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蔚欣
- 作品数:15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状况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 调查分析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动态变化.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临床样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过去四年分离出的171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耐药率最低的是丁胺卡那霉素(32.0%);耐药率低于40%的还有美罗培南(36.2%)、亚胺培南(39.4%)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9.7%).许多常见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的升高均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有显著性变化,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防止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攀升的重要措施.
- 刁蔚欣叶晓光傅琨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耐药性
- 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较理想的长期抗病毒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诊治的1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分为恩替卡韦组78例和拉米夫定组72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治疗后3、6、12、18、24、30、36个月时的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血清HBV DNA转阴率及复阳率进行分析,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恩替卡韦组和拉米夫定组的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在未发生耐药性变异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恩替卡韦组HBV DNA转阴率与拉米夫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恩替卡韦组无1例发生耐药性变异,而拉米夫定组耐药变异率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发生率越高,两组在应用18个月以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恩替卡韦具有强效抗病毒作用,低耐药性,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
- 贺爱辉马兴标李烨刁蔚欣李琛梁立坤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疗效分析
- 大肠埃希菌耐药谱六年动态观察和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大肠埃希菌检出情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谱动态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从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临床样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药敏试验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所分离出的679株大肠埃希菌,占革兰阴性菌的18.6%: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耐药率低于30%的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除了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外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性均有显著性变化。结论本地区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有显著性变化,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动态监测其耐药谱变化,是防止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攀升的重要措施。
- 刁蔚欣叶晓光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抗菌药物耐药性
- 基因HLA-DR13表达及BCP突变与HBV感染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宿主基因HLA-DR13、T细胞亚群及病毒基因BCP(基本核心启动子)A1762T/G1764A突变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携带者、肝硬化、肝癌及自动清除(对照)组血液中的HBV-DNA及白细胞HLA-DR13基因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CD4+、CD8+表达,测序法检测样本BCP变异,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并分析各因素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HLA-DR13定量结果以自动清除组值最高,与急性组和肝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27,0.049,P<0.05);CD4+及CD4+/CD8+百分率:肝硬化和肝癌组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别(P=0.003,0.000,0.025,0.006,P<0.05),慢性组和携带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CD8+百分率:肝癌组与其它5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13,0.012,0.024,0.010,0.009,P<0.05);BCP百分率:急性组和携带者组与其它3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别(χ2=36.117,P<0.05);HBV-DNA定量结果以急性肝炎组最高,肝硬化组最低,各组之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别(F=16.909,P=0.000,P<0.05);HBeAg阳性率:急性肝炎组与其它4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别(χ2=94.590,P<0.05)。结论 HLA-DR13基因表达水平与HBV感染后急性发病和肝癌结局呈负相关,BCP与急性发病及携带者结局呈正相关,联合检测宿主自身免疫因素与病毒因素有利于HBV患者的临床诊治。
- 杨小蓉刁蔚欣冯红梅卢景辉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免疫临床转归
-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状况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了解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谱动态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从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间临床样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所分离出的112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耐药率最低的是美罗培南(33%)。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有显著性变化。结论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有显著性变化,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动态监测其耐药谱变化是防止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攀升的重要措施。
- 刁蔚欣叶晓光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耐药性
-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HLA-DR13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突变及T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各证型与HLA-DR13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即A1762T/G1764A)及T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102例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证型5种,设3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核酸定量(HBV-DNA)水平及HLA-DR13基因,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CD4+、CD8+表达,测序法检测样本血清BCP变异,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并分析各证型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BV-DNA定量结果各证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 Ag阳性率各组间比较,肝郁脾虚型HBe Ag阳性率高于与其他各证型(P<0.05),即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胆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肾阳虚型CD3+及CD3+CD4+值明显降低(P<0.05),肝胆湿热型及脾肾阳虚型CD3+CD4+/CD3+CD8+值亦降低(P<0.05),各证型CD3+CD8+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DR13基因定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组降低(P<0.05);BCP突变以肝肾阴虚型阳性率高于其他各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DR13和BCP检测结果可作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 杨小蓉刘茵欧阳娟王秀坤刁蔚欣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T淋巴细胞免疫基本核心启动子
- 多索茶碱片联合沙美特罗及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2例临床观察
- 2015年
- 目的:观察多索茶碱片联合沙美特罗与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稳定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4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给予对照组多索茶碱片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沙美特罗及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FEV1、FEV1%和FEV1/FVC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多索茶碱片联合沙美特罗及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 王崧刁蔚欣
- 关键词: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分组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单药组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联合组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和阿德福韦酯10 mg/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96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96周后,联合组的HBV-DNA应答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96.4%、94.5%、61.8%和41.9%,远高于单药组的72.7%、83.7%、45.3%和34.5%(P<0.05),两组治疗期间仅见轻度不良反应。单药组出现12例病毒学突破,联合组未见。结论: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毒耐药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刁蔚欣张少华杨小蓉梁丽坤
- 关键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 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探讨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同期住院或门诊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一般护肝治疗基础上应用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对照组予以一般护肝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HBV标志物变化情况。结果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两组差异不大,但在肝功能改善、HBeAg阴转率、HBeAb阳转率、HBVDNA阴转或下降103copies·ml-1以上发生率方面,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联合治疗组无毒副反应。结论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降酶、退黄、改善肝功能作用,且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 贺爱辉张少华管岑杨趋云刁蔚欣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苦参碱胸腺肽
- 108例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10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慢性肝炎为28.7%(31/108),慢性重型肝炎为19.4%(21/108),肝硬化为51.9%(56/108),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为50%,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5.2%(38/108)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通过饮食控制、保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除6例死于肝癌或重型肝炎外,余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成正相关。症状多不典型,须常规检查空腹、餐后血糖。经饮食控制、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 贺爱辉张少华杨趋云刁蔚欣
- 关键词: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