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托
- 作品数:44 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2017年度中国建筑发展研究报告
- 2017年,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落实十九大精神是新时代城市规划工作的使命和任务,如何将城市建设与新时代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有机结合,成为当前建筑艺术研究和创作的主要趋势。本文选取2017...
- 杨莽华刘托黄续
-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创作
- 文献传递
- 中国当代建筑的应有之义被引量:1
- 2014年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迅速由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国家神奇般地变脸为一个繁荣充盈的国度,其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城市如雨后春笋遍布大地,高楼大厦一夜之间拔地而起,全球前100座最高的建筑中有61座在中国,我们只用了最近二十年的时间几乎完成了欧美两百年的城市化进程,旧貌与新颜就像舞台布景一样迅疾更替,但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 刘托
- 关键词:建筑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化进程舞台布景高楼
- 寻访乡城白藏房被引量:2
- 2021年
- 金秋十月,笔者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人员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考察白藏房,我还是第一次听到白藏房的叫法,感觉上应该是白色的藏房,但也许是某个藏族分支的特色民居?因为在甘肃龙南和四川阿坝地区就有白马藏族。继而又想到很多地方都有白色的房子,比如徽州、苏州地区的民居大多是白色的,那么乡城的藏房究竟有何特色呢?带着这些疑问踏上了旅途。乡城位于甘孜州腹地,县城海拔2800米,包裹在亚丁神山、梅里雪山和格聂神山之中.
- 刘托
- 关键词:白马藏族梅里雪山神山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本文首先从历史角度检视了以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缺位,然后考察了文化遗产观念的变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引入,接着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并探讨如何在城市语境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
- 张欣刘托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活态文化生态
- 文献传递
- 市场化环境让非遗文化难以独善其身被引量:1
- 2014年
- 从高校的角度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
季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面临的两个方面的矛盾比较难解决:一是价值体系与文化生态方面的矛盾。"以富为贵"的简单价值观使非物质文化处于恶劣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不需要任何技术的杂工的劳动收入超过了大部分非遗传人的收入,这样非遗传习的队伍就无法可持续。
- 黎大志刘托季铁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环境独善其身文化生态环境价值体系价值观
- 体味色彩塑造的空间被引量:2
- 2006年
- 行走在城市空间中,无论是脚踏着的路面,手触摸着的栏杆,还是驻足凝视眼前被你瞬间捕捉到的物像,你都在摄入着某种色彩。记得大学上建筑初步课的时候,老师提问:建筑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有回答说是造型、有回答是体量、有回答是空间,而答案是色彩。实际上确是如此,人们由远而近地观察一座建筑物时,首先冲击人们视觉的是色彩,
- 刘托
- 关键词:彩塑体味建筑物
- 殊路同归——谈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通与协同
- 2024年
-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属于文化遗产范畴,区别在于载体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是因为人们关注角度不同,使事物在不同发展时段呈现的侧面和特征不同。文化遗产保护从物质遗产始,进而延伸至非物质领域,这一进程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国内当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二者有共同的范畴、原则、方法,近年来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向。从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角度建立遗产学及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时机渐趋成熟,在统一的遗产学框架下理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问题也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秉持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建立统一的文化遗产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并将文化遗产整体纳入国家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制度保障和管理依据,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有序、协同的良好局面。
- 刘托
- 关键词:文化遗产非物质遗产遗产价值整体性
- 让建筑回归生活本原
- 2018年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面貌可谓发生了巨大变化,堪比19世纪中国近代城市的世纪大变迁。相比之下,改革开放后的这次变革来得更凶猛、更迅捷、更彻底,以致抹去了一代人对故城的记忆,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一种历史性诘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老话题新叩问,历史总是在不同的时期被不断重演。
- 刘托
- 关键词:建筑历史性
-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整体保护被引量:24
- 2012年
-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根植于中国特殊的人文与地理环境,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建筑材料、技术水平和社会观念等条件下的历史选择,反映了中国人营造合一、道器合一、工艺合一的理念。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我国文化遗产的存续受到猛烈冲击,包括营造技艺在内的一些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现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冲击而目益萎缩,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 刘托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
-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途径和方式
- 无论联合国抑或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都将传统手工技艺列为一项重要类别,其中又可大致分为陶瓷器、纺织印染、皮毛加工、服装鞋帽、建筑及建筑材料、冶金锻铸、兵器、金银铜铁器、金银首饰、家具、车船制造、漆器、乐器、笔墨纸砚...
- 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