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芳
- 作品数:15 被引量:116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安市儿童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斜视度在-30△至-40△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行单眼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试验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融合功能恢复情况和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85.0%、12.5%和2.5%,对照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70%、20.0%和10.0%,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07、5.103、4.875,均P<0.05)。手术前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75.0%和35.0%,对照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67.5%和32.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5和0.06,均P>0.05)。手术后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100.0%和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和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1和11.25,均P<0.05)。结论对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视觉效果。
- 刘彦芳林萍
- 关键词: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基本型
-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复视的临床分析
- 目的:研究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后出现复视症状概率和相关因素,降低复视症状发生率.方法:选取在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住院手术治疗的11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统计术后复视的发生率、消失时间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回顾性...
- 许峰刘彦芳林萍张利玲
- 贝复舒在膜性结膜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应用贝复舒治疗膜性结膜炎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膜性结膜炎患者52例共9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5例在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利巴韦林滴眼液点眼和剥膜治疗的同时加用贝复舒,对照组45例只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利巴韦林滴眼液点眼和剥膜治疗,两组皆不全身用药。结果:实验组7±0.2d后结膜面无膜形成,结膜面完整,结膜荧光素钠染色阴性,结膜损伤完全修复,结膜轻度充血;对照组14±0.5d后结膜面无膜形成,结膜面完整,结膜荧光素钠染色阴性,结膜损伤完全修复,结膜轻度充血。结论:对膜性结膜炎患者应用贝复舒可明显缩短结膜损伤修复时间,提高疗效。
- 刘彦芳
- 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讨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3/2017-03本院收治的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脑力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脑力组患者给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常规组患者不进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觉功能、近立体视锐度、眼位情况。结果:在同视机视觉功能Ⅰ级、Ⅱ级、Ⅲ级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itmus近立体视锐度无立体视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Titmus近立体视锐度中心凹、黄斑孔、周边立体视占比方面,脑力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脑力组治疗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mo后,脑力组眼位维持正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可有效促进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有利于维持眼位正位。
- 刘彦芳林萍
- 关键词:双眼视觉功能
- 西安市55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达标验收情况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实施消毒供应中心(室)达标验收,促进国家卫生部消毒供应规范的落实,强化消毒供应中心的规范管理。方法:将消毒供应中心达标工作列入医院等级评审的一类指标,即一票否决指标。结果:通过达标验收的消毒供应中心在规范管理、人员培训、布局流程、设备设施配置、技术操作等方面明显改观。结论:通过验收督促了消毒供应规范的落实,规范了消毒供应的管理,提高了消毒供应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
- 任顾群张达刘彦芳韩彩娟
-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复视的临床分析
- 目的:研究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后出现复视症状概率和相关因素,降低复视症状发生率。方法:选取在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住院手术治疗的11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统计术后复视的发生率、消失时间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回顾性...
- 许峰刘彦芳林萍张利玲
- 关键词:共同性外斜视斜视度双眼视觉功能
- 文献传递
- 槲皮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瘢痕形成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rcetin,QU)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抑制瘢痕形成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以右眼为实验眼。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术后予眼膏基质,QU治疗组分别予2.5、5、10、20 g/kg QU眼膏。术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记录角膜混浊程度。于术后第4、7、14、21、28天处死动物,行组织学染色观察炎性细胞的浸润;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角膜基质层胶原纤维的排列和增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受体(TGF-βRⅠ)的表达。结果术后QU治疗组的角膜组织病理改变及角膜混浊程度较对照组轻,10 g/kg QU和20 g/kg QU组抑制角膜瘢痕形成作用强于2.5 g/kg QU和5 g/kg QU组,且10 g/kg QU和20 g/kg QU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和Masson染色均显示QU治疗组角膜基质层胶原纤维的密度较对照组低。碱烧伤后第7天TGF-β1和TGF-βRⅠ的表达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接近正常水平;10 g/kg QU和20 g/kg QU组抑制TGF-β1和TGF-βRⅠ的表达作用强于2.5 g/kg QU和5 g/kg QU组,且10 g/kg QU和20 g/kg QU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QU眼膏具有一定程度减轻瘢痕化的作用,尤以10 g/kg浓度最佳。QU可能通过抑制TGF-β1和TGF-βRⅠ的表达发挥其作用。
- 刘彦芳秦莉张达韩彩娟
- 关键词:槲皮素角膜碱烧伤转化生长因子-Β1
- 知觉学习对残余性外斜视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 刘彦芳
- TGF-β_2和TGF-βRⅡ在大鼠角膜碱烧伤中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期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及其Ⅱ型受体(TGF-βR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以右眼为实验眼,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每日裂隙灯下观察角膜形态学的变化。分别于术后第1天、4天、7天、14天、21天、28天处死动物,行HE染色观察炎细胞的浸润情况,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角膜基质层胶原纤维的排列和增殖情况。应用SABC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PCNA阳性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TGF-β2和TGF-βRⅡ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碱烧伤后第1、4天PCNA阳性成纤维细胞数低于正常;第7、14天,PCNA阳性成纤维细胞增加;此后呈现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碱烧伤后第4、7天TGF-β2和TGF-βRⅡ的表达明显增加,此后逐渐下降,第28天时基本接近正常水平。结论:碱烧伤早期角膜瘢痕修复即已开始。碱烧伤后第4、7天TGF-β2和TGF-βRⅡ的分泌增加,两者同步表达,变化趋势一致。角膜瘢痕修复的病理过程与TGF-β2和TGF-βRⅡ分泌密切相关。
- 刘彦芳许峰
- 关键词:角膜眼烧伤转化生长因子Β2
- 压贴三棱镜联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内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联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内斜视(CS)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8-01本院收治的CS术后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三棱镜组,每组60例,三棱镜组给予压贴三棱镜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6mo后,两组患者双眼同视机视觉功能、Titmus近立体视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双眼同视机视觉功能、Titmus近立体视功能明显优于三棱镜组(均P <0. 05);两组患者远距离融合功能正常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患者远距离融合功能正常率明显高于三棱镜组(93. 3%vs 70. 0%,P<0. 05)。结论:压贴三棱镜联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可有效促进CS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
- 陈玲刘彦芳
- 关键词:压贴三棱镜共同性内斜视双眼视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