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春雨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亚胺
  • 3篇酰亚胺
  • 3篇脱硫
  • 3篇聚酰亚胺
  • 1篇蛋白
  • 1篇性能研究
  • 1篇水葫芦
  • 1篇炭负极
  • 1篇炭化
  • 1篇牛血清白蛋白
  • 1篇亲和
  • 1篇脱硫特性
  • 1篇轮烷
  • 1篇膜制备
  • 1篇金属
  • 1篇金属有机
  • 1篇金属有机骨架
  • 1篇功能膜
  • 1篇分子
  • 1篇分子筛

机构

  • 5篇天津工业大学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5篇刘春雨
  • 4篇林立刚
  • 3篇张龙辉
  • 3篇刘红斌
  • 3篇董美美
  • 3篇黄衡
  • 2篇张玉忠
  • 2篇张潮
  • 2篇孙辉
  • 1篇郭建辉
  • 1篇曹雪梅

传媒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山东化工
  • 1篇石油学报(石...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第八届全国膜...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水葫芦基硬炭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钠性能研究
2021年
以水葫芦生物质为前驱体,直接高温炭化后得到了水葫芦生物质基硬炭材料。探究了不同炭化温度对生物质的表面形貌,内部结构以及储钠性能的影响。
刘春雨
关键词:水葫芦炭化
吸附功能膜的三维通道构建及其脱硫行为被引量:1
2014年
以耐高温基聚合物聚酰亚胺(PI)为基质材料,以Y分子筛为功能颗粒,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吸附功能膜,用于燃料油的深度脱硫,采用FT-IR、XPS和电镜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该吸附功能膜的形态结构、通道与吸附脱硫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吸附功能膜具有发达的孔结构,功能颗粒镶嵌于基膜表面层的三维网络通道中。膜的孔结构随凝固浴介质的不同而有显著区别,以水、乙醇、异丙醇、正丁醇的顺序,从指状孔结构逐渐向海绵状孔结构过渡;挥发时间的增加有利于海绵状孔的形成,海绵状、指状孔通道共存有利于吸附功能的实现。AgY-PI膜的吸附性能高于NaY-PI膜,这与分子筛与硫化物的结合力大小有关;AgY-PI膜可将燃料油硫质量浓度降至0.1mg/L以下,为燃料油脱硫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张龙辉董美美刘春雨邓盼姗黄衡张潮刘红斌林立刚
关键词:脱硫聚酰亚胺分子筛
金属有机骨架/聚酰亚胺复合膜材料的制备及脱硫特性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相分离方法制备了新型金属有机骨架(MOFs)/聚酰亚胺(PI)复合膜,考察了膜的形态结构、吸附通道与吸附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功能膜具有发达的孔结构,功能颗粒镶嵌于基膜的三维网络通道中;膜的断面形态结构随凝固浴的不同而有显著区别,以水、乙醇、异丙醇的顺序,断面形态从指状孔结构逐渐向海绵状孔过渡;膜的吸附行为与膜三维通道结构、金属有机骨架的独特网兜结构及络合吸附作用密切相关;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膜吸附容量可达18mg/g。该复合膜在有机物吸附分离、膜分离等领域中具有潜在的用途。
张潮刘春雨邓盼姗黄衡孙辉张龙辉刘红斌林立刚张玉忠
关键词:聚酰亚胺MOFS
基于聚轮烷的亲和膜制备及其吸脱附性能
2015年
以α-环糊精分子为主体,以修饰后的聚乙二醇分子为客体,利用两种主客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包结物,经封端工序后制备得到聚轮烷;以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为基膜材料,以聚轮烷为功能颗粒,将染料配基偶联至膜中构建新型亲和膜。通过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对膜的分子结构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型亲和膜呈非对称指状孔结构,聚轮烷在膜内分布均匀,配基成功引入膜中;同时,对膜的动态吸附脱附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膜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吸附平衡后,通过调节缓冲溶液的pH值实现脱附、富集。
董美美刘春雨曹雪梅黄衡邓盼姗郭建辉刘红斌林立刚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
基于膜吸附的脱硫功能膜通道构建
张龙辉董美美储贻健刘春雨孙辉林立刚张玉忠
关键词:脱硫聚酰亚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