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玮丽

作品数:17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蛋白
  • 7篇热休克
  • 7篇热休克蛋白
  • 5篇黏膜
  • 5篇萎缩性
  • 5篇萎缩性胃炎
  • 5篇胃炎
  • 5篇胃黏膜
  • 4篇幽门螺
  • 4篇幽门螺杆菌
  • 4篇黏膜保护
  • 4篇黏膜保护剂
  • 4篇胃癌
  • 4篇胃黏膜保护
  • 4篇胃黏膜保护剂
  • 4篇螺杆菌
  • 4篇保护剂
  • 3篇替普瑞酮
  • 3篇热休克蛋白7...
  • 3篇慢性

机构

  • 12篇浙江大学医学...
  • 6篇浙江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7篇刘玮丽
  • 10篇姒健敏
  • 4篇孙蕾民
  • 4篇陈淑洁
  • 3篇孙柯科
  • 3篇戴宁
  • 3篇吴加国
  • 2篇王侃
  • 2篇赵岚
  • 2篇商燕
  • 2篇王良静
  • 2篇王建国
  • 2篇於亮亮
  • 2篇邓燕勇
  • 1篇李晓玲
  • 1篇钱云
  • 1篇朱有法
  • 1篇杜颖
  • 1篇叶玲娜
  • 1篇黄智铭

传媒

  • 3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2009香港...
  • 1篇中华医学会消...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0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胃黏膜保护剂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修复过程中胃腺体细胞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表达的影响,探索胃黏膜保护剂作...
刘玮丽姒健敏孙柯科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
文献传递
定标活检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是监测胃癌前病变癌变的主要手段。定期准确地监测胃癌前病变可早期发现癌变。目前的常规活检技术因取材的随机性而造成病理诊断的差异,不能准确反应体内胃癌前期病变的真实变化。定标活检技术已在动物试验中成功应...
孙蕾民戴宁陈淑洁刘玮丽王建国赵岚王侃姒健敏
关键词:胃癌前病变
文献传递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486例克罗恩病的不良反应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评估CD患者应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8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IBD中心486例使用IFX治疗的CD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随访中位时间为31.1个月(12.0个月,40.0个月),IFX中位疗程为13.0个月(7.0个月,21.0个月)。486例患者中,98例(20.16%)发生不良反应;因不良反应停药者12例(2.47%)。急性输液反应为CD患者使用IFX的最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4%,占所有不良反应的41.84%(41/98), 39例为轻、中度,均在对症处理后好转(其中8例因输液反应反复发生而停药)。严重的急性输液反应仅2例,表现为过敏性休克,抢救后好转。4例患者出现迟发过敏反应。486例患者中,感染39例(8.02%),存在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等机会性致病病原体感染,无感染相关的死亡病例,36例患者在感染控制后可继续行IFX治疗。486例患者中,重症感染14例(2.88%),均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27例合并慢性HBV感染者均予抗病毒治疗,未见活动期HBV感染。1例患者在停用IFX 22个月后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腺癌;6例合并良性肿瘤病史患者用药期间无肿瘤复发、进展或恶变证据。在486例患者中,其他少见不良反应有肝功能异常8例(1.64%),贫血2例(0.41%),周围神经病变1例(0.21%),皮肤病变4例(0.82%)。IFX疗程延长、不合用免疫抑制剂和基线BMI升高是发生急性输液反应的危险因素;IFX疗程延长、基线白蛋白低于正常水平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CD患者应用IFX治疗总体安全,不良反应临床可控。用药前筛查和用药时监测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王侃叶玲娜潘贻朋刘玮丽曹倩
关键词:CROHN病输液反应
肝疾病中炎症衰老机制研究进展
2025年
肝疾病中的炎症衰老作用机制和干预措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炎症衰老是一种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细胞功能衰退过程,广泛参与肝疾病的发生发展。对于病毒性肝炎,炎症衰老的机制主要涉及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坏死以及肠道菌群失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炎症衰老机制较为复杂,涉及胰岛素抵抗和脂肪沉积、脂质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调以及NAD^(+)代谢异常。肝脏肿瘤中的炎症衰老则表现为肿瘤抑制机制的减弱、肝脏微环境的重塑、代谢重编程以及免疫逃逸机制的强化。目前,针对炎症衰老的治疗策略正在逐步发展,抗氧化治疗、改善代谢紊乱以及免疫疗法等成为肝疾病干预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探讨炎症衰老在肝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肝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徐燕萍陈璐祎刘玮丽陈丽英
关键词:肝疾病干预
粘膜定标活检技术的创建及推广应用
姒健敏王良静孙蕾民陈淑洁李晓玲赵岚吴加国刘玮丽方燕飞戴宁王建国高敏
如何对癌前病变癌变进行准确监测并判定其转归是急待解决的医学技术难题,也是早期干预阻断肿瘤发生的关键所在。我们首创发明的定标活检技术(Marking targeting biopsy,MTB)解决了胃癌前病变癌变的准确监测...
关键词:
关键词:定标活检技术癌前病变
热休克蛋白70在萎缩性胃炎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刘玮丽
热休克蛋白在胃肠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4年
刘玮丽姒健敏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胃肠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保护剂
热休克蛋白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90和HSP70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6例(轻度21例、中度30例、重度15例)和胃癌患背40例,中位年龄分别为47.8、56.1和59.4岁。幽门螺杆菌(Hp)阳性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者中分别为12例和28例。HSP70和HSP90的定性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基因和蛋白检测分别采用Western印迹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结果HSP70基因表达在萎缩性胃炎(1.41±0.80)中高于浅表性胃炎(1.31±0.80)和胃癌(1.18±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轻、中度萎缩者中呈低表达,分别为1.32±0.70和1.34±0.60,而在重度萎缩者中明显升高(2.20±0.80,P〈0.05)。HsP90的基因表达从浅表性胃炎(1.27±0.60)、萎缩性胃炎(1.53±0.80)至胃癌(1.84±0.70)呈逐步升高趋势;且在轻度(1.33±0.60)、中度(1.47±0.90)、重度(2.75±0.70)萎缩性胃炎中亦早逐步升高趋势(P〈0.05)。HSP90表达在Hp阳性(1.63±0.80)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高于阴性患者(1.35±0.50),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70和HSP90同步升高预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程度加重,而当HSP70下降而HSP90上升时提示胃癌发生可能。
孙蕾民刘玮丽商燕姒健敏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肿瘤热休克蛋白
胃黏膜保护剂对实验性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探讨胃黏膜保护剂对实验性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性乙酸致大鼠胃溃疡模型,成模3 d后分5组,即模型组、对照组、替普瑞酮组、奥美拉唑组、替普瑞酮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给药治疗14 d,取其标本,评估再生黏膜组织学及功能成熟度,以判定溃疡愈合质量。结果:奥美拉唑组和联合治疗组溃疡指数最小,溃疡抑制率最高。替普瑞酮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再生黏膜厚度增加、囊状扩张腺体数目减少,肉芽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数量减少、微血管数量增加、胶原面积增加,黏膜中性黏液和氨基己糖分泌增多,血浆PGE2分泌增多,免疫组化染色中黏膜局部EGFR、bFGF阳性细胞表达增强。结论:制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均能促进溃疡愈合,胃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能明显提高溃疡再生黏膜组织学和功能成熟度,促进高质量的溃疡愈合,若与奥美拉唑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钱云姒健敏吴加国陈淑洁朱有法孙柯科邓燕勇陈况王良静刘玮丽
关键词:胃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溃疡愈合质量
热休克蛋白HSP70在萎缩性胃炎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胃癌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新报道指出每年新增胃癌病例870,000例,而死亡病例650,000例,占据肿瘤死因的第二位.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进展期胃癌病人的5年存活率仅有20﹪左右.国内外均有学...
刘玮丽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热休克蛋白70幽门螺杆菌细胞凋亡胃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