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丰
- 作品数:7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用小球藻进行缢蛏人工繁育技术试验被引量:3
- 2009年
- 利用轮虫培养设施,以小球藻作为缢蛏浮游幼虫的开口饵料,采取贝类育苗的一般工艺进行缢蛏的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缢蛏一般于晚上产卵,一直持续至凌晨;2.5 kg亲蛏共获受精卵3.0×107个,缢蛏受精卵在平均水温约15℃时,经25 h发育成2.5×107个D形幼虫,孵化率为83.3%。投喂小球藻后经12 d培育幼虫能够正常变态附着,共获1.0×107个眼点幼虫,幼虫成活率40%,刚附着稚蛏于室内经40 d的培育获得平均壳长为3 mm稚蛏3.0×106粒,平均成活率30%。
- 刘广丰陈慧李家乐沈和定林国文吴文健
- 关键词:小球藻缢蛏
- 不同微藻对缢蛏稚贝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0
- 2009年
- 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小球藻(Chlorella sp.)、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对缢蛏稚贝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缢蛏稚贝对6种微藻的清滤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清滤率反而下降;在相同浓度下,稚贝对中规格的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的清滤率显著高于小规格的小球藻、微绿球藻和大规格的亚心形扁藻(P<0.05)。不同微藻对缢蛏稚贝的存活率顺序为微绿球藻<小球藻+亚心形扁藻+微绿球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小新月菱形藻<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湛江等边金藻<绿色巴夫藻。初始壳长无显著性差异的稚贝经30 d的生长试验,8个饵料组稚贝的壳长出现明显差异(P<0.05);亚心形扁藻组的日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壳长增长率和绿色巴夫藻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本试验可知,小球藻、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亚心形扁藻、微绿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的适宜投喂浓度为30×104、15×104、10×104、6×104、40×104和10×104cell/mL,绿色巴夫藻和亚心形扁藻对缢蛏稚贝的生长效果要好于其他微藻。
- 刘广丰沈和定陈慧林国文李家乐
- 关键词:微藻清滤率存活率
- 缢蛏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
- 李家乐沈和定吴洪喜牛东红沈玉帮陈慧刘承初柴雪良冯冰冰林国文郑润玲姜志勇刘达博刘广丰章承军
- 该项目所属水产养殖领域.缢蛏为中国重要滩涂贝类,是中国四大海产养殖贝类之一.据统计,中国贝类养殖产量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2%.滩涂贝类年产量近200万吨,其中缢蛏产量达70万吨,占中国滩涂贝类养殖总产量的30%以上.随着...
- 关键词:
- 关键词:缢蛏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利用
- 微藻对缢蛏苗种繁育、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 缢蛏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海产经济贝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缢蛏以其营养价值高和价格便宜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新世纪人人喜爱的健康食品。本文从苗种繁育、稚贝的摄食和生长以及成体的消化和吸收三个方面...
- 刘广丰
- 关键词:缢蛏微藻苗种繁育生长发育
- 文献传递
- 四种微藻对缢蛏稚贝暂养效果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绿色巴夫藻和亚心形扁藻对缢蛏稚贝的暂养效果。结果表明:在20d的实验时间内,4种单胞藻对缢蛏稚贝的暂养成活率为小球藻(0.91±0.05)>亚心形扁藻(0.80±0.06)>牟氏角毛藻(0.79±0.05)>绿色巴夫藻(0.76±0.09),方差分析表明终末成活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稚贝的初始壳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最终壳长差异显著(P<0.05),就日生长率而言,绿色巴夫藻明显高于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P<0.05)。牟氏角毛藻和小球藻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绿色巴夫藻和牟氏角毛藻对缢蛏稚贝的暂养效果优于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
- 刘广丰陈慧沈和定林国文李家乐吴文健
- 关键词:单胞藻成活率
- 环境因子对大竹蛏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被引量:23
- 2008年
-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底质、养殖密度及饵料密度对大竹蛏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底质对大竹蛏稚贝生长、存活均有影响,生长速度细砂组>粗砂组>细粉砂组,细砂组存活率(64.25%)>粗砂组(62.79%)>细粉砂组(60.41%);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2)随着养殖密度增大,大竹蛏稚贝的生长速度减慢,存活率也逐渐降低。(3)随着饵料密度增加,大竹蛏稚贝生长速度加快,存活率表现为先高后低,饵料密度为20×l04ind/mL时的成活率最高。可见,粒径在0.25~0.063mm的细砂为大竹蛏稚贝培育的最佳底质,壳长5~10mm稚贝的适宜培育密度为1×l04ind/m2,每日2次投喂时的饵料密度应控制在20×l04ind/mL。
- 陈爱华张志伟姚国兴张曹进刘广丰吴旭峰沈和定
- 关键词:大竹蛏底质养殖密度饵料密度存活
- 瘤背石磺生态越冬装置
- 瘤背石磺生态越冬装置,涉及瘤背石磺的仿生态越冬装置,需要解决室内长期越冬存活率低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箱子、箱底铺放泥土、海水,其特征是箱底铺设的泥土厚8~12cm,箱里插放瓦片和扇贝壳;箱底与地面成15度的倾角,箱底被海水...
- 沈和定吴杨平施志仪代欣欣刘广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