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彬
- 作品数:44 被引量:203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 探讨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ANKL患者的临床病理档案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全血细胞计数以及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与骨髓活检标本的形态学观察.用流式细胞学(FCM)及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进行免疫表型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结果 10例患者中,最常见的血液学异常为贫血(7例)与血小板减少(9例).6例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颗粒淋巴细胞.骨髓穿刺涂片示8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20.0%).6例可见大颗粒淋巴细胞.骨髓活检切片示轻度浸润5例,中度浸润3例,重度浸润2例.骨髓切片中8例为间质型浸润,2例呈弥漫型浸润,4例可见噬血现象(吞噬成熟红细胞).免疫表型方面,FCM检测示全部病例为CD2+sCD3- CD4- CD56+CD57-.9例CD7、5例CD16、4例CD8和1例CD5阳性.8例行免疫组织化学相关抗原检测:cCD3 4例、CD566例、T细胞内抗原1(TIA-1)6例、颗粒酶B4例和穿孔素2例阳性.10例TCRγ基因重排检测均为胚系构型.结论 ANKL是一种NK细胞来源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组织肿瘤,需进行全面的外周血与骨髓的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检测才能确诊,需注意与多种NK细胞与T细胞淋巴瘤鉴别.
- 刘恩彬陈辉树张培红李占琦孙琦杨晴英方立环孙福军
- 关键词:穿刺术免疫表型分型
-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骨髓病理特点与鉴别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骨髓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方法 19例WM患者行骨髓穿刺(BMA)及骨髓活组织检查(BMB)进行形态学观察,用流式细胞术(FCM)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 进行免疫表犁分析.结果 11例BMA示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生.BMB示19例均见瘤细胞侵犯,其中17例主要为小淋巴细胞增生,2例主要为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生.4例未见典型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骨髓侵犯呈弥漫型12例,结节型4例,间质型3例.FCM示14例瘤细胞CD19^+、CD20^+、CD22^+、CD5^-、CD10^-.IHC示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CD20^+、Pax5^+,浆细胞CD38^+、CD138^+、CD20^-、Pax5^-.结论 小淋巴细胞增生伴有浆细胞样分化是WM的典型骨髓病理组织学改变,IHC有利于识别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两种不同的细胞成分.形态学与FCM、IHC相结合有助于WM的诊断与鉴别.
- 刘恩彬张培红李占琦孙琦杨晴英方立环孙福军
- 关键词:骨髓检查免疫表型分型
- 骨髓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 lizhanqi刘恩彬孙琦张洪菊缐霖班宁溥汝昆
- 伴有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 探讨伴有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应用双色分离探针MYC、bcl-2和bcl-6对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收集的15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石蜡组织切片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8例B细胞淋巴瘤中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HGBL为3例,1例合并CCND1/IgH阳性.3例均为中老年男性,多部位受累,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Ann Arbor分期均为Ⅳ期;2例行高强度化疗,未缓解,生存期分别为9个月和11个月;1例未治疗,正在随访中.3例具有不同形态谱系,初诊分别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检测示2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1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Ki-67染色示3例均具有较高的增殖指数(60%~90%).结论 伴有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HGBL侵袭性强,以多器官受累为主,分期晚,疗效差.需要结合病理组织学和FISH检测确诊,并需要与多种淋巴瘤鉴别.其生存期短,需要早期诊断与强化治疗.
- 贡金英张翼鹜张敬东张伟李建强汝昆刘恩彬
-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基因重排B淋巴细胞原位杂交
- 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骨髓的病理与临床研究被引量:38
- 2000年
-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侵犯骨髓 (BMI)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 ,H Giemsa E染色及免疫组化确定淋巴瘤表型。 70例NHLBMI中 ,男 5 2例 ,女 18例。中位年龄 49(4~ 78)岁。T NHL2 0例 ,B NHL5 0例。结果 NHLBMI呈轻度 15例(2 1.4% ) ,中度 16例 (2 2 .9% ) ,重度 39例 (5 5 .7% )。瘤细胞分布呈间质型 2 3例 (32 .9% ) ,结节型 7例(10 .0 % ) ,混合型 18例 (2 5 .7% )和弥漫型 2 2例 (31.4% )。结节型侵犯伴脾肿大者显著高于其他型 ,结节型者主要为B NHLBMI,表明NHLBMI伴脾肿大与淋巴瘤表型有关。显著侵犯组易合并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LCL) ,表明NHLBMI越重 ,越易合并LCL。还提示淋巴瘤侵犯骨髓越轻 ,疗效越好。结论NHLBMI程度和方式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 ,通过骨髓活检检查NHLBMI。
- 陈辉树钱林生沈建平陈玉梅方立环杨晴英刘恩彬
- 关键词:淋巴瘤白血病骨髓侵犯
- 161例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临床病理分期的探讨
- 本文通过161个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病例,对其临床病理分期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pre-CIMF与CIMF-Fs是CIMF临床特征与骨髓组织特点差异明显的不同发展阶段,伴OMS是CIMF的一种组织学变型,而不是一种独立疾...
- 刘爱宁陈辉树刘恩彬方立环杨晴英钱林生
- 关键词:骨髓纤维化病理分期
- 文献传递
-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Sweet's综合征(附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 讨论并鉴别全反式维甲酸(ATRA)引起的少见的不良反应,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 报告国内首例ATRA治疗APL并发Sweet’s综合征的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文献报道共有13例APL患者发生与ATRA治疗相关的Sweet’s综合征。包括本例在内的14例患者,中位年龄49.5(9~84)岁,女10例,男4例。10例患者单独累及皮肤,4例除皮肤外还累及肌肉、肺部、肾脏。皮肤累及以上肢为多(11例),其他部位包括下肢、面部、颈部、背部、腹部、会阴部等。患者出现Sweet’s综合征时,ATRA治疗中位时间为18(6~34)d,外周血中位白细胞计数为7.05(0.80—23.00)×10^9/L。有4例患者未中断ATRA治疗,共有13例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2例有效。1例患者自发缓解。在全部14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维甲酸综合征。结论 Sweet’s综合征为ATRA治疗APL患者过程中少见的并发症,与皮肤组织的炎症和感染不易鉴别,其发生的机制与维甲酸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再次应用ATRA后未见复发。
- 阎嶂松李大鹏姜尔烈周春林刘恩彬陈辉树冯四洲韩明哲
- 关键词:SWEET综合征维甲酸
- 骨髓活检在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在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CEL患者的临床特点,对其标本进行常规骨髓活检塑料包埋,通过H—G—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并分析组织切片的病理学特点。获得4例患者的随访资料。结果(1)13例CEL患者男:女为12:1。中位年龄40岁(23~67岁)。具有CEL的各种相关表现如发热、贫血、出血等,并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组织。(2)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达(18.1±16.2)×10^9/L。(3)骨髓活检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占绝对优势,其他各系如中性粒细胞、红系及巨核细胞相对减少。网状纤维染色(+)6例,(2+)4例,(3+)3例。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少数肥大细胞散在分布。(4)随访4例患者目前病情平稳。结论结合CEL患者临床表现,骨髓活检在CE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王微陈辉树刘恩彬杨晴英方立环孙福军钱林生
-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血病病理学
- 脾脏淋巴管瘤病一例被引量:3
- 2001年
- 陈辉树方立环杨晴英刘恩彬
- 关键词:脾脏肿瘤淋巴管瘤病
- 不同固定剂对铁染色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 2002年
- 杨晴英方立环赵俊霄陈辉树刘恩彬
- 关键词:固定剂血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