139例,男女比例为1.67∶1,各年依次报告病例1 135、1 060、892、981、1 071、987、1 050、820和396例,最常见发病年龄为1~3岁,每年该年龄段构成比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07,P<0.001);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5-7月份为高发期,不同年份之间的不同月份之间的病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956.68,P<0.001)。2010-2018年共收集水痘患者共2 775例,其中男1 563例,女1 212例,男女比例为1.29∶1,各年依次报告病例为259、384、211、270、374、248、305、413和311例,18岁以上发病的患者逐年增加,发病高峰为4-6月和11月-次年1月,分别占总发病数的25.0%和24.8%,各年间的不同月份之间的病例构成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04,P<0.001)。结论广州市黄埔区某院就诊手足口病患者仍以低龄儿童较多,水痘的发病年龄有变大趋势,应当在预防控制上引起重视。
刘隽华吴蕙慧赵玉昆李雨静李晖婷罗迪青
关键词:手足口病水痘流行病学
小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湿疹15例报告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经常治疗无效的15例湿疹患者予小剂量甲氨呤治疗,记录其皮损面积及瘙痒程度的变化,并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同时监测其肝肾功能的血常规。结果: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时,皮损面积和瘙痒程度随治疗时间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方差分析显示时间-皮疹改变效应的P<0.05,时间-瘙痒效应的P<0.05,各观察时点的皮损和瘙痒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中和治疗结束后的3个月随访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小剂量甲氨蝶呤对湿疹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
黄应表刘隽华罗迪青何定阳吴良才张海燕
关键词:湿疹甲氨蝶呤
2012-2014年广州地区沙眼衣原体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测定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保存的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临床株对几种临床常用代表药物的体外敏感性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药物敏感性的变化情况。方法用McCoy细胞培养法,以能够抑制沙眼衣原体包涵体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该药对沙眼衣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对扩增后感染率达90%以上的70株菌株进行MIC值测定。结果喹诺酮类药物MIC值2012年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已达耐药水平。2013年组及2014年组MIC值明显下降,抗菌活性恢复到敏感水平。各组的MIC90分别为:2012年组:左氧氟沙星MIC90=8.0mg/L,司帕沙星MIC90=5.12mg/L,莫西沙星MIC90=2.0mg/L。2013年组:左氧氟沙星MIC90=0.5mg/L,司帕沙星MIC90<0.04mg/L,莫西沙星MIC90=0.0032mg/L。2014年组:左氧氟沙星MIC90=0.5mg/L,司帕沙星MIC90<0.04mg/L,莫西沙星MIC90<0.0016mg/L。另外,2013年及2014年组阿奇霉素的MIC90较2012年组升高4倍,但仍属于敏感水平,分别为:2012年:0.0064mg/L;2013年:0.025mg/L;2014年:0.025mg/L。其余药物三组间MIC值大致相同。结论 2013年及2014年组较2012年组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有明显下降,提示敏感性有提高。四环素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
钟敏华朱慧玲张馨月陈木开李文静刘隽华韩建德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抗菌药抗菌活性
Marshall-White综合征12例分析被引量:11
2006年
12例Marshall-White综合征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24.42±3.88)岁。表现为四肢呈对称性暗红或淡红色,夹杂直径为0.2~2.0cm的白斑,如大理石样,下垂、加压或者屈曲肢体时红斑、白斑对比更明显,平卧或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或压迫时红斑消退。笔者认为Marshall-White综合征中的白斑是局部血管收缩的结果或系正常皮肤,而红斑是血管扩张的结果。
罗迪青何定阳黄应表刘隽华
关键词:MARSHALL-WHITE综合征
沙眼衣原体热休克蛋白60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和蛋白纯化
背景与目的: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是性传播疾病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衣原体生殖道感染发病率逐年增加,女性若发生C.t的反复、慢性感染,可导致输卵管粘连、狭窄甚者闭锁,继而...
刘隽华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感染免疫反应热休克蛋白60原核表达蛋白纯化
文献传递
梅毒血清固定者与治疗后阴转者的免疫功能比较研究被引量:25
2008年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者的免疫功能是否异常。方法对58例经规范治疗后出现血清固定的梅毒病人,检测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并与60例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转阴的梅毒病人的检测结果相对照,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梅毒血清固定者的IgM水平高于治疗后转阴者(P<0.01),补体C3、C4水平低于治疗后转阴者(P<0.01);CD4+T细胞数低于治疗后转阴者(P<0.01),CD8+T细胞数高于治疗后转阴者(P<0.01)。结论梅毒血清固定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
刘隽华韩建德陈木开廖绮曼陈小红
关键词:梅毒血清固定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
沙眼衣原体热休克蛋白60致小鼠宫颈炎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沙眼衣原体热休克蛋白60(cHsP60)在小鼠宫颈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50只雌性C3H/HeN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4组分别设为criSP60组、活体鼠肺炎衣原体(MoPn)组、灭活MoPn组及生长培养基组,该4组通过自制接种器通过阴道内分别接种criSP60、MoPn、灭活MoPn及生长培养基,第5天时,取小鼠宫颈组织行病理检查,观察宫颈局部的组织学变化并评分。结果criSP60组10只小鼠中9只宫颈黏膜可见不同程度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聚集及黏膜细胞坏死、脱落等炎症反应,与活体MoPn组病理特征相同。criSP60组小鼠宫颈炎症发生率为90%,中性粒细胞计数为76.00(25.0—80.0),炎症评分为12.5(11.5—14.25),MoPn组分别为80%、25.00(8.75~32.5)和9.00(8.00~11.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灭活MoPn组分别为40%、0.00(0.00—15.50)和0.00(0.00—12.50),宫颈黏膜炎症反应较弱,炎症评分及炎症发生率均低于criSP60组及Mo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培养基组仅2只小鼠出现黏膜浅层少量中性粒细胞游入。结论cHSP60是沙眼衣原体宫颈炎发病的重要致病物质。
蔡微刘隽华陈木开李海翩韩建德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宫颈炎热休克蛋白60宫颈炎症小鼠中性粒细胞计数宫颈黏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