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强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软骨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关节
  • 3篇关节软骨
  • 3篇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软骨细胞
  • 2篇塞来昔布
  • 2篇细胞
  • 2篇骨细胞
  • 2篇骨折
  • 2篇股骨
  • 2篇二甲双胍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益生菌
  • 1篇硬组织

机构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4篇南京军区福州...

作者

  • 8篇刘晓强
  • 4篇陈宗雄
  • 3篇王万宗
  • 1篇黄丽花
  • 1篇赵磊
  • 1篇王育斌
  • 1篇曾以琳
  • 1篇郑旭锋
  • 1篇黄长钟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6
  • 5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小粗隆骨折的处理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对小粗隆骨折的处理。方法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33例伴有小粗隆骨折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对小粗隆骨折进行固定。结果股骨粗隆间骨折得到较好固定,并随诊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无一例出现髋内翻畸形。结论对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小粗隆骨折进行固定,可以有效地防止髋内翻的发生。
黄丽花陈宗雄郑旭锋赵磊刘晓强黄长钟
关键词: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小粗隆
二甲双胍对直肠异常隐窝病灶抑制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直肠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入选经消化内镜发现直肠ACF的非糖尿病患者86例,随机分成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及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口服二甲双胍500 mg 2次/d,塞来昔布组口服塞来昔布200 mg 2次/d,对照组不服用二甲双胍及塞来昔布.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行肠镜检查,予0.4%美兰染色直肠,用放大肠镜观察直肠中亨氏瓣到齿状线之间的ACF个数及形态,分析各组直肠ACF个数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同时用活检钳在直肠上亨氏瓣到中亨氏瓣之间随机取得直肠正常黏膜处的标本,应用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transferase deoxynucleotidyl uridine end labeling)染色法检测直肠正常黏膜的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3组治疗前ACF均数及临床特征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的ACF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7.30±2.51、7.60±2.34减少至治疗后的4.77±1.57、5.83±1.46(P<0.05),且相对于塞来昔布组,二甲双胍组对ACF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对照组的ACF均数在治疗前后分别为7.40±2.11、7.43±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的增殖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48.87±1.78、49.93±2.59减少至治疗后的27.20±1.71、36.97±1.43(P<0.05),且二甲双胍组显著低于塞来昔布组(P<0.05).对照组的增殖指数在治疗前后分别为49.17±2.35、49.23±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的凋亡指数分别为3.00±1.14、2.93±0.78、3.07±1.08,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及塞来昔布对非糖尿病患者的直肠ACF均具有抑制作用,且二甲双胍的作用优于塞来昔布,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非胰岛素依赖)来抑制组织细胞的增殖.
刘晓强王雯许斌斌李达周
关键词:二甲双胍塞来昔布
二甲双胍对直肠异常隐窝病灶抑制作用的研究
背景:结肠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已升至所有肿瘤的第二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内镜下能观察到的最早期癌前病变。目前...
刘晓强
关键词:二甲双胍塞来昔布
文献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关节软骨细胞Transwell共培养诱导形成软骨被引量:14
2010年
背景:研究证实,关节软骨细胞具有分泌诱导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关节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但至今未见两种细胞运用Transwell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软骨的报道。目的:观察在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共培养后,关节软骨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关节软骨样细胞转化的能力。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4周龄SD大鼠的股骨及胫骨干骨髓,关节软骨细胞来源于4周龄SD大鼠的正常股骨头表面的关节软骨。分别吸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按1:1的细胞比例分别植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下室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室植入关节软骨细胞。同时设置相同浓度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分别在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增殖和基质合成情况,并对各组细胞爬片进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及氨基聚糖含量检测。结果与结论:共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外基质合成丰富,其基质能被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细胞染色呈现黄色。氨基聚糖含量随着诱导时间增加而增多。提示关节软骨细胞分泌物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关节软骨样细胞转化的能力,与此同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能分泌促进组织细胞修复的细胞因子,使共培养中的软骨细胞功能得以加强。由此可见,软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诱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王万宗陈宗雄刘晓强
关键词:关节软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四联疗法根治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的临床有效性。方法简单随机选择2022年2月—2024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四联疗法根治,观察组给予四联疗法根治联合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炎症反应、胃肠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胃动素、胃泌素-17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四联疗法根治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有利于改善炎症反应和胃肠激素水平,提高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许伯明刘晓强曾以琳王育斌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益生菌炎症反应四联疗法胃肠激素
关节软骨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1)分离、培养及鉴定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获取高纯度的BMSCs;(2)分离、培养及鉴定关节软骨细胞(Articular Car...
刘晓强
关键词:关节软骨软骨修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分化
文献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共培养与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比较被引量:7
2010年
背景:应用生长因子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样细胞分化,但诱导后的细胞在生物体内很难形成成熟的软骨细胞且仍具有分泌软骨基质及抗压,抗摩擦的能力。目的:对比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关节软骨细胞共培养诱导、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方法:提取SD大鼠关节软骨细胞与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2,1:1,2:1浓度比种植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同时设置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组为对照。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增殖和基质合成情况,并诱导结果行MTT比色法检查、氨基聚糖水平检测及WesternBlot检测Ⅱ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关节软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比例诱导的结果与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结果相当,但随着关节软骨细胞在诱导中体系中比例的增加,诱导结果明显优于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当诱导细胞达到一定比例时,诱导结果不会随之变化。说明软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转化,在开始时,诱导结果与软骨细胞所占的比例成正相关,当软骨细胞达到一定比例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结果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软骨细胞的诱导存在饱和现象。
陈宗雄刘晓强王万宗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软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成人肱骨干重建钢板置入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32例:随访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背景:股骨干骨折对于儿童来说是较常见的骨折之一,根据年龄,骨折情况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目的:观察运用成人肱骨干重建钢板置入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骨一科收治的32例单一性股骨干骨折儿童,男20例,女12例;年龄5~8岁,平均6.7岁;均采用切开复位+成人肱骨干重建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切口长度依据骨折类型尽量最短。所有病例根据临床及放射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记录患者在置入前及置入后3d的主观疼痛情况。结果与结论: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年。所有骨折于术后一两个月临床愈合,术后4~8个月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术后出现患肢短缩3例,短缩0.6~1.5cm,平均短缩1.1cm。其余病例出现患肢不同程度过度生长,增长0.3~1.2cm,全组29例平均增长(0.640±0.312)cm。术后3d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疼痛测量值变小。患肢活动范围增加,全部病例疗效满意,无切口感染及骨感染,无钢板折断及再骨折。提示成人肱骨干重建钢板适用于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其治疗效果满意。
刘晓强陈宗雄王万宗
关键词:成人股骨干骨折儿童硬组织植入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