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辉辉

作品数:14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噪声性
  • 4篇噪声暴露
  • 3篇愈合
  • 3篇突触
  • 3篇细胞
  • 3篇耳蜗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动物模型实验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密度
  • 2篇药物
  • 2篇叶酸
  • 2篇噪声性听力损...
  • 2篇四氢叶酸
  • 2篇听力损失
  • 2篇组合药
  • 2篇组合药物
  • 2篇微血管
  • 2篇微血管密度

机构

  • 1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作者

  • 14篇刘辉辉
  • 7篇吴皓
  • 6篇郭善禹
  • 4篇郑晓
  • 2篇杨涛
  • 1篇顾岩
  • 1篇程斌
  • 1篇刘磊
  • 1篇肖丹
  • 1篇石润杰
  • 1篇黄治物
  • 1篇蒉纲
  • 1篇汪照炎
  • 1篇易彬
  • 1篇林越
  • 1篇康文
  • 1篇易彬
  • 1篇汪雪玲

传媒

  • 4篇外科理论与实...
  • 2篇听力学及言语...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组织工程与重...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杨酸盐致大鼠耳鸣相关神经通路递质变化的初步研究
2025年
目的 初步研究听觉中枢脑区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分泌的动态变化,探讨水杨酸钠对听觉通路不同位置的影响。方法 126只SD大鼠,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余120只根据腹腔注射水杨酸盐的方式,分为急性注射1、2、4、8、24 h组(400 mg/kg水杨酸钠注射1次)、慢性注射3、7、14 d组(200 mg/kg水杨酸钠腹腔注射,每天两次,间隔大于8 h)和慢性恢复21、28 d组(每天注射水杨酸模式与慢性注射组相同,14 d注射完毕后停止,继续常规饲养至第21、28 d作为恢复期)共10小组及与其相对应的标准对照组(水杨酸钠替换为生理盐水),每组6只。各组大鼠麻醉后取材,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听觉中枢的听皮层、下丘、耳蜗核、海马的Glu及GABA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急性注射水杨酸盐24 h内,听皮层的Glu含量在1 h到达高峰,海马在注射后第4 h到达高峰,之后缓慢下降。听皮层、下丘、耳蜗核、海马四个脑区的GABA含量在慢性注射期均出现了上升趋势,第7 d到达了顶峰值,在第14 d时出现了下降并趋近于正常,在恢复期则基本回归正常水平。结论 水杨酸盐对听觉中枢有一定的短期兴奋刺激作用,在中枢可塑性的机制作用下,长期注射水杨酸盐后,神经递质释放达成了一个新的兴奋/抑制平衡状态,这个过程是可逆的。Glu和GABA各自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最终可能导致了耳鸣的形成。
易彬易彬汪雪玲刘辉辉汪雪玲杜婷婷刘辉辉石润杰黄治物
关键词:耳鸣水杨酸盐听觉中枢神经递质
一种用于预防、改善和/或治疗耳蜗突触损伤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预防、改善和/或治疗耳蜗突触损伤的组合物及其应用,涉及医药领域。通过小鼠噪声性耳蜗突触损伤小鼠模型实验,评价L‑5‑甲基四氢叶酸钙、MitoQ单独使用及其联合使用对两种耳蜗突触损伤的影响,发现L‑5‑...
吴皓刘辉辉
p276-00在制备防治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Riviciclib hydrochloride(p276‑00)在制备防治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药物中的应用,涉及医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用于预防和治疗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药物稀少的问题。通过运用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动物模...
吴皓刘辉辉
文献传递
p276-00在制备防治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Riviciclib hydrochloride(p276‑00)在制备防治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药物中的应用,涉及医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用于预防和治疗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药物稀少的问题。通过运用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动物模...
吴皓刘辉辉
文献传递
生肌长皮膏联合加压包扎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的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并探讨生肌长皮膏联合加压治疗促进下肢慢性溃疡愈合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我院外科门诊96例下肢慢性溃疡病人,分为长皮膏组、长皮膏加压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后3、7、14和21 d观察3组病人创面肉芽生长和溃疡愈合情况,记录愈合时间,取创面肉芽组织标本测定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和缺氧诱导因子1(HIF-1)基因的表达。结果:生肌长皮膏联合加压治疗可促进下肢慢性溃疡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增加羟脯氨酸含量并促进HIF-1基因表达,与对照组和长皮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肌长皮膏联合加压治疗能通过促进胶原合成和HIF-1的分泌从而显著加快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林越刘辉辉刘磊郑晓蒉纲郭善禹
关键词:下肢慢性溃疡愈合时间羟脯氨酸缺氧诱导因子1
线粒体内膜转位酶8A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及其内耳功能研究
2023年
目的·通过构建线粒体内膜转位酶8A (translocase of inn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 8A,Timm8a)基因敲除小鼠(即Timm8a^(-/-)小鼠),探究其听力表型及该基因在内耳的功能。方法·设计并构建Timm8a^(-/-)小鼠,采用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是否构建成功。观察并比较1月龄时Timm8a^(-/-)小鼠与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的体型及体质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WT小鼠耳蜗组织中TIMM8A的表达分布。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比较Timm8a^(-/-)小鼠和WT小鼠的听力阈值。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该2种小鼠内耳螺旋器、螺旋神经节与血管纹形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该2种小鼠的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与血管纹细胞中的线粒体超微结构,并统计异常线粒体所占比例。结果·PCR结果显示Timm8a基因已成功敲除,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Timm8a^(-/-)小鼠的耳蜗、大脑、心肌、骨骼肌组织中已无TIMM8A表达,表明Timm8a^(-/-)小鼠构建成功。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TIMM8A在WT小鼠耳蜗组织中呈泛表达,且高表达于螺旋器、螺旋神经节与血管纹区域。与WT小鼠相比,1月龄时的Timm8a^(-/-)小鼠发育较慢,体质量明显偏轻,且ABR阈值有所升高(均P<0.05);该小鼠的ABR的Ⅰ波波幅出现下降、Ⅰ波潜伏期有所延长。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Timm8a^(-/-)小鼠的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形态与数量均无明显改变,耳蜗中圈及底圈的血管纹厚度减薄(均P<0.05)。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Timm8a^(-/-)小鼠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与血管纹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出现异常,且异常线粒体比例明显增多(均P<0.05)。结论·该研究成功构建了Timm8a^(-/-)小鼠,其听力阈值的升高可能与其内耳线粒体超微形态结构异常有关。
洪晗馨王龙昊刘辉辉彭浒吴皓吴皓
关键词:线粒体
OTOGL复合杂合突变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聋的遗传及听力表型分析
2023年
目的探寻1个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家系的致病原因。方法收集该家系临床资料,采集静脉血后抽提DNA,通过Sanger测序对三大常见耳聋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DNA 12SrRNA)全序列进行筛查以排除致病突变,通过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对目前所有已知耳聋基因进行检测并寻找该患者的可疑致病基因,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变异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中先证者听力表型为中度听力障碍,其姐姐为中重度听力障碍,其父母听力正常,对先证者进行三大耳聋基因筛查未见可疑致病突变,通过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发现OTOGL基因截短类型的复合杂合突变是该家系高度可能的致病原因,先证者及其姐姐均携带OTOGL基因c.2833C>T(p.Arg945*)/c.6467C>A(p.Ser2156*)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根据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2833C>T(p.Arg945*)与c.6467C>A(p.Ser2156*)变异均被判定为致病性变异,前者首次被报道与遗传性聋相关。结论OTOGL基因c.2833C>T(p.Arg945*)与c.6467C>A(p.Ser2156*)复合杂合变异高度可能是该家系耳聋的致病基因。
洪晗馨王龙昊刘辉辉彭浒林妘许军吴皓吴皓
关键词:遗传性聋
龙血竭提取物促进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龙血竭乙醇提取物(Ethanolic extract of Resina Draconis,RDEE)促进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湿润烧伤膏组(MEBO组)和龙血竭乙醇提取物组(RDEE组)。测量和计算伤后第3、7、11和15天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和愈合时间;采用HE、Masson染色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结构改变、胶原分布,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 RDEE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MEBO组和RDEE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RDEE组、MEBO组创面愈合率和伤后第3、7、11天的MVD、VEGF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RDEE组创面结构和胶原排列方式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龙血竭提取物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辉辉肖丹郑晓顾岩郭善禹
关键词:创面愈合微血管密度
生肌长皮膏促进下肢慢性溃疡愈合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中药生肌长皮膏促进下肢慢性溃疡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外科门诊和中医科收治的64例患有下肢慢性溃疡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溃疡创面应用中药生肌长皮膏,对照组采用普通换药治疗,均为每天1次。两组病人于治疗后第3、7、14和21 d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分别取创面肉芽组织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4,观察组织结构变化、总胶原的分布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第14、21 d创面愈合率明显较高;胶原着色深、面积广[(68.7±7.7)比(48.9±9.3),P<0.05]。治疗后第7、14、21 d CD34表达增强,新生血管和MVD较多(P<0.05)。结论:中药生肌长皮膏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胶原合成和血管新生,从而促进溃疡愈合,有益于治疗下肢慢性溃疡。
刘辉辉郭善禹
关键词:下肢慢性溃疡愈合率微血管密度
一种用于预防、改善和/或治疗耳蜗突触损伤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预防、改善和/或治疗耳蜗突触损伤的组合物及其应用,涉及医药领域。通过小鼠噪声性耳蜗突触损伤小鼠模型实验,评价L‑5‑甲基四氢叶酸钙、MitoQ单独使用及其联合使用对两种耳蜗突触损伤的影响,发现L‑5‑...
吴皓刘辉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