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莹
- 作品数:15 被引量:54H指数:5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在大肠癌的表达及意义研究
- 大肠癌是近二、三十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大肠癌已上升为全球第3位最常见的癌症。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期与疾病阶段密切相关,如果发现早,可以经手术治愈,若已发生转移,则预后差...
- 冯晓莹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上皮生长抗凋亡大肠癌血清诊断
- 心肌营养素-1对三个主要心肌转录因子转录表达的选择性的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对三大主要心肌转录因子的选择性作用,在转录因子水平探讨CT-1肥大刺激作用的特殊机制。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鉴定CT-1对心肌细胞形态学影响。测定CT-1对大鼠心肌细胞GATA4、MEF2以及NKX2-5基因转录的时间、剂量依赖影响。结果GATA4与NKX2-5的表达均与CT-1具有时间、剂量依赖关系,而CT-1则未对MEF2的表达产生影响。从作用时间上看,NKX2-5的表达在1×10-10mol/L的CT-1刺激1h时即开始明显增加,而GATA4的表达则在3h时显著性增加,NKX2-5的表达增强的时间较GATA4略早。结论CT-1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上调大鼠心肌细胞GATA4及NKX2-5mRNA表达,对大鼠心肌细胞MEF2mRNA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 赵赫男姜妙娜张彩华李深冯晓莹贾玉杰
- 关键词:心肌营养素-1心肌肥厚信号转导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探讨UC合并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的UC患者47例,慢性腹泻患者30例,健康对照30例.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焦虑、抑郁评分.采用Mayo评分评估疾病活动度.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评分结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年龄、病程、复发频率、Mayo评分4种因素对焦虑及抑郁评分的影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性别、年龄、病程、应用药物、复发频率、是否合并肠外表现及并发症、临床类型、病变范围、疾病活动度9种因素对焦虑、抑郁的影响.结果 UC组HAMA、HAMD评分为(12.45±1.04)分、(14.06±1.14)分,分别高于慢性腹泻组的(7.70±1.11)分、(9.90±1.17)分,以及健康对照组的(3.43±0.98)分,(5.43±0.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UC患者焦虑、抑郁患病率为44.7%、38.3%,分别高于慢性腹泻患者的13.3%、16.7%,以及健康人群的6.7%、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UC患者的HAMA评分、HAMD评分与其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P均<0.01).相对于疾病缓解期,中度疾病活动是焦虑(95% CI:2.211~180.904,OR=19.599,P=0.019)、抑郁(95% CI:2.211~180.904,OR=20.000,P=0.008)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对于激素治疗,英夫利西单抗是焦虑发生的保护因素(0R=0.038,P=0.033).结论 UC患者较慢性腹泻患者及健康人群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精神心理障碍.UC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与疾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中度疾病活动UC患者较缓解期患者更易发生焦虑、抑郁;应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UC患者较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更不易发生焦虑.
- 余奇徐华任萍萍苑畅程慧冯晓莹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焦虑抑郁
- 老年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
- 2024年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特发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不仅累及胃肠道,还可累及其他器官,出现多种肠外表现(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EIMs)[1-2]。IBD的病因尚未阐明,目前认为与环境、遗传、免疫及肠道菌群失调有关[3]。IBD具有两个高发的年龄阶段,即青年期20~30岁和老年期60~70岁。
- 张敬晶徐华程慧冯晓莹
- 关键词:老年炎症性肠病
- 以急性腹膜炎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被引量:1
- 2020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常伴有消化系统受累表现,但以消化系统症状首发的病例相对少见,因症状无特异性,易被误诊、误治。该例SLE患者以急性腹膜炎为首发表现,经多学科协作会诊,最终确诊。现分享诊治思路,为临床类似病例提供参考和借鉴。
- 任萍萍范新吕丽刘岩王红江冯晓莹
- 关键词:急性腹膜炎
- 老年大肠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老年人大肠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及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48例大肠癌、32例大肠腺瘤、20例健康者血清IGF-Ⅱ、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的含量。结果老年大肠癌、大肠腺瘤组血清IGF-Ⅱ水平分别为(1.05±0.45)μg/L和(0.79±0.24)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50±0.15)μg/L(P〈0.01),大肠癌较大肠腺瘤增高更显著(P〈0.05)。大肠癌患者中,Dukes分期A、B、C3期IGF-Ⅱ水平分别为(0.87±0.26)μg/L、(0.95±0.35)μg/L和(1.21±0.45)μg/L,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D期为(0.51±0.25)μg/L,增高不明显(P〉0.05),并较前3期显著下降(P〈0.01);大肠癌不同肿块大小、解剖部位及分化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IGF-Ⅱ、CEA、CA19-9较单项检测阳性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IGF-Ⅱ与老年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与CEA、CA19-9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大肠癌的诊断阳性率。
- 冯晓莹姜妙娜季晓鹏贾玉杰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腺瘤癌胚抗原
-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萎缩性胃炎和胃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9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清学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对慢性胃炎、胃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检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30例。根据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胃炎组208例,胃癌组22例,再将其中胃炎组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105例、萎缩性胃炎组103例,通过比较各组间PGⅠ、PGⅡ、PGⅠ/PGⅡ(PGR)值的变化,探讨PG水平对萎缩性胃炎、胃癌诊断的临床意义,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分析胃癌的危险因素。结果与胃炎组相比,胃癌组PGⅡ水平升高,PGR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三组间分析显示,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PGR下降(P<0.001),胃癌组PGⅡ水平升高(P<0.001),PGR下降(P<0.01);与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胃癌组PGⅡ升高(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PGⅠ、PGⅡ是与胃癌相关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年龄、PGⅡ是与胃癌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检测对萎缩性胃炎、胃癌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PGR水平降低、PGⅡ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萎缩或病情进展,胃癌风险增高。
- 康晶马振东程慧冯晓莹
-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萎缩性胃炎胃癌
- 炎症性肠病24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5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炎症性肠病(IBD)的住院患者资料,发现近5年我院IBD住院患者呈增加趋势,以溃疡性结肠炎居多。IBD确诊时间长,病情易反复,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及减少复发是提高诊治效果的关键。
- 程慧冯晓莹徐华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 血清胃泌素17检测在萎缩性胃炎和胃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水平检测对萎缩性胃炎和胃癌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230例,分为三组,非萎缩性胃炎组105例,萎缩性胃炎组103例,胃癌组22例,空腹采血检测血清G-17水平,比较三组间差异,分析可能影响其水平的因素。结果①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G-17水平升高,P<0.001;胃癌组较前两组G-17水平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G-17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组G-17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年龄、性别、有无吸烟史及饮酒史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G-17水平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演变提示慢性胃炎病情加重,存在萎缩性改变和早期胃癌风险,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使其水平升高。血清G-17检测对萎缩性胃炎诊断、胃癌筛查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马振东程慧冯晓莹
-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胃癌
- 整合素拮抗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整合素在介导淋巴细胞进入肠道从而导致炎症性肠病(IBD)发生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与相应配体结合可介导淋巴细胞的肠道归巢和滞留。目前,抗整合素药物维得利珠单抗已应用于临床,其他几种抗整合素药物也正处于研发过程中,如阿利鲁单抗、AJM300、PTG-100以及milategrast。临床研究表明,肠道选择性的抗整合素药物可以作为治疗IBD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选择。
- 金美静程慧冯晓莹
- 关键词:整合素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